來源:新京報
突破國外尖端技術封鎖,需要政府、企業、社會擰成一股繩,聲氣相求,以期豹變。
這一天,還是到來了。9月15日,美國對華為全面“斷供”政策開始正式生效。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從這天起,為華為代工麒麟系列高端5G芯片的臺積電、SK海力士及三星等廠商停止為華為供貨。
境外供應商實施芯片斷供,對華為等企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來看還有待全面評估。這一天的到來,包括華為在內的企業并非沒有預期,我們也相信相關企業會竭盡辦法,將影響降到最低。但關鍵產品斷供,令相關產業遭遇“卡脖子”這一幕真真切切地發生了,這無疑又一次為我們的自主科技創新敲響警鐘:要想不被“卡脖子”,中國技術創新更需“對癥下藥”。這既需要國人對中國目前科技創新能力有一個清醒認知,也要真正解剖自己,努力找出“藥方”。
如果說在十年前,我們可以依靠人口紅利和全球化便車,在相對較低的自主創新基礎上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隨著人口紅利式微,產業升級進入關鍵期,尤其是全球化技術開放遭遇挑戰,提升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實力,就已成為絲毫不容怠慢的議題。對此,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都不應有任何僥幸和猶疑。
目前,中國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19%,也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但與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相比,中國研發投入強度仍有明顯差距。這需要政府繼續加大創新投入,為關鍵技術進步提供充足的“燃料”與動力。
而當華為這樣的頂尖企業也遭遇技術“卡脖子”,更應讓企業產生“憂患意識”——忽視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和攻堅,很有可能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埋下隱患。
事實上,過去十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僅占企業研發投入的0.1%,占全國基礎研究總投入的1.5%,而美國、日本、歐盟企業的基礎研究經費約占基礎研究總經費的20%。很顯然,中國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視上,其實還有不小提升空間。事實上,此次出現的技術“卡脖子”現象,也主要體現在基礎研究領域。
除了政府和企業在研發上“真金白銀”地投入和攻堅,一個社會的創新活力也和每個人的科學認知息息相關。至少,在技術“卡脖子”的事實面前,整個社會對于我們的科技創新實力應有更清醒的認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更重要的是,要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科學體認。
不要以為科技創新是科學家的事,其實科技創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現在許多尖端技術已經進入民用,消費者日常須臾不可離開的很多工具都是技術的產物,如果一些關鍵技術被卡了脖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所以,關心科技創新,就是關心自己。每個人也不妨對國家科技創新保持關注,當全社會形成一種關切科技創新的熱情,這也會無形中加速中國科技創新的進程。
***總書記日前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同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中國在很多領域,恰恰需要的就是“從0到1”的基礎性突破,而要想早日形成這樣的突破,唯有靠政府、企業、社會擰成一股繩,聲氣相求,以期豹變。這,正是避免被“卡脖子”的關鍵所在。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072瀏覽量
425840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17瀏覽量
25247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