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貢獻不斷增強,全年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數字經濟框架從“三化”擴展到“四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的抗沖擊能力和發展韌性,眾多領域成為數字新技術的“試驗場”、新模式的“練兵場”、新業態的“培育場”。線上線下加速融合,賦能疫情防控、促消費穩增長、助復工促生產、惠民生保穩定、優服務強治理。
“新型智慧城市”的三個“新”
“新型智慧城市”相較“智慧城市”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新”,一是新的戰略重心——構建一套適應城市特色、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體系;二是新的思維理念——從通過上設備、做系統,解決城市單一或局部的表象問題,到通過合理規劃數據流,串聯城市運行的方方面面,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問題;三是新的攻關方向——從城市視角出發,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系統性解決城市復雜性問題,提升市民獲得感。傳統意義上的智慧城市大多側重技術層面,即基礎網絡、感知設備、云計算設施、共性平臺及基礎信息資源等。而新型智慧城市則指通過體系規劃、信息主導、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和迭代演進,從而實現治理更現代、運行更智慧、發展更安全、人民更幸福。新型智慧城市本質是提升政府、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隨著各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智慧城市理念不斷走向成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的ICT技術迅猛發展,僅僅關注城市各部門的信息化建設顯然不足以滿足城市未來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傳統智慧城市建設所造成的“信息煙囪”“數據孤島”“重技術輕應用”等問題也逐漸暴露,由此,從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進可以說是必然趨勢。城市的發展最終是為“人”服務,根本上是促進人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和發展。因此,新型智慧城市也從過去以“信息技術”為出發點,回到“人”這一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長期演進的過程,是不斷用數據和人工智能反哺和賦能城市的過程,是建筑學、規劃學、教育學、人類學等多種學科數據打通的過程,是為了讓城市運轉效率不斷提高,居民可以把更多時間空間留給生活的過程。新型智慧城市是個綜合概念,重點是管理與服務、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從規劃建設開始一定要注意幾個方面:第一瞄得要準,要做真需求、真問題和真痛點;第二想得要大,新型智慧城市是一個大系統的工程,是一個面向復雜系統開展頂層設計的規劃;第三起步要小,對于拿不準的,用小項目、原型系統起步、允許試錯;第四擴展要快,有了頂層設計還要小步快跑,要不斷迭代和逼近,快速更新和強力拓展;第五動力要足,迫切需要通過實踐真正找準適合新型智慧城市的政府和實行社會合作的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構建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認為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需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堅持頂層設計。智慧城市是一個要素復雜、應用多樣、相互作用、不斷演化的綜合性復雜巨系統,要堅持技術實施和制度政策兩個層面并重開展頂層設計。二是堅持創新驅動。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無論是管理的體制、運行的機制還是技術的實現方式都是在創新中完成的,只有構建創新生態,促進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推動管理機制創新、運營模式創新、資本運作創新,才能發揮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把周邊的城市、城鎮、農村都帶動起來,互動發展、聯動發展、統籌發展。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智慧城市最終要服務于人,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滿足每一個城鄉居民的需求上,注重城市功能的提升,包括面向人的生活、教育、經濟、環境等城市能力的增長,善于找到最大的公約數,找到百姓的剛性需求,集中發力,重點突破。四是堅持智慧并進。新型智慧城市提出建設一個開放的體系架構、一張天地一體的柵格網、一個通用功能平臺、一個開放共享的數據體系、一個高效運營的管理中心、一套統一的標準體系,可以促進智與慧融為一體,改變智而不慧的窘境,破解“城市病”難題。五是堅持措施落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加強頂層設計,注重規劃銜接。實現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實現資源整合,解決“信息孤島”,對基礎設施進行智能化提升,培育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和產業體系,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主體、全球參與”的新型建設模式。
對于智慧城市建設而言,頂層設計是靈魂,是引導其走向成功的“明燈”。它不僅僅從宏觀層面給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同時也可以回答“智慧城市如何產出”“政府建設完智慧城市又要怎么發展”等關鍵又復雜的問題。構建智慧城市頂層設計,關鍵問題是要明確建設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在建城市,“智慧”只是城市的加分項。因此,只有面向城市的真正需要,智慧城市才有生命力;只有基于對現階段真形勢、真問題和真任務的有效剖析、理解和陳述,同時對未來的一切加以籌謀,才能避免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在實踐過程中執行力度大打折扣等問題。因此,未來各大城市在完善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在汲取國際優秀經驗的同時,加快面向城市真問題的基礎性創新,引導信息化行業有效地服務于城市需求,而不是城市去適應技術和產能,盡快形成能夠回應城市真問題、運營模式可行的系統解決方案。同時加快從智慧城市來到智慧城市去的思維,用新興技術、策略,來幫助城市做好情景反演,從而服務于智慧應用的選擇。
“新基建”助推智慧城市建設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日趨融合。在抗擊疫情的背景下,我國正將疫情沖擊轉化為經濟轉型動力,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新動能,加快撬動“新基建”引擎,激發新經濟潛能。微觀的模式創新、中觀的產業更迭、宏觀的整體推進,“新基建”快車已然啟動,智能時代來臨必須先打好“新基建”的基礎地基,其技術鏈條第一步就是收集數據;第二步是計算分析數據,由此云計算領域應運而生;第三步是大數據+云計算產生人工智能模塊,同時這里又涉及大量數據的傳輸和巨大算力的電力損耗,5G基建和特高壓就成為核心;第四步AI應用的核心終端。目前的共識有兩點:一是智能汽車,二是智能穿戴設備,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實時采集人與環境的數據,同時實時反饋給出智能化決策。第五步智能汽車在環保的大背景下必然是發展新能源汽車,“單機版”的智能駕駛在萬物互聯后,成為“全局版”的智慧交通。第六步智慧交通作為城市大腦的最重要核心之一,會與智慧安防、智慧醫療等各類公共服務組成智慧城市的核心模塊。“新基建”意味著新機遇、新擔當、新使命、新動能、新引擎,聚焦“新網絡、新要素、新生態、新平臺、新應用、新安全”,網絡基礎穩固、數據智能融合、產業生態完善、平臺創新活躍、應用智慧豐富、安全可信可控的新型基礎設施,將對提高城市科技創新活力、經濟發展質量、公共服務水平、社會治理能力形成強有力支撐。
總之,對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來說,有四個層次需要遞進:首先,“萬物互聯”是基礎,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向超高速升級換代,光纖寬帶成為主流接入方式。在信息通信技術的持續演進下,泛在、高速連接使得網絡獲得更加多樣化、網絡應用更加多元化,進入人、機、物“萬物互聯”新時代。其次,海量數據是關鍵,全球化發展正從國際金融驅動為特征的2.0版本步入以數據要素為主要驅動力的3.0版本,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數據的開放、共享和應用將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資源、資本、人才全要素生產率。再次,人工智能是引擎,人工智能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進而引發鏈式突破,推動社會生產和消費從工業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極大提高行業服務精準化、便利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社會運行的穩定度。最后,融合創新是目標,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持續演進和全面創新,驅動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引發各領域、各行業的業務形態變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與醫療、教育、養老、居住等各領域的深度融合,為人們提供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公共服務,營造宜居宜業的和諧環境,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國新業態、新領域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讓我們認識到了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與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從學習到辦公,從醫療到教育,從娛樂到消費,每個人都能在這段特殊時期感受到網絡創新的便利、技術變革的紅利。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新基建等一系列的技術與城市發展相融合,通過互聯互通,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進行協同管理和服務,讓城市管理、服務模式、產業布局、消費供需更加合理,更加透明高效,隨著5G商用加速推進、AI等數字技術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治理方式也發生著深刻變化,涉及民生領域的建設成為當下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反思智慧城市的發展,應該認識到,發展智慧城市必須把握兩個核心:一個核心是城市本身。不論是什么樣的智慧城市,都是以技術手段改進來服務于整個城市系統,智慧城市的發展應該注重系統性,而不只是城市局面的高科技改造。另一個核心則是人。城市的發展應該以人為本,智慧城市建設也不能偏離這個核心。如果忽視了人的需要,建設智慧城市就會變成“暴力式”的技術應用過程。真正的“智慧”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新換代,也并非只是效率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實現,即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無論哪個方向都應該時刻追問“是否抵達人本”的特點。因此必須通過更加合理化、人性化的商業模式創新設計,以人的訴求為出發點,以人的需求為突破點,才能真正實現讓物質圍繞著人進行,才能真正實現一個萬物互聯的、智慧化的時代。未來的智慧社會除了信息網絡泛在化、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普惠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產業發展數字化、政府決策科學化等,將更側重多中心的創新系統驅動,生產、生活、治理、服務將更有機地形成為一個整體,在政府提供智慧平臺、標準的基礎上,由企業、機構、居民共同打造智慧政府、智慧企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
編輯:hfy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52瀏覽量
137681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74瀏覽量
97556 -
新基建
+關注
關注
4文章
811瀏覽量
2339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