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式的研發方式
在瀑布式開發的研發模式中,經常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協調會進行技術溝通和協調。同時,這種遞進式研發模式越來越難以應對復雜產品開發:
- 文本格式的需求文檔很難完全避免二義性的產生;
- 很難在早期進行測試驗證并及時發現設計問題,帶來成本的增加和開發周期的延長;
- 難以應對頻繁的設計更改,特別是在項目后期的設計更改會帶來巨大損失。
此外,在嵌入式軟件開發中,人工編碼仍大量使用。人工HDL編碼對技術人員的要求較高,而且效率較低。特別是在面對越來越復雜的通信數字信號處理算法開發時,開發效率、手工HDL代碼bug等問題很容易導致項目的延期。
傳統的開發模式重點放在了驗證和測試——
大干快上完成設計和實現階段,最后大量問題在測試和驗證階段,依靠系統聯調時才得以暴露和顯現,而這時復現、定位和解決問題的成本,將是最高昂的。
傳統的無線通信系統開發流程存在以下掣肘:
1. 現代無線通信算法日趨復雜,開發之初難以全面綜合考慮數字基帶、數字中頻、射頻鏈路以及復雜信道條件下的系統級性能。這種未經全面仿真就開始開發的流程,會給復雜新型無線通信系統研制帶來巨大隱患。
2. 現有通信系統設計流程中,算法設計/仿真和FPGA和ARM/DSP硬件實現階段互相隔離,無法自動生成可以在硬件平臺運行的代碼。而手工編寫HDL/C代碼,易引入錯誤,質量難以保證,同時造成設計工時浪費。
3. 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對于通信信號處理算法進行編寫以及集成仿真,費時費力,模塊功能單一且難以復用,可靠性和項目進度難以保證。
MathWorks 建議用戶使用基于模型的無線通信系統研發流程——
基于模型的開發流程
以基于模型的方式來設計項目,即以模型創建需求、以模型設計算法、以模型自動生成代碼及以模型自動測試/驗證。從頂至下為項目研發的四個階段,依次為預研及項目需求、算法設計階段、算法實現階段和集成驗證階段:
- 項目需求階段
- 項目需求階段就建立一套可執行的模型,使與紙質需求書逐項對應;
- 算法設計階段
- 在算法設計階段,逐步細化模型,仿真驗證算法在不同環境下的性能;
- 算法實現階段
- 與傳統手工編碼不同,直接從模型中自動生成用于FPGA/DSP的HDL/C代碼;
- 集成/驗證階段
- 從模型中直接生成用于FPGA/DSP硬件在環測試的測試平臺和測試用例。
使用基于模型的設計研發流程的優勢在于:
1. 統一的從頂至下的開發環境
數字信號處理算法工程師和RF工程師,都可以采用同一設計環境,從而可以搭建涵蓋數字信號處理部分和RF部分的從發射端到接收端的完整無線通信系統。
通信系統算法設計人員在完成算法級建模后,再由FPGA工程師進行模型細化、定點化轉換,這使得算法設計過程和工程實現過程相融合,實現了在開發階段和工程階段,設計和數字信號處理HDL代碼可以持續同步,極大的加快了設計迭代的過程。
2. 完善的從頂至下的開發流程
項目初期即搭建模型,進行包括信號處理算法和復雜信道環境建模的全系統的仿真,包含復雜環境和可能的故障類型,確保在最早的階段發現問題,用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
在Simulink搭建的無線通信系統模型基礎上,可以覆蓋分析、設計、實現、測試、集成的完整流程。模型易于不同階段的開發人員進行交流和理解,同時還可以很方便的進行分享和復用等一系列的好處。
3. 軟件仿真與硬件在環仿真的有機結合
從模型中自動生成驗證平臺和測試用例,可進行功能級和FPGA/DSP硬件在環的測試驗證,節約手工編寫測試平臺時間、提高測試驗證的覆蓋度,確保信號處理系統的可靠性。
編輯:hfy
-
FPGA
+關注
關注
1630文章
21766瀏覽量
604611 -
無線通信
+關注
關注
58文章
4587瀏覽量
143681 -
數字信號處理
+關注
關注
15文章
562瀏覽量
45922 -
通信系統
+關注
關注
6文章
1197瀏覽量
53391 -
嵌入式軟件
+關注
關注
4文章
240瀏覽量
2667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