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舍難分“電子學”
“從1951年我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算起,至今從事電子學已是50多年了,我沒做多少別的事兒,就是專心搞物理電子學的研究,可以說,我與電子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劉盛綱講起了他結緣電子學的經歷。
1933年12月,劉盛綱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劉家當時不算殷實,卻也能安然度口。可好景不長,當劉盛綱4歲時,日本侵略者發動了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屠殺,離南京不遠的合肥市亦受到了驚擾,為避戰亂, 劉盛綱隨家人一道開始流亡。
“那段時間真不堪回首,到處是流亡的群眾,頭頂上不時有日軍的飛機亂扔炸彈,我們常常是剛一安頓下來,接著又馬不停蹄另覓新的地方,吃不飽穿不暖那是常事,自然讀書學習幾乎是不可能。”劉盛綱感慨地說。
歷經8年艱辛,抗戰終于取得勝利,劉盛綱一家才回到了家鄉。劉盛綱也進了學校,開始專心學習。飽嘗艱苦的劉盛綱十分珍惜學習機會,他學習十分刻苦努力,成績一直名列班上前茅。1951年劉盛綱以優異成績考入了浙江大學電機系,1953年院系調整至南京工學院。1955年畢業后,劉盛綱積極響應號召,留校擔任助教。1956年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并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劉盛綱來到了成都。
留校后,劉盛綱發現自己在許多方面還有差距,于是1956年他又開始攻讀前蘇聯專家列別捷夫的研究生并任專業翻譯,1958年5月他順利通過了副博士論文答辯。“如果說本科階段讓我結緣電子學并學習了一些基礎知識,那么研究生階段則把我引入了電子學更專更深的領域,尤其是蘇專家的治學精神和研究方法給了我極大的影響,為我后來專門從事電子學研究與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及導師列別捷夫, 劉盛綱感激之情謚于言表。
自此,劉盛綱完成了電子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成為了一個專門的“電子人”,開始了他一生鐘愛的“電子事業。”
劉盛綱院士
只要心中有了“愛”
碩士畢業后,劉盛綱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之中。很快,他在物理電子學領域取得驕人成績。1978年劉盛綱晉升為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前稱),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當時我并不知曉,后來在報刊上才看到這一結果。不久后去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中科院的領導對我說,因為我在電子研究領域做出了成績,他們就組織評選了。”對自己當選院士,劉盛綱并不十分激動,他更看重電子學領域的難題被自己逐一攻克,中國電子學研究正一步步向國際水平靠攏。他說:“從一定意義上說,當選院士后,我感到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因為這份責任,1984年他欣然出任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院長,并于1986年開始任電子科大校長。于是,劉盛綱有了三個重工作一一領導、教學、科研。“那段時間,劉盛綱是學校最忙碌的人之一,每天他都在和時間賽跑。”電子科大的一位老師介紹說,“我們經常看到他剛開完學校的會,就奔赴教室指導學生,下課后他又馬不停蹄趕往實驗室,常常工作到深夜。“那時確實很忙,但也沒辦法,這些事得要人去做,既然在那個崗位上,你就得負起責來。不過每天忙碌著到也充實。” 劉盛綱說。
和時間賽跑,劉盛綱“跑”出了對電子學深深的感情,也“跑”出了不斐的成績。
數十年來,他致力于國的科教事業,成為全國首批工學博士導師及理學(先學)博士導師,在“物理電子學與光點子學”及光學學科等領域,為國家培養碩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8名,博士后4名。他在電子回旋脈塞,自由電子激光與微波電子學及相對論等離子體電子學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相關理論,作出了國際公認的開創性及奠基性的工作。他先后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多次被國內外引用,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主題報告。
他也因此獲得省部級一等獎12次,獲得國家級獎勵5項,其中“環圈結構理論”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電子回旋脈塞及行波管的線性理倫體系”獲國家自然科學獎,1999年獲陳嘉庚獎,2001年獲國家高科技863突出個人貢獻獎。
情到深處愛自濃,根植沃土花更香。幾十年來,劉盛綱用心血和汗水詮釋出他對電子學無限的熱愛,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科學高峰。
活躍的“電子使者”
有人說,劉盛綱是我國自己培養出來的國際著名物理電子學家,他堪稱泰斗級人物:也有人說,對盛綱在物理電子領城是國際國內公的學術帶頭人,他影響著世界物理電子研究的發展……
對此,劉盛綱卻謙虛地說:“這有些過譽了,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做了我熱愛的事。能夠被人認可,可能與我長期致力于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發展有關吧!”誠如斯言,多年來,劉盛綱努力奔走于國際國內學術團體和高等院校間,在傳遞學術心得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作為一名活躍的“電子使者”,他成為世界物理領域一枚舉足輕重的“旗子”。
劉盛綱是“國際紅外與毫米波會議”、“國際核聚變發展評議會議”、“國際遠紅外會議”、“國際電磁場及離化氣體非熱生物效應會議”、“IEEE國際真空電子學會”五個大型系列國際會議的常設國際會員會委員或會議主席,他曾多次在我國主持召開了大國際會這。他是國際電磁場及離化氣體與生物細胞非熱相互作用研討會發起人之一,是國際K.J.Button獎獎勵委員會成員,國際自由電子激光獎五人評審委員會成員、美國MIT電磁科學院院士。
同時,他還應邀擔任了美國,德國、韓國、英國等國及國內中國科大,國防大學等十余所國內外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
“其實,科學的東西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產生和發展的,關門搞研究是很難有大的成效的,開放社會需要開放的精神,搞學術更需如此。” 劉盛綱這樣解釋他勇當“電子使者”的行動。
劉盛綱在學術上開放的胸襟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尊重和認同。1987年他入圍國際馬可尼獎,2000年被邀請作為國際愛因斯坦科學提名人,2002年受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委員會邀請,成為諾貝爾物理獎提名人,2003年被授予毫米波——紅外線領域國際最高獎K.J.BUTTDN獎(該獎每年只獎給全世界本領域一位杰出的科學家),成為我國第一位獲此殊譽的科學家。
50多年來,劉盛綱辛勤耕耘,永不停息,在中國物理電子領域樹起了一面旗幟,可以說,他已向祖國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2001年,年近70的劉盛綱從校長位置上退了下來,學生們目睹他勞頓半生,勸他歇歇了,但他卻說:“我雖然不擔任領導了,但還可以搞些科研教學工作,國家這么多年培養我也不容易,我要力盡所能放出自己的光和熱。”
這就是劉盛綱院士,—位和藹的長者,一位儒雅的學者,一位全身心專注于他熱愛的事業的科學家。
人物名片:
劉盛綱是“物理電子學”、“光學”和“光學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真空電子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電子科學技術學科組組長”、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成員,特別是對“高功率微波”在“863計劃”中的立項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受聘為本領域全部三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大功率微波電真空器件技術”、“強輻射”、“高功率微波及電磁輻射技術”)的學術委員會主任。
40多年來,劉盛綱長期致力于祖國的科教事業,是全國首批工學碩士、博士導師及理科“光學”博士導師,是電子科技大學物理電子學、光學、等離子體物理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在“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及“光學”學科已為國家培養碩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研究生32余名,博士后4名(其中美國博士生1名,西德留學生1名)。
1955年從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電真空專業畢業并留校任助教;
1956年至1958年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攻讀研究生并任專業翻譯;
1958年獲得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
1978年晉升為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4年擔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
1986年至2001年4月擔任電子科技大學第一任校長;
1999年獲得第八屆陳嘉庚獎;
2001年獲得國家高科技863突出個人貢獻獎;
2016年獲得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學會特別貢獻獎。
-
電子學
+關注
關注
4文章
61瀏覽量
12839 -
太赫茲
+關注
關注
10文章
336瀏覽量
29230 -
物理電子
+關注
關注
0文章
7瀏覽量
1415
原文標題:劉盛綱院士:中國“太赫茲”之父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