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斥資400億美元從軟銀手中收購ARM一事猶如重磅炸彈擊中業界。這筆交易包括215億美元的英偉達股票和120億美元現金(內含20億美元簽約費),另有50億美元現金或股票視ARM未來業績支付,剩余15億美元以股票形式向ARM員工發行。英偉達收購ARM一事從兩個月前的傳聞、醞釀到實錘,發展異常迅速,迄今為止除了各國監管審批之外,英偉達幾乎掃清了其他所有障礙,倘若交易最終完成,這將是半導體史上最大的收購案,并有極大可能引起整個業界現有格局劇變。
眾所周知,ARM在2016年以234億英鎊(約32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軟銀集團。軟銀孫正義素來以投資科技互聯網公司著稱,其職業生涯最著名的手筆莫過于2000年投給阿里巴巴2000萬美元以及2006年追加的6000萬美元投資為其獲利了千倍收益。
但是近年來軟銀全球化戰略遭遇諸多風險致使業績不斷下滑,2012年收購Sprint開始讓軟銀背上沉重債務和虧損。為了平衡財務表現并挽回投資者信心,收購ARM成了軟銀自救的一項策略。然而軟銀遭遇流年不利,他沒等到ARM為其帶來有效增值的那一天。今年3月,疫情引發的市場動蕩沉重打擊了軟銀愿景基金,造成180億美元縮水,這迫使軟銀啟動了410億美元的資產出售計劃用于股票回購和償還債務,出售ARM的考量就在此中。
如今400億美元的交易讓軟銀提前完成了計劃也實現了小幅溢價,在其持有的4年時間里軟銀并未吃虧,但ARM也沒有為之帶來轉機。業界的“明珠”在軟銀這里顯得“雞肋”了,但在其他人手中的價值或將完全不同,特別是英偉達。
事實上,財務方面英偉達剛剛具備了收購ARM的實力。這些年英偉達的股價翻了十多倍,其市值也超過英特爾1000多億美元。時代給了英偉達機會,而他也非常機智地抓住了機會,依托云計算、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訓練市場需求的大幅增加,英偉達實現了從繪圖到計算、從GPU到AI的裂變增殖,幾年內從一家圖形芯片制造公司成功晉級全球第三大半導體企業和人工智能巨頭,這給了英偉達放眼全球兼并優質資產的資本。
業務方面就比較復雜了,英偉達一直是桌面GPU的領銜者,移動領域則并無存在感,雖然其在2008年推出Tegra試圖進入移動市場,但后來在與三星、高通的競爭中逐漸落敗;而ARM不僅是移動CPU的頭號玩家,同時也是移動GPU的主要參與者,收購ARM可以讓英偉達重新回到移動智能手機的競爭賽道中。
另一方面,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表示了收購后的首要任務是投資ARM的數據中心計算芯片設計。上半年以來,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增長迅速,但這僅限于AI相關的并行計算加速應用,而在傳統的x86架構計算市場,英特爾仍然占有超過90%的市場份額。但是近年來隨著ARM架構低功耗與高性能不斷平衡優化,大有進入傳統數據中心領域趨勢,比如華為的鯤鵬920服務器芯片就是基于ARM指令集。收購ARM也能夠讓英偉達填補CPU市場的空白,這并不意味著英偉達未來要自行研發CPU,更多可能是自有GPU的長處與之協同,在數據中心領域發揮更大優勢。
在眾多的潛在競價者中也不乏蘋果、三星、高通的身影,但為何交易的最后選擇了英偉達?顯而易見的是,蘋果、三星等巨頭其自身業務與ARM高度關聯,出于監管等角度,他們很清楚自己不可能成功收購ARM。最感興趣的英偉達是唯一沒有智能手機業務以及ARM芯片相關生產的交易對象,盡管如此,英偉達也仍然不能避嫌。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IP供應商,ARM在移動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之前軟銀以投資者的立場維系了ARM的中立角色還算說得過去的話,英偉達這個半導體的“超新星”從參與收購ARM一開始就引起了行業各方乃至各國監管的注意。防壟斷審批仍然是英偉達最終能否拿下ARM的關鍵。
盡管黃仁勛一再強調不會改變ARM知識授權的中立定位,但似乎難以緩解行業對這一交易的擔憂情緒,一旦各種焦慮蔓延,局面就會產生新的變化,開源架構RISC-V的機遇也隨之而來。RISC-V是一個基于精簡指令集RISC的開源指令集架構,由于其設計思路精簡、商業模式開放等特性,近些年逐漸被全球主流廠商認可并迅速發展。假如ARM前景不明,那么RISC-V會成為芯片制造商的新避風港。(作者為高級工程師、科技專欄作者、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
責任編輯:tzh
-
ARM
+關注
關注
134文章
9107瀏覽量
367947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486瀏覽量
219681 -
gpu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752瀏覽量
129041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66瀏覽量
103447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77瀏覽量
26941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