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性能現在一代比一代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內部CPU處理器的不斷升級,從單核到多核,低頻到高頻,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甚至逐漸摸到了一些電腦處理器性能的邊緣。
這時候會有萌新小白同學發問,既然電腦PCU普遍比手機CPU性能強,為什么不直接用電腦CPU放到手機里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了解電腦CPU和手機CPU的區別,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
復雜指令集和簡單指令集
手機CPU和電腦CPU最大的不同就是指令集架構的區別,主流PC市場的CPU來自英特爾和AMD這兩家, 都是采用了X86指令集架構。
而手機CPU使用的是ARM架構,無論是華為海思、還是高通驍龍,都是基于ARM指令集架構。
X86指令集架構屬于復雜指令集體系也稱為CISC指令集,而ARM架構屬于精簡指令集體系也叫RISC指令集,這是手機CPU和電腦CPU區別的根本。
架構不同意味著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基于X86架構的電腦CPU主打高頻率高性能,而手機CPU注重的是低頻率低功耗,依靠的是ARM架構。
所以正式因為架構的不同,造就了這兩個領域CPU有不同的特性,也就是這樣的特性才讓兩個領域的CPU處理器不會相互干涉。
功耗和供電差異
基于X86架構的電腦CPU因為主頻很高,所以性能強大,但卻做不到手機CPU那樣的超低功耗,手機的本意是便捷可攜帶,電腦無法解決供電續航問題。
同時電腦CPU的體積太大,放不進手機中,就算能放進去,你也解決不了散熱的問題,除非你將手機體積不斷擴大,但那樣就違背了手機便攜的初衷,變成了一臺沒有意義的低性能平板電腦。
而手機處理器性能遠不及電腦CPU,優勢就是可以很輕松滿足散熱、供電和續航的問題。而且電腦處理器和手機處理器兩者之間的生態體系完全不同,根本無法相互兼容硬件和應用。
這也證明了架構對于一個芯片的重要性,ARM架構在性能上不可能超過電腦X86結構,電腦CPU的X86架構也無法攻入低功耗的手機移動處理器市場。
生態體系的差異
半導體行業都是燒錢大戶,不管是手機CPU芯片還是電腦CPU芯片每年投入都是動輒幾百上千億,當年英特爾倒是有機會染指手機處理器領域。
但可惜一開始沒有重視手機移動端市場,Atom系列處理器沒有延續X86在PC上的成功,讓ARM成功崛起。
而現在ARM已經穩穩的將移動市場吃死,龐大的生態體系已經建成,而且手機又是一種高集成的產品,其他廠商就燒錢來打造生態恐怕也是有心無力,不同生態體系又無法兼容。
就像你不可能直接在Windows系統打開APP應用,而是只能借助模擬器之類的軟件才行。
所以就算現在有性能與ARM旗鼓相當的產品投入市場短時間也很難泛起波瀾,因為沒有相應的底層軟硬件生態支持那注定只是小打小鬧,因為想玩的游戲玩不了,應用打不開是最現實的問題。
當然電腦的X86生態與也是ARM類似,AMD和英特爾在消費級市場憑借著Windows系統大殺四方,占據了絕對主流。
其他的產品想要染指也只能去商用領域用的更多的linux系統搶為數不多的份額了,這也是為什么國內芯片發展非常緩慢的原因之一,生態體系的建設非常困難,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諸如蘋果IOS的獨立生態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這些年中不斷積累才完成的。
責編AJX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499瀏覽量
180360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73瀏覽量
212031 -
電腦
+關注
關注
15文章
1708瀏覽量
6890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