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新華網舉辦“電商扶貧大有可為”線上研討會,與會嘉賓圍繞電商平臺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直播帶貨等新技術手段在助力扶貧脫貧工作中的成果等話題進行深度討論。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農村產業興旺事關農民收入和鄉村振興的大局。隨著電商平臺廣泛、深入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電商創業浪潮中,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開辟“拼模式”脫貧攻堅新路徑,在支持農民大規模創業、靈活就業、減貧脫貧等方面凸顯出的重要經濟社會價值,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重視。
直播展現“拼模式”巨大潛力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直播和短視頻走入千家萬戶,打破了行業、供需匹配與資源均衡分配等方面的邊界。電商扶貧是其中收獲頗豐的形式之一,農戶通過直播將農產品推廣銷售出去,同時能積極帶動當地電商發展。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過去好的產品藏在大山里沒有人知道,現在通過電商平臺能夠有海量流量展示出去,類似于拼多多這樣扎根于農村的新電商平臺,讓他們有了海量用戶曝光。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截至目前仍有7個貧困縣尚未摘帽,300個貧困村、17.8萬名貧困群眾尚未脫貧。對于大涼山地區而言,在新趨勢新潮流之下,電商扶貧創新營銷模式,補齊傳統農副產品上行的短板,對于緩解賣貨難、助力農業產業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7月份在拼多多上進行涼山州11縣助農扶貧直播,這是廣東佛山和四川涼山“佛涼協作 云上優選”消費扶貧周重要落地活動之一。拼多多數據顯示,截至7月22日,超過200款涼山農產品活動完成了線上銷售第一單。截至8月底,拼多多已在“三區三州”地區實現消費扶貧全覆蓋,累計有接近2000萬拼多多網友參與關注、購買了近300款來自三區三州的特色產品和服務。
直播是拼多多助力“三區三州”消費扶貧重要的技術手段,已經初步實現“搞一次直播,開一批店鋪,推一批品牌,培訓一批人才”,也逐漸摸索出“直播+店鋪+品牌+人才培訓”一整套系統化消費扶貧模式。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煥征認為,在5G、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直播帶貨應運而生。農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新農業有新玩法,直播助農不是短期現象。在“拼模式”賦能下,直播已成為脫貧攻堅新力量,在動態呈現中,消費者對“深山無人知”農副產品質量信任感增加;結合線上線下雙渠道打開銷路,全員參與新型深度扶貧模式逐漸形成。
“拼模式”為農貨上行注入新動能
在中國農貨上行體系中,新電商平臺重塑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讓小農戶與大市場實現低成本對接,賦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拼模式在逐漸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農產品上行路徑,從消費側到流通側再到生產側,完善農產品產業鏈條和價值鏈。
拼多多副總裁狄拉克表示,通過互聯網把貧困地區的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錢,幫助貧困地區創收、增值,同時把消費端的需求直接帶入產業鏈上游,推動種植端的標準化、品質化、產業化,這是電商扶貧和推動鄉村振興的主旨和途徑所在,也是目前農村電商競爭的著力點。
“互聯網+產業”的拼模式正逐步應用到農業中,農村電商正成為“造血式”扶貧的重要抓手,也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全新動力。新華網產經中心總編輯段世文認為,拼多多在其農產品上行優勢的基礎之上,把重點放在提升農產品上行的效率方面,依托其社交電商的優勢,發展產地直發模式,實現消費者、農戶、平臺三贏的格局,同時布局“多多農園”扶貧助農項目。
今年31歲的陜西省平利縣人王秀梅,5年前辭去了教師的穩定工作,通過帶頭種植影響更多人群等方式,王秀梅成立尋夢農園絞股藍合作社,走在脫貧攻堅的最前線,一步步成長為陜西平利縣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3月至今,合作社在拼多多平臺成為了細分類目的好評榜第一名,其中養生茶排名暢銷榜第二。王秀梅表示,短期脫貧相對容易,但是考慮到未來平利縣更長遠的發展,平利多多農園不僅要把自己的產業發展好,還要有能力帶動更多農戶參與其中,讓他們獲得更多收入,逐步探索產業和電商更加有效的結合方式,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拼模式”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傳統電商“人找貨”的模式,消費者要檢索已經掌握的商品信息庫,等于在考驗消費者的商品知識儲備量,需要自己去貨架上查找。以社交、拼團等為特點的新電商模式,創造了“貨找人”新模式,當消費者發現一件好的農產品或消費品,然后分享給親朋好友,往往會突破被分享者的信息邊界。
在農產品上行領域,通過拼模式及正在探索落地的分布式人工智能,新電商希望能提供一個能給農民帶來更多收益,也更尊重農產品消費者的“智能基礎設施”。
狄拉克認為,在這種新的理念下,新電商平臺可以打造分布式人工智能農貨智能處理系統。在供給端,持續不斷地輸入各大農產區的信息,包括地理位置、特色產品、成熟周期等,然后在“拼農貨”體系的支撐下,讓優質農產品“主動”找到已匯集為“批量需求”的目標消費者,將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將農產區和中國6億消費者實現“云端”對接。
具體到應用層面,曹磊認為,農產品周期長,農民前期投入大,在種子、化肥、農藥、農具、包裝、人工等環節融資難,貸款多但難。如果能基于電商平臺的銷量數據,以及預售訂單量,使得電商平臺和金融機構數據共享,提前予以授信,給相應的訂單貸款,用金融力量推動扶貧,可以有效助推農產業發展。此外,農戶可以根據平臺歷史訂單量、銷量數據,實現以銷定產,用C2B或者C2M的方式,來控制預測銷量,提前做好生產、播種和儲存發貨,減少庫存。從市場的方法和角度而言,用數字經濟進行自我調節,對農戶扶貧脫貧,乃至后續致富有著重要意義。
“拼模式” 推動“新農人”隊伍建設
經過近年高速發展,電商農產品上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瓶頸,電商人才不足是主要瓶頸之一。據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的《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測算,未來五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
狄拉克認為,盡管電商新模式極大降低了農村電商的運營技術、資金門檻,但本地的電商人才還是較為缺乏。這種缺乏,不僅是領頭人的缺乏,也包括運營、熟練的規模采摘、分揀、包裝人才的缺乏。由于貧困地區的物質條件相對較差,愿意留在當地的人才往往不多。
95后新農人何爽,三年前原是一名空姐,辭職后回到大涼山家鄉投身農業,背靠會理縣石榴產區,賣起了石榴等農產品。從頭兩年嘗試產品代發、社區團購時的不溫不火,到第三年,何爽的事業迎來突破。自今年8月石榴銷售旺季以來,何爽的拼多多店鋪月銷售額均在1200萬元以上,最高時超過1400萬元。
何爽說:“電商給大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給石榴產業帶來了新動能。對于個人來說,也是一次難得機會。雖然空姐是一份很體面的工作,但我更希望能有自己的事業。”
補上經濟運行關鍵領域的人才短板,屬于另一種意義上的“新基建”。李煥征表示,目前,新農人大都是有情懷、有理想的新時代白領、大學生等人群,在這樣的情況下參與到農村建設中,為更多傳統農人帶來新思維、新渠道的變化,在發家致富的同時,賦予新農村建設更多意義。
基于拼多多對農產品電商行業的長期摸索與調研,狄拉克表示,電商平臺要著力培養新農商,激發更多農村能人、返鄉務工人員、農村大學生接受電商創業培訓,鼓勵其自主創業,補齊農產品上行的關鍵短板。
目前,拼多多依據“人才本地化、產業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通過創立“多多大學”,結合農村生產者知識結構,建立專業性的農產品上行與互聯網運營課程,在農產品上行科普教育方面開展了有益嘗試。
聚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匯聚“三農”產學研各界嘉賓以及一線脫貧攻堅典型,本次研討會的順利舉辦,豐富了社會各界對農村電商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和感悟。從幫助抗擊疫情到助力復工復產,依托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當前如拼多多一般的新電商平臺在助力脫貧攻堅、推動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勇擔企業之責。
責任編輯:pj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373瀏覽量
238875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0瀏覽量
564670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5瀏覽量
13750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