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機器學習算法已識別出可能在手術后遭受極度痛苦的患者,每個患者的準確率約為80%。預測性協助可能會幫助醫生針對危險和易上癮的阿片類藥物適當地制定替代性的疼痛管理計劃。
首席研究作者,哈佛大學醫學博士Mieke Soens對與會人員說,他的團隊計劃將這些模型與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EHR進行整合,以“為每位患者提供術后疼痛的預測。”
為了建立他們的模型,Soens和同事們回顧了來自近6,000名不同手術類別的術后患者的數據。他們發現,這些患者中約有22%在手術后的前24小時內接受了大劑量的嗎啡毫克當量。
接下來,他們咨詢了疼痛護理專家,并搜索了文獻,提出了163種可能預示嚴重的術后疼痛的因素。
借助這些洞察力,該團隊構建了三個模型-后勤回歸,隨機森林和人工神經網絡-能夠瀏覽患者的病歷并將163個因素修剪為只有最強烈的預測性。
將模型的預測與相同患者中的阿片類藥物實際使用量進行比較,Soens及其同事發現,這三者在確定哪些患者遭受最大疼痛并需要使用更大劑量的阿片類藥物方面的準確度約為80%。
“電子病歷是寶貴且未被充分利用的患者數據來源,可以有效地用于改善患者的生活,” Soens在演講后發表的準備好的講話中說道。“有選擇地識別通常在手術后需要大劑量阿片類藥物的患者,對于減少濫用阿片類藥物的重要性很重要。”
責任編輯:lq
-
神經網絡
+關注
關注
42文章
4777瀏覽量
100977 -
算法
+關注
關注
23文章
4625瀏覽量
93138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430瀏覽量
13285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