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思緒亂飛導致失眠,索性打開電腦記錄了下來,前幾篇主要寫技術,本篇主要介紹一下行業現狀,介紹技術和數據是相對客觀的,但是談觀點就會有我自己的主觀意識在里面,所以這方面僅供大家參考,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車企在軟件方面投入
傳統車企之殤
車企突圍之道
最后的實力玩家
1
車企在軟件方面投入
根據中國人才研究會的報告,全中國,所有的車廠、 Tier1、車聯網公司加起來,其軟件開發人員數量,不到2萬人,但是互聯網公司中,僅阿里巴巴一家就擁有超過3W的程序員。(2W 我估算還是比較準確的,國內最大的兩家,一家國企,一家民企,軟件人員約在1200人左右。供應商中的第一梯隊軟件人員平均下來也不超過500。)
從相對數量上,也能得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結果:
上汽集團,員工超過10萬,其軟件中心規劃1200人 ,約占1.2%。
大眾集團,員工超過50萬,軟件開發人員約5000人,約占1%。
新勢力中威馬、蔚來、小鵬,軟件開發人員都略低于10%。
特斯拉數據我無處考證,但從其前中國區負責人表述“特斯拉60%的工程師都在做軟件”,估計其軟件開發人員占比應該超過20%(知道的朋友歡迎提供準確數據)。
2
傳統車企之殤
大家普遍都認為傳統車廠,在軟件投入、智能化方面行動緩慢,為什么會這樣,有很多種解釋,大部分都是從人的角度或者從組織的角度去闡述這個問題,今天我想從另一個維度為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一家商業公司為什么會存在? 最根本的動力還是為了追求利潤,企業所有的行為動機都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那么傳統車企又是靠什么盈利呢?概括起來就一句話,把供應商的零部件組裝起來賣出去,賺成品和零部件之間的差價,至于其他的業務,如汽車金融,都是寄生在這個邏輯之上。
在這樣一個商業模式之上,整車廠是高度依賴供應鏈的,燃油車時代還有三大件的差異,到了電動化時代,硬件上幾乎全靠供應商,所以只要供應鏈上有的東西,所有車廠都可以上。這種狀況,其實和目前的 手機廠商非常相似。
在硬件同質化的情況下,各家如何形成產品上的差異化呢?無非也就那么幾種手段。對手機來講,就是外觀、屏幕、攝像頭、電池、系統 UI、配置 等等。對車廠來講也是類似的,造型、內飾、配置、電機、電池等。相比于手機,車的零配件就更多,所以在配置上可以玩的空間就更大,各家傳統車企這方面都是專家,各種花式車型層出不窮。
在這樣一種模式下,為了追求毛利潤的最大化,手機廠和主機廠能做些什么呢?其實也就一件事情,供應鏈優化,換句話也叫,壓榨供應商。
這種模式帶來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傳統車企,其毛利潤都在15%左右,做的最好的豐田也就18%,而特斯拉已經達到了25%,其model3甚至能夠到30%以上;大部分Android 手機廠商,其毛利潤也都只有15%左右,而蘋果毛利潤高達38%,所以有個說法,手機產業鏈上60%的利潤都讓蘋果拿走了。
對于傳統車廠的做派,之前我也是有些看法,可是當我從這個新的角度重新去審視這些問題的時候,我一下就釋懷了!當前的局面,是以硬件差價為盈利模式的必然會導致的結果,不管是員工的觀點,還是其組織的安排,還是其與供應商的分工,在這種模式下都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只有硬件才能產生價值,這種模式和觀念,是百年汽車工業演化的結果,要改變談何容易,能夠領導傳統企業完成自我革新,不被外部潮流所摧毀的領導者,也會成為這個時代的傳奇。
所謂的智能科技不是光靠堆硬件配置,硬件需要軟件來驅動,加大軟件方面的投入,是提高汽車智能化水平的唯一出路,換句話說其實就是,智能是靠代碼堆出來的。
從用戶的角度來講,智能科技,能夠吸引更多客戶。從資本的角度講,智能科技,能夠形成高估值,被定位成了傳統就只能有10-20倍的估值,一旦有了智能科技屬性,享受50倍以上估值,完全不是什么問題。從企業經營的角度講,智能化帶來的高品牌溢價和附加值,能夠提高企業的利潤率水平。
3
傳統車企的突圍之道
我一直認為,改變當前局面,技術只是輔助手段,更多的因素都是非技術層面的事情,總結下來,以下挑戰是必須面對:
明確戰略方向
傳統車企,在軟件投入方面欠下了太多債了,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持續且堅決的投入,才能產生變化。戰略上的飄忽不定,是沒法做出實際有價值的東西,我自己觀察,這波趨勢起來,很多企業也只是跟風,那些堅持投入做正向研發的企業,最終一定也會獲得市場與人才的雙豐收。
重塑組織架構
傳統車企,在現有的以制造為主的體系架構下,很難完成軟件能力建設上的突圍。最現實的問題就是,以制造業的薪資體系很難吸引高質量的軟件人才,即使是薪資水平沒問題,一旦被打上的傳統標簽,很多人就會敬而遠之。
統一頂層設計
構建下一代智能汽車的軟硬件平臺,是一個需要跨領域專家緊密合作的工作,需要電子電氣架構、汽車電子軟件架構、自動駕駛與智能座艙系統架構等,多個架構部門聯合工作,所以架構上必須高度統一。
融合開發流程
GVDP是整車開發所遵守的流程,它定義了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和交付物,這是百年汽車工業智慧的結晶,傳統的汽車電子軟件開發遵循A-SPICE,兩者的沖突倒是不大,但是那些需要頻繁OTA的軟件,比如座艙相關的軟件,其開發流程其實更接近敏捷開發,在實際項目中,軟件部門經常會和整車集成部門在這方面產生沖突,大家對各階段的交付物和交付標準理解不一致。整車部門希望你交付的時候就是全功能,而軟件此時還在開發過程中,交付的功能不僅不全還會有Bug。整車的開發周期是以年為單位,而軟件的開發目前是以月為單位,如果是涉及車輛底層的軟件,軟件與架構部門介入的時間也會發生變化。這方面,還沒有形成行業標準,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如何處理不同開發流程之間的沖突,是設計開發流程上的一大挑戰。
重新定義分工
在新的軟硬件平臺之下,前面幾個問題都是車廠自己需要解決的事情,外部因素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重新劃分與硬件Tier1的分工,可能大部分車廠都會倒在這個問題前面,體量太小,根本就沒有平等對話的權利。考慮這個因素,小車廠要么會消失,要么就等整個產業鏈被徹底重塑之后再跟進。
4
最后的玩家是誰?
長期高投入,需要整合供應商資源,需要強大軟硬件整合能力,三個門檻基本上把大部分玩家都擋在了門外。
所以實力玩家基本可以鎖定,一類是像大眾這樣的國際一線主機廠 ,一類是像博世這樣的國際一線 tier1 ,他們屬于傳統巨頭的轉型 ,還有一類是實力新玩家。
特斯拉目前毫無疑問是標桿,馬斯克自帶科技光環,在電動車領域幾乎是吊打這些傳統巨頭,那些看衰特斯拉的幾乎都是從各個維度被打臉,那些叫囂超越特斯拉的,也要從技術上重新審視自己。底層架構和自動駕駛是特斯拉的強項,但是特斯拉也有自己的短板,隨著自動駕駛慢慢成熟之后,車也在成為一款大型的可移動的智能硬件。作為車,特斯拉非常優秀,但作為智能硬件,卻略顯不足,因為它依然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為什么這么說呢?
車以后作為一個移動的智能空間,也是人生活空間的一種延展,換句話說,就是會成為消費電子場景的延展,而目前消費電子正在從單一的設備交互,向多設備協同的方向發展。個人所擁有的所有智能設備,應該是智能一體化的。雖然目前也有一些嘗試,比如用apple watch開車門,車家iot設備互聯,hi-car手機車機互聯,車機語音和家里語音終端互聯,手機藍牙鑰匙等,體驗上都非常割裂,基本每個功能都依賴于特定app,不是操作復雜就是使用場景受限。
前幾年經常提的所謂云端賬號打通,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數據交互的問題,但體驗割裂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從技術上講 就是要求 車腦 家庭智能中樞 移動設備智能中樞 是同一個智能實體 多家的產品沒法放在一起玩! 所以除了軟件生態,還需要有一個完善的硬件生態! 多設備對用戶的粘性也會比單一設備大很多,這就是為什么apple的很多用戶,是android陣營怎么也搶不過去的原因。
所以,在汽車領域還有另外一個強大的隱形玩家就是蘋果,從各種專利信息,挖人的動作,可以看出,蘋果一直都沒有放棄造車,他幾乎擁有所有的關鍵性要素,操作系統、芯片、算法、硬件生態、軟件生態、軟硬件整合能力、人機交互設計、雄厚的資金、強大的供應鏈支配能力等等。圖形界面、ipod、mac、智能手機、平板、手表、無線耳機,蘋果是人機交互領域當之無愧的領導者,車載人機交互,各項技術都已經趨于成熟,目前的玩家都缺乏顛覆性的軟硬件整合能力,行業正處在一個臨界點,蘋果憋的這個大招什么時候釋放,我們拭目以待!
從這樣一個邏輯來看,只要蘋果放出了這個大招,就證明了消費電子巨頭向汽車領域延展的可行性,那么國內的華為就一定會跟進,事實上在消費電子領域,華為已經在向蘋果靠近,打造軟硬一體的生態系統了! 這樣一來,華為目前對外宣稱的不造車就不攻自破,不是不造只是時候未到!
從另外一個維度來看,華為也很有可能慢慢被“逼”上造車的路,其汽車BU定位于汽車ICT領域的增量供應商,從軟件定義汽車的角度來講,主機廠應該要成為主導,但是以國內目前的進展,很多新的東西可能找不到車能上,就算不直接造車,內部也會按照自己對汽車的理解,打造一臺基于新架構、新平臺的汽車,否則太超前的東西這幫傳統玩家可能根本沒法配合玩! 局面可能類似于今天的半導體產業,由于產業鏈上的隊友太弱,很多東西最后不得不自己去做!
就像拍電視劇,最先出場的不一定是最牛逼的,大部分玩家可能都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最后被真正的實力大玩家收割!
正是因為這個行業目前投入的不足,在未來反而蘊藏了巨大的機會 ,雖然目前是汽車業的寒冬 ,但這個寒只是傳統的寒,各大謀求突破的玩家依然在瘋狂的招攬人才,在這種微妙的趨勢當中 作為個體,定好自己的方向,找好自己位置 ,跟著潮流走就行了!梳理這些東西,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也是在從技術和行業兩個維度鎖定自己方向。
這篇都是我自己的個人的一些看法,不像講技術那么客觀,歡迎大家拍磚,也希望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寫于2020年5月19日凌晨
責任編輯:lq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927瀏覽量
55571 -
車聯網
+關注
關注
76文章
2598瀏覽量
91703 -
供應鏈
+關注
關注
3文章
1682瀏覽量
38965
原文標題:軟件定義汽車(第四集): 誰是最后玩家?
文章出處:【微信號:QCDZYJ,微信公眾號:汽車電子工程知識體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