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擔心歷史重演的羅斯福總統詢問國家科技局長:“戰爭結束以后,我們要做些什么?”
這位局長的回答是一份叫《科學技術——無止境的邊疆》的報告,里面寫道: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是美國的3倍,科技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而要迅速改變美國科技落后于歐洲的現狀,就必須采用特殊手段發動一場特殊的戰爭——爭奪頂尖科學家的人才戰爭。
事實證明,這是羅斯福總統生平采納的最有遠見的建議之一。而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治國時也曾強調,“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中國想要恢復漢唐榮光,躋身知識經濟大國,必須完成科技人才的培養。
在剛剛收官的百度之星賽事中,我們就看到了國內外的16000多名AI領域的未來“巨星”們,在兩大賽事中發力AI、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經過152天的鏖戰,一個由人才與產業推動的AI疆域,正在悄然延展著。
AI戰歌起,少年得勝還
隨著AI等成為社會通用型技術,針對開發者、在校生等的技術競賽也層出不窮。2005年至今,每年的百度之星都會吸引不少高校學子和編程愛好者前來交流切磋。在眾多賽事中,被譽為技術界“奧斯卡”的百度之星自然有其過人之處。
事實上,在2020年賽場上,百度之星與參賽者們也跟隨著時代變遷同頻共振。
首先是賽程設置。百度之星2020沿襲了往屆“程序設計大賽”和“開發者大賽”雙賽道的形式,但在議題上具有更強的張力。下可“接地氣”,開發賽賽題為《交通標識檢測與場景匹配》,首次基于交通標志進行的場景匹配識別,鼓勵參賽者利用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上可“摘星辰”,編程賽決賽首次采用量子計算,將賽題定為《量子電路》,開發者需要通過合適的量子電路(邏輯門網絡)來完成量子計算。
其次是參賽選手低齡化,涌進大量少年天才。比如斬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15歲保送清華北大的鄧明揚,已經是第四次征戰百度之星賽場;代表中國出戰第32屆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2020的國家隊隊員周雨楊和蔣明潤。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嘗試用編程語言編寫小程序的陳奕帆,也通過百度之星2020程序設計大賽,續寫編程之夢。
百度CTO王海峰對此的感受就十分深切,發現有很多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參與了進來。這一方面證明了百度之星這一競賽的影響力,同時也說明整個社會都更加重視工程師價值。
“星星們”不僅展現出科技世界的少年氣象,更如同一道甘霖般讓大眾對AI產業人才匱乏的饑渴癥得到治愈。
最后是支持資源不斷加碼。要挑戰愈加高難度的賽題,讓廣大參賽者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自然不能當“甩手掌柜”,百度之星也將百度內部資源進行了傾斜支持,提供了數十萬的樣本數據和免費的GPU算力,結合大量飛槳工具與模型,降低實現難度與成本,讓選手們可以盡情釋放創造力。
難怪許多“老星星”都曾表示,“相比較參加過的其他此類比賽,百度之星的賽事設計得非常專業”,“即使已經身兼多項賽事冠軍,在這里仍然收獲頗豐”。開發者大賽冠軍、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博四的鄧毓弸也認為,比賽更大的樂趣,是“和一群志趣相合的人做純粹的事情”。
解謎人才大戰,百度之星的破題之道
百度CTO王海峰在頒獎典禮上也提到,新基建所有技術的背后,不管用的是什么算法,最終都是要用代碼來實現。只有靠優秀的程序員一行行代碼,寫出改變世界和未來的科技,帶領人類進入智能社會。
而優秀人才的培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位學者就曾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感慨道——“人才大戰(war for talent)與‘反恐戰爭’有些共同之處。兩者都需要對一些難以固定的東西進行大面積地、令人焦慮地搜索;并且都耗資不菲”。
尤其是在學術全球化的潮流下,哪里有支持,人才們就會去哪里。有數據顯示,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80%、北京大學76%的高科技專業畢業生都去了美國,除了經濟因素之外,能否做出杰出的貢獻與成就、研究條件的完善、創新氛圍、科技成果的生產轉化等“軟件”保障與環境,才是吸引人才的關鍵。
通過本屆百度之星,我們可以看到百度正憑借長期的人才培養實踐,嘗試建立一種AI人才培養的賽事新標準。
一方面,將創新與工業界、應用方向緊密結合,賽題設置不僅僅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考慮到具體的社會需求和科研轉化。百度之星就是這樣一道橋梁,把最新的技術趨勢、產業的強烈訴求,結合自身的技術底蘊與洞察,以賽題的形式傳遞給參賽者。
以開發賽賽題為例,相關成果就能直接解決交通領域車道線和場景識別準召問題,提升用戶導航體驗。量子電路則能夠推動量子計算機在安全領域、化學制藥領域、優化領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殺手級應用早日面世。
一項科研成果能夠通過百度的產業化渠道成為真實改變大眾生活的產品和服務,這就使得開發者的創意與成果具備了使用價值和市場價值,進而吸引更多“最強大腦”有意愿投身科研事業。
此外,百度之星用16年時間搭建了產業、項目、資源的結合,提升賽事的含金量。
除了獎金之外,優勝者還能夠獲得參與百度各重大峰會、培訓交流的機會,享有百度招聘的綠色通道,有利于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行業應聘求職,來達到人才競爭力最大化的效用。
相比傳統的“請進來”和“派出去”人才培養模式,百度之星創造了一個人才吸引、實踐、選拔、就業的完整平臺和機制,為科技公司輸送優秀技術人才,成為新基建浪潮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有生力量。比如今天在業界赫赫有名的“大牛”如第四范式創始人戴文淵、以及曠視科技CTO唐文斌等等,都來自這一“造星大本營。”
作為國內唯一一個連續舉辦了16年的企業級編程賽事,如今,百度之星已經和NOI(中國計算機學會主辦)、ACM(國際計算機協會)、GCJ(谷歌)、Hack up(Facebook)四大編程賽事,共同組成了程序界的大滿貫。本屆百度之星更吸引了來自美國、瑞士等高校的學生參賽。
在頒獎典禮上,王海峰這樣形容百度之星與科技世界的“糾纏”:百度之星的題目一直在變,過去互聯網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所以早期的題目是面向互聯網的,隨著科技和產業的發展開始有了新的賽題。而十幾年都沒有改變的是,始終重視的是代碼,激勵和幫助有志之士開發出最好、最高效、最有價值的程序。
也是從百度之星的多年耕耘中,讓大眾看到了百度培養技術人才的初心始終如故。
一根“百度”的引線,穿越AI人才的生態叢林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樣形容人才的意義:“為天下者,譬如作大廈,大廈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
如果說當前國家正發力的“新基建”是一座智能化數字大廈,那么其建造者自然需要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但作為一個新事物,AI人才到底如何培養,是不是編寫幾本小初高教材,舉辦幾場賽事,建幾個產業園區就夠了?要在全球爭奪頂尖技術人才,就必然要完善整體的人才戰略。
百度之星以更適合本土環境的氣質,和硅谷生態圈、美國車庫文化“殊途同歸”,吸引和推動本國人才在AI賽場上揮斥方遒、激揚文字。
除此之外,百度這根引線,還串聯起了PaddleCamp、AI快車道等等人才培養體系的“明珠”,從入門、工具、項目、落地等等各個角度,打造出獨有的產學研全流程閉環的人才培養體系。截止目前,已經培養了超過100萬的AI人才,成為中國新基建的“腦力”基石。
如果說“百度之星”是伏線千里的深耕細作,那么前不久百度宣布5年內培養500萬AI人才的戰略計劃,就是劍指未來科技人才大戰。不難看出,百度不僅是中國AI人才培養的吶喊者,更是身體力行的主力軍。
詩人陸游曾形容古人做學問“少壯工夫老始成”,百度之星用16載光陰孕育的一顆顆璀璨技術群星,也閃耀在新基建加速的道路之上,照亮科技這道新“邊疆”的防線不斷筑高,開疆拓土。
-
算法
+關注
關注
23文章
4625瀏覽量
93138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335瀏覽量
269721 -
百度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75瀏覽量
90580 -
量子計算
+關注
關注
4文章
1108瀏覽量
34992 -
新基建
+關注
關注
4文章
811瀏覽量
2339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