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自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正式被提出,在1950年,一名大四的學生,名字為馬文·明斯基,和他的同學鄧恩·埃德蒙共同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神經網絡計算機,而這臺計算機的出現還表明了計算機的起點的出現。
比較巧合的是,還是在1950這一年,阿蘭·圖靈也提出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想法,叫做圖靈測試,根據圖靈的設想,當一臺計算機可以和人類進行對話而不會被認出機器身份的時候,這臺機器就是一臺智能的機器。在這一年中,圖靈曾大膽地對具備智能機器的可行性進行了預測。
1956年,在一次會議上,人工智能這一個說法正式的出現,是計算機專家約翰·麥卡錫提出的。后來,而這行為在后來被人們認為是人工智能正式誕生的標志。會議過后沒多久,麥卡錫從達特茅斯搬到了MIT。在這一年,明斯基也搬來了這里,后來兩個人就一起完成了臺計算機的第一段Happy Time。
這段時間長達十年,計算機被廣泛的實用在數學還有自然語言的領域中,主要的作用就是解決代數、幾何還有英語問題。這種情況的出現讓很多學者看到了機器向人工智能發展的信心。更甚至的是,當時有幾位學者還認為,在二十年之內,機器會做到人類做的一切。
70年代,人工智能進入了第一次低谷期,因為科研人員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對于項目的難度估計出現了誤差,不但引起了合作計劃的失敗,而且還讓大家對人工智能的發展產生了陰影。同時,社會的輿論也在慢慢的施壓,這更是損失了多數的研究經費。
在那個時候,人工智能面臨的技術方面的困境有3個方面,第一個,計算機的性能達不到要求,這會引起早期很多的程序沒有辦法在人工智能的領域中進行使用;第一個,問題比較的復雜,早期的人工智能是針對的特定的問題,由于特定的問題通常較少并且復雜性還很低,但是只要問題的難度增加,程序就將要不堪重負了;第三個,數據量不夠,在那個年代是找不到足以應付大量數據庫來支持程序的深度學習的,這將會讓機器不能讀取足夠多的數據進行智能化。
所以,人工智能的項目才會沒有效果,可是卻讓一些人有機可乘,在1973年的時候,Lighthill針對英國AI研究狀況的報告,主要對人工智能在實現目標上的失利進行了批評,也是因為這些,人工智能遇到了多達6年的低谷期。
以上就是人工智能第一次的低谷的介紹,其實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也是經歷了好幾次的起起伏伏的,但總的來說還是走過來了,相信在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是會更好的,而人們的生活也會隨著人工智能的技術更加完善而變得更為的舒適便捷。
責任編輯:lq
-
神經網絡
+關注
關注
42文章
4776瀏覽量
10095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97瀏覽量
239213 -
機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784瀏覽量
4076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