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公司必須使他們的生產和分銷系統自動化以保持領先地位,否則他們將面臨競爭對手的挑戰。通過機器人與傳感器技術,可實現低成本,高產量和多動態的基礎架構來快速響應客戶需求量。
本文探討了如何將 3D 智能傳感器與機器人緊密集成,從而基于從 3D 掃描數據得出的“智能”運動實現許多動態制造過程。
機器人配置智能 3D 傳感器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安裝在框架上,二是安裝在機器人上。
1. 安裝在框架上
在機架安裝系統中,傳感器處于與機器人分離的固定位置。傳感器掃描工作區域以定位對象,并將姿勢數據傳送到機械臂。需要進行校準以建立傳感器坐標系和機器人坐標系之間的關系(通常稱為“手對眼”校準),以便可以由機器人拾取 3D 點云中標識的對象。
3D 智能傳感器執行校準,點云采集,零件定位和機器人通信。機器人執行路徑規劃邏輯,該邏輯可以準確有效地移動末端執行器以拾取零件。
框式傳感器和機械手用于垃圾箱揀選應用。資料來源:LMI Technologies
機器人安裝的傳感器,用于掃描和檢查大型目標。資料來源:LMI Technologies
框裝方法在箱揀貨中很常見,其中掃描數據是一個點云,其中包含箱中同一對象的許多隨機堆疊的部分。智能本地化軟件處理點云,以識別下一個要拾取的零件(通常位于堆的頂部)并進入制造過程。
除了用于拾取和放置的對象檢測之外,傳感器還可以用于目標的測量和質量檢查,其中機器人會將要檢查的對象提供給傳感器,并做出通過 / 不通過決策。
固定式傳感器,用于尺寸測量和質量檢查。資料來源:LMI Technologies
2. 安裝在機械臂(手上)
在此配置中,傳感器安裝在機器人末端執行器上,并引導機器人執行實時定位和關鍵任務,例如焊縫跟蹤或組裝。
在機器人手臂上安裝了傳感器的系統所需的校準通常稱為“手眼”校準。在保證準確性的同時,“牽手眼”系統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能夠克服固定工作環境的局限性,并且可以檢查具有許多被遮擋區域的大型目標。
傳感器與機器人集成的關鍵要素:“非智能”與智能方法
1. 溝通
與標準的“非智能”傳感器相比,3D 智能傳感器的第一個主要優勢是它們可以直接與機器人通信。標準傳感器通常通過主機 PC 與機器人通信,這會增加延遲,系統成本和集成復雜性。
智能 3D 機器人視覺系統,用于半結構化垃圾箱揀選。資料來源:LMI Technologies
2. 校準。
傳感器 - 機器人校準的目的是建立傳感器的坐標系與機器人坐標系之間的關系。這導致了轉換,該轉換將位于 3D 點云中的零件(傳感器坐標)轉換為機器人可以通過其運動 / 編碼器子系統(機器人坐標)拾取的姿勢。
校準例程通常需要進行簡短的培訓設置,在此過程中,已知的偽影會在幾個方向上呈現給傳感器(例如球桿)。分析所得的掃描以提取姿勢數據并建立 6 自由度轉換,該轉換將球桿位置從 3D 掃描轉換為相應的機器人位置。
3. 測量算法開發。
3D 智能傳感器提供內置的測量工具和控制決策,使機器人系統能夠測量和檢查目標物體。如果沒有昂貴的第三方軟件和外部 PC,“非智能”傳感器將無法提供這些相同的檢查功能。
由于您無需編寫任何機器人程序或校準例程,也無需添加第三方軟件或 PC,因此使用 3D 智能傳感器可快速部署解決方案。如果想實現更高靈活性和控制力,則可以選擇使用軟件開發套件來開發自定義工具并將其嵌入到傳感器中。
智能 3D 機器人視覺可用于汽車間隙和沖洗檢查。資料來源:LMI Technologies
視覺引導機器人(VGR)的優點
通常,機器人會盲目地重復移動到其工作范圍內的已知位置。借助智能 3D 機器人視覺引導,機器視覺可根據傳感器的視線提升機器人以執行動態運動,從而使機器人在制造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價值。
VGR 已在許多行業中使用,包括包裝與物流,汽車,制藥,醫療,電子,食品和飲料。產品和批生產之間的切換是由軟件控制的,并且非常快速,無需進行機械調整。
VGR 的制造優勢:
將非智能機器人擴展到更智能的應用程序中
高殘留系統價值,即使更改產量
高機器效率,可靠性和靈活性
進一步降低了體力勞動成本
VGR 行業應用示例:
最常見的 VGR 應用是拾取和放置,傳感器安裝在工作區域上,機器人在該工作區域中執行拾取和放置運動(例如,將零件從傳送帶轉移到箱子)。
VGR 的另一個常見應用是零件檢查,其中機器人上的操縱器將傳感器移動到工件上的各種特征以進行檢查(例如,車身上的間隙和齊平檢查,或孔和螺柱尺寸公差)。
最后,VGR 的最復雜的應用是機器人上的機械手拾取包含多個傳感器的“夾具”,并進行編程以拾取工件并使用傳感器反饋引導其插入更大的組件中(例如,門板或擋風玻璃插入)。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325瀏覽量
755364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578瀏覽量
20777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