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所有實體,無論是電子、原子還是分子,都是多少具有一點體會和感知的產物,最初可能只是一個奇怪的意識,但最終可能發展成非常豐富的感覺。
“宇宙是否存在意識?”這個話題,眾多物理學家們研究談論了很多年,就連2020年五月份《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刊物的頭條都是“宇宙是有意識的嗎?”
這個問題至今沒有標準答案,但值得一提的是,泛心論的出現,告訴我們:“所有實體都至少擁有一點意識?!?/p>
電子可能有一些非?;A的“意識”
泛心論有很多分支,其中接受度較高的是基本泛心論(constitutive panpsychism),簡單來說,這個理論認為所有的物質都具有意識或是類意識,即意識和物質是同時存在的。一些當代泛心論者像阿爾弗雷德·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大衛·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蓋倫·史卓森(Galen Strawson)等人就認為,所有物質都具有感受的能力,雖然絕大部分的物質都只是有非?;镜摹案杏X”。
如果說自然界是一個復雜的梯子,那么泛心論者更多地關注于階梯之間的橫檔,而并不過于糾結“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界限。哲學家托馬斯·納格爾(Thomas Nagel)在1974年提出了著名的疑問:成為蝙蝠的時候,回聲定位或是飛行,是什么感覺?我們不能精確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能夠通過觀察它們的行為、比對所有的哺乳動物和人類的基因的親緣關系,并通過進化理論來推斷出來,蝙蝠擁有豐富的生命感知。以同樣的邏輯來判斷結構較為低級的物質的行為,也可以合理地推測所有物質都擁有類似的“意識”。當然也包括最簡單的電子。
圖 蝙蝠回聲定位
雖然說非生物的物質并不像生物那樣可以演化,但非生物物質也同樣具有“行為”,就是說,它會“做”事,會產生受力響應。電子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產生特定的軌跡,這類“行為”就可以說明電子也許具有非?;镜囊庾R。
圖 密立根油滴實驗 密立根通過油滴受重力和電場力作用的運動測量了電荷電量
美國非常著名的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就在他1979年的書《宇宙波瀾》(Disturbing the Universe)中提到,“人類的意識行為和電子在我們所謂‘幾率’的量子態中做出選擇的行為,只有程度上的差別罷了?!薄傲孔訋茁省辈蝗绫硎龀伞傲孔舆x擇”,因為“選擇”適用于自然界中所有水平的物質。美國另一位著名物理學家大衛·玻姆(David Bohm)也提出了類似的想法:“意識的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有能夠活躍的形式,這樣來說我們和電子是‘意識層面上相似的’。”
許多生物學家和哲學家都認為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英國杰出的生物學家霍爾丹(J.B.S. Haldane)就支持這樣的觀點,他認為無法明確說明什么是“生命”的、什么是“非生命”的:“我們并未發現足夠直接的證據表明生命擁有意識或者是所謂的‘內心’……當然如果科學的觀點是對的的話,我們最終可能在宇宙中發現它們,起碼也得有早期的形式。”
量子理論創始人之一的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說過“對于生命和機械體來說的終極定義……不過是為了方便……物理學中的許多限制對于生物學來說毫無意義,我們應該將其拓展至所有自然界的事物,而不是區別生物體和非生物體。”
最近,為NASA進行地外生物研究的科羅拉多大學的天文學家布魯斯·杰克斯基(Bruce Jakosky),提出這樣的問題:“地球從有生命到沒有生命,難道就像突然按了個開關那樣、有一個非常確切的時刻嗎?答案是‘或許并非如此’?!?/p>
《迷失在數學》( Lost in Math)的作者、理論物理學家霍森菲爾德(Sabine Hossenfelder)持有相反的觀點。“如果你認為一個粒子是有意識的,那起碼這個粒子應該能夠改變,”她在發表的文章《電子不會思考》(Electrons Don’t Think)中這樣陳述,“你不能說只有一種‘想法’就等于有內心了,不過如果電子真的可以思考,那我們就可以在粒子碰撞中觀察到這類現象,因為這樣的話碰撞后將會產生不同數量的粒子?!?/p>
圖 對撞機通過使粒子加速相撞研究粒子內部結構
數學上對于意識的精確的定義或許意味著宇宙充斥著主觀感受
我們說到“改變”的時候可能有很多意思,包括隨時間在空間中位置的變化。戴森對于電子和量子理論提出了一些想法,他認為量子實驗結果的規律分布(例如雙縫干涉實驗)可以有更好的解釋,這個結果并非完全隨機的( 換言之,“我們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大量的具有先選的電子在不同瞬間“決定”收集的位置和方式的結果。
圖 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
懷特海(Whitehead)所說的泛心理論仍然是今天泛心理論的杰出分支,它在根本上重新定義了物質的本質。對于懷特海來說,對于所有實體,無論是電子、原子還是分子,都是多少具有一點體會和感知的產物,最初可能只是一個奇怪的意識,但最終可能發展成非常豐富的感覺。
相比于認為粒子是在時空這樣的容器中來回移動的、不變的物質這樣的現代理念來說,懷特海認為,像電子這樣的粒子是一個電子經過細微變化的一系列連續的迭代,相互間并非是完全不同的。每一代都只和上一代有著細微的差別,并不存在穩定不變的電子。后一代相比前一代的變化程度取決于其微小的“選擇”,或是說意志。就是這微小的選擇組成了更高級的、甚至貫穿于整個生物進化過程的、復雜的、我們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所享有的思想。
身為數學哲學家的懷特海在他的哲學作品《科學和現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以及《思想的模式》(Modes of Thought)中,將這個過程補充細化為“愈合(concrescence)”,用來描述像電子這樣的粒子在不同時刻自身性質的擺動。這個工作看起來晦澀難懂一些,但是或許可以對以物質和經驗為基礎的形而上學的研究有幫助。
圖 數學家、哲學家阿爾弗雷德·懷特海
許多現代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懷特海和泛靈理論,玻姆就是其中一位,他的關于當代物理和自然的代表作《整體和分部的秩序》(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其靈感就是來源于懷特海。作者正將這些對于自然本質的完全哲學的思考轉化成可以測試的一系列的實驗,現在有了一些大致的輪廓。這樣的實驗可以將對泛心論的爭辯從哲學領域轉移至更能夠確定的科學領域。
當然了,現代物理學對于電子來說還有廣闊的空間來“思考”。
編輯:hfy
-
電子
+關注
關注
32文章
1882瀏覽量
89397 -
容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495瀏覽量
2206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