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3 月,奧地利企業家協會宣布,授予麻省理工學院神經技術 Y. Eva Tan 教授 Edward Boyden 2020 年度 Wilhelm Exner 獎章(Wilhelm Exner Medal),以表彰其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杰出貢獻。
該獎章以奧地利商人 Wilhelm Exner 的名字命名,自 1921 年以來每年都會頒發給那些“以出色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經濟發展”的科學家、發明家和設計師。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獲獎者中,包括了 22 位諾貝爾獎得主。
“獲得這一獎項,我倍感榮幸。該獎項不僅認可了我們團隊工作對基礎科學的影響,還肯定了我們的工作對工業界及新興世界的價值。” Boyden 教授如是說。
Boyden 教授現為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生物工程與腦科學及認知科學方向教授。他通過光遺傳學、擴展顯微鏡(expansion microscopy,通過讓被觀察的物體膨脹,生物學家甚至可以用普通顯微鏡看到分子級別的腦部細節)等,改變了神經科學。
從一束藍光開始到大腦地圖的繪制
2004 年夏天的一個夜晚,對還是斯坦福博士生的 Edward Boyden 來說,是驚喜的一夜:當時,他將一束藍光打到了轉基因老鼠的一個神經元(大腦中發送和接收信號的細胞)上,然后,這個神經元做出了反應!僅僅通過光線就能讓神經元產生沖動,這讓研究人員們對大腦的運作有了前所未有的控制,也正是這項開創性的實驗引領神經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與 Edward Boyden 一起合作進行該研究的是 Karl Deisseroth,合作的過程中,Boyden 主要從技術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而 Deisseroth 則會從醫學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在利用光刺激神經元的研究方面,他們也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事實上,早在 1999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 Francis Crick 就曾猜想,“理論上來說,分子生物學家們可以設計出一種對光線敏感的特殊細胞”。
盡管早有想法,但本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些技術并不是很可靠,就 Boyden 和 Deisseroth 的研究來說,可以被認為是率先成功的典范。不過,這項技術的成功,也曾遭到質疑。2005 年初,兩位完成論文初稿后,于 4 月開始先后向《科學》、《自然》投稿,但都被無情拒絕。在不斷的努力下,8 月該論文終于在《自然-神經科學》得以發表。盡管之后陸續有光控神經學的論文面世,但 Boyden和 Deisseroth 的論文作為開篇之作,早已占得先機,成為推動該領域發展的重要基石。
隨后,2007 年,Deisseroth 的實驗室成功利用一根植入小腦內的光導纖維,用一道藍光喚醒了處于嗜睡態(narcoleptic)的小鼠,證明了這項技術在研究大腦功能方面的可行性。
2010 年,光遺傳學被《自然-方法》評為了“年度方法”(Method of the Year);同年,《科學》雜志在其十年技術回顧中重點強調了這項技術的進展;2015 年,《自然-神經科學》為紀念光遺傳學十周年特地撰文,直言“光遺傳學打開了我們夢寐以求的實驗之門”。從發明至今,光遺傳學技術早已成為世界各地腦科學實驗室的重要工具。
在此之后,Boyden 還在不斷進行著相關研究:設計出了能夠抑制神經元活性的光敏蛋白,并且進一步改良了光遺傳學激活蛋白,讓科學家們可以在大腦中相互獨立地控制多種細胞類型;通過與全息顯微鏡(holographic microscopy)先驅們的合作,開發出了光遺傳學工具,讓小群神經元精確產生特定電活動模式,模擬自然神經元回路的動作電位發放等。
對 Boyden 教授來說,其長期目標是“以足夠的精確度理解大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其團隊希望繪制一張詳細的大腦地圖。但這并不容易。人體中有超過 800 億個神經元,其中每一個都會產生數千個連接。要想繪制詳細的大腦地圖,不僅需要觀察大腦的電活動和化學信號,還需要繪制其神經回路的布線圖。如果一旦成為現實,就能打開大腦這個“黑匣子”,幫助科學家找到腦部疾病發生的位置,探索包括焦慮癥、抑郁癥、老年癡呆、精神分裂等疾病在內的治療可能。
學霸的“開掛”人生
但你可能想不到,2005 年 Boyden 與 Deisseroth 一起成功發表論文時,他年僅 26 歲。作為一名學霸,Boyden 的經歷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擁有著一個“開掛”人生。
1979 年 Boyden 出生于美國德克薩斯州;8 歲時就對科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希望未來能借助科學方法幫自己探知世界,并在其中有所建樹;作為一名“早熟”的學生,Boyden 14 歲進入美國著名的得克薩斯數學與科學院學習,后轉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物理學和電器工程,19 歲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時,獲得了物理學學士學位、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三個學位。隨后又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神經科學。
2006 年 9 月,Boyden 離開斯坦福加入麻省理工學院,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領導團隊開發用于大腦功能研究的新技術。
因為在光遺傳學以及其他技術開發方面的突出貢獻,Boyden 教授曾屢獲殊榮:2006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MIT TR35)、2013 年 NIH 主任創新人士獎(NIH Director's Pioneer Award)、2013 年大腦科學獎(Brain Prize)、2016 年美國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2018 年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2019 年沃倫·阿爾珀特獎(Warren Alpert Prize)以及文章開始提到的 2020 年 Wilhelm Exner 獎章(Wilhelm Exner Medal)等。除此以外,他分別于 2017 年和 2019 年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院士。
2020 年 11 月,這位擁有“開掛”人生的科學家即將登上 EmTech China 2020 的舞臺,屆時,讓我們一起聆聽 Edward Boyden 教授為我們帶來的精彩分享。
作為全球頂級科技商業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著名會議品牌,EmTech 是全球新興科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大規模會議之一。EmTech 全稱是 Emerging Technologies,原意為“新興科技”,從 1999 年至今的超過 20 年間,EmTech 一直延續著引領全球技術向前的強大創新基因,從實驗室到產業,在智慧碰撞的對話與演講中梳理那些最可能改變世界的新興科技。
圖 |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往屆現場(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2020 年 11 月 19 - 20 日,第四屆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將在蘇州中惠鉑爾曼酒店開啟。面對現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局勢,我們希望通過 EmTech China 2020 為關心最前沿科技發展趨勢的觀眾提供一個近距離接觸全球“最強科技大腦”的絕佳機遇。 本屆峰會上,我們將圍繞“創新引領未來”、“人工智能‘新基建’”、“未來基石”、“互聯世界”、“生物醫藥的無限可能”、以及“技術驅動下的醫療生態”6 大主題展開,緊扣科技發展脈搏,正面應對全球挑戰,通過三十余位嘉賓的分享,繼續為大家帶來最前沿的解讀。 目前,EmTech China 2020 的嘉賓邀請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我們也將會陸續放出后續的確認嘉賓。 此外,來自中國及全球有潛力改變世界的科研機構、政府、國際組織、企業、金融機構高層與科技工作者們也將共同參與到峰會的討論當中。 關于 EmTech China 2020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的更多信息,敬請期待。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19歲手握3個MIT學位,26歲開創光遺傳學時代,這位科學家將“親臨”EmTech China 2020現場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84瀏覽量
10365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4文章
47622瀏覽量
239584 -
MIT
+關注
關注
3文章
253瀏覽量
23440
原文標題:19歲手握3個MIT學位,26歲開創光遺傳學時代,這位科學家將“親臨”EmTech China 2020現場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