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不斷的并購案和與頻繁的新品發布讓半導體芯片行業處于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之中。9 月 14 日,英偉達宣布以 400 億美元的價格從軟銀手中收購 Arm,補強自己在 CPU 方面的短板,以 CPU+GPU 的方式正式進軍云數據中心。 10 月初,英特爾剝離 NAND 存儲業務,以 90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 SK 海力士,將其重心聚焦于數據中心和 PC 業務;最近 AMD 收購 Xilinx,同樣是希望通過資本手段謀求增長,向未來空間更大的數據中心投入更多資源。 這幾項并購案有整合有切割,但總體上看芯片行業的三巨頭英特爾、英偉達和 AMD 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即自身在云數據中心領域的競爭力。
目前三巨頭當中市值最低的 AMD,在最近的新品發布上可謂獨領風騷,頗有后來者居上的氣勢,9 月份英偉達剛剛發布 3000 系列顯卡已經讓業界驚艷了一把,不過最近 AMD 發布的 RX6000 系列顯卡完全不遑多讓,甚至在很多方面幾乎吊打英偉達同級別的 GPU。 制約顯卡性能最大的因素在于帶寬,而 RX6000 系列有 RNDA2 無限緩存技術的加持,相比 RNDA 帶寬提 50%,頻率提升 30%,也就是說 RNDA2 的默頻可以輕松達到 2G 以上,這對于性能的提升幅度將是巨大的,巧合的是近日微軟官宣自己的 Xbox Series X/S 是全球唯一搭載 RNDA2 的游戲主機平臺,這樣的表態很可能是微軟對于 AMD 顯卡性能的一種背書。
而兩周以前 AMD 發布的 4 款 Ryzen 5000 系列 CPU 同樣吸引眼球,Ryzen 5000 系列處理器的使用全新 **Zen 3** 架構,并且采用了 7nm 工藝,相比起初代 Zen,Zen 3 每瓦性能提升了 2.4 倍,也正是在制程的加持下,其能效比是英特爾 14nmCPU 十代 i9 的 2.8 倍。 并且 AMD 還使用了全新的 CCX 技術,這使各 CORE 均可以直接共享訪問的 32MB L3 緩存,這也相比上一代 IPC 技術 19% 的提升。 在這半體導市場看似紛繁復雜的背后,深刻反應了芯片三巨頭間的博弈策略,下面就帶大家來進行一下解讀。
優勢策略一:圍繞 Linux 布局
IT 界每十年就會產生一種新的生態,比如二十年前的 Wintel 的 PC 生態,再比如十年前安卓、IOS+ARM 形成的移動終端生態,接下來的一兩年很可能會有新生態的誕生,不過無論這個新型統治生態中的芯片會花落誰家,Linux 都極有可能會是新生態的內核。 對于開源社區比較關注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10 月初開源界前輩《教堂與集市》的作者埃里克?史蒂文?雷蒙德(Eric S. Raymond)曾公開宣稱微軟的 Windows 將正式轉投 Linux 內核,雖然這一說法后來被微軟否認,不過目前微軟對于 Linux 及開源社區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
目前每臺 Windows 主機上都可以通過 WSL 技術,開啟一臺 Linux 虛擬機,而最近華為發布的鴻蒙操作系統也是將 Linux 內核與 Lite OS 內核并列放入了系統支持列表,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 Linux 內核的操作系統幾乎占領了云服務器市場的 95% 以上,上述種種跡象表明 IT 巨頭已經在提前布局 Linux 了。 英偉達收購 ARM 屬于提前布局 Linux 的一種手段,華為通過鯤鵬系列云服務器向業界證明 ARM+Linux 在云計算方面非常適用,即可以實現性能與能耗的完美平衡。 而這方面尤其對于英特爾尤其不利的是,Linux 創始人林納斯,對于他們的態度一直不太好。
Linux 與 ARM 的組合威脅到了 X86 傳統的領地,不過這也使我們看到兩個有意思的現象,英特爾目前開始瘋狂為 Linux 貢獻代碼,如果用代碼行數統計在 5.8 版本,英特爾對 Linux 5.8 版本的貢獻已經躍居第一位,而之前對 Linux 并不怎么感冒的 AMD 對 Linux 的貢獻度也進入前十。 另一個觀察是,之前 X86 體系中的小弟 AMD 終于開始甩王炸了,無論是 ZEN3 還是 RX6000 都是遠超市場預期的產品,這種策略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面對 arm 與英偉達很可能到來的聯姻,這時候不放大招,后面可能就沒機會了,競爭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最佳方案,也是推動開源社區發展的直接動力,相信未來 Linux 會繼續成為各大 IT 巨頭競相爭取的香餑餑。 優勢
策略二:圍繞臺積電布局
根據今年三季度的財務,臺積電這家芯片制造業的巨頭今年的毛利潤率已經達到了驚世駭俗的 53%,也就是說他們芯片制造的成本還不到出廠價的一半,這在世界 500 強的公司當中是絕無僅有的,甚至遠超被稱為 IT 界奢侈品牌的蘋果公司。 建設和維護晶圓廠實在太花錢了,還需要不斷按部就班的升級工藝,業界目前也就臺積電和三星還能玩得起。由于分工的明確化,臺積電從起家就一直專注于芯片代工,不僅工藝升級非常快,而且在良品率上也很讓人滿意,而且臺積電多年來從來沒有涉及過芯片設計,對 AMD、英偉達這類客戶芯片 IP 保護工作做的非常好,也正是由于專注在芯片制造,臺積電才有精力和財力把業務做好做大,這也符合未來芯片行業的分工趨勢。
之前由于財務原因,AMD 在 2008 年底就賣掉了自己的晶圓廠,專注于芯片設計領域,也算是芯片行業最上游的存在,AMD 主要負責組建團隊研發 CPU 等各類芯片,當芯片設計完成之后,AMD 主要的晶圓制造商就是臺積電,這樣的結盟使得 AMD 能夠先于英特爾用上 7nm 的制程。雖然筆者并不認同制程決定論。不過英特爾兩周前股價大跌 10%,其實也是對于他們長期無法在突破 14nm 制程的一種回應。
憑借對于先進制程的把握與高超的芯片工藝水平,近些年來英偉達也將很多之前屬于三星的訂單轉投給臺積電,不過在這方面死守著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一條龍的英特爾明顯就有點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了,因為芯片領域的各個環節都是如此復雜,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那么工藝升級就會成為泡影,這也是英特爾出手 NAND 業務,背后正是在在芯片領域集中力量的考量,而且筆者相信如果一年之內再不取得突破,那么英特爾很可能也會放棄自己的晶圓制造廠,轉投到臺積電的聯盟中。
劣勢策略:擠牙膏式的緩慢技術升級
之前 X86 架構的 CPU 依靠穩固在牢固的 Wintel 聯盟,占據桌面市場的絕對市場份額,在 X86 架構芯片的指令集芯片方面,英特爾掌握不到 7 成的專利,而 AMD 掌握 3 成多的專利,兩家廠商交叉授權,但是幾乎沒有什么對外授權,因此 X86 基本已經成為英特爾和 AMD 共同唱的二人轉了,因此英特爾雖然研發投入不低,但是絕大部分成果都用于儲備,只是緩慢的推進自身產品的技術棧演進,這樣的策略不但能保證自身的利潤,還能使 x86 體系中的小弟 Amd 不至于掉隊太遠,從而使自己面臨壟斷官司的困擾。
不過這樣的模式有個致命的弱點,在技術爆發式發展的當下,幾年前的技術儲備,放到今天可能就一文不值了,雖然英特爾充分發揮了 14nm 工藝的極限能力,不過制造邊際效益遞減的趨勢在 5nm 以下才會顯現,即便英特爾固守的 14nm 工藝 CPU 沒有性能方面依舊保持領先,但是在功耗上是完全無法與 7nm 芯片相抗衡的。而云數據中心領域對于能耗又極為看重,而且上文我們也提到了云數據中心領域才是 CPU 芯片的未來,而在這方面英特爾前有 Arm 的圍堵,后有 AMD 的追趕,未來形勢恐怕不妙。 對于芯片行業的發展趨勢與巨頭的競爭格局,我們要做到了然于胸,同時也必須清醒的看到三巨頭的競爭只會加速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速度。因此我們必須要躬身入局,不能只看個熱鬧,放慢自身追趕的腳步。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AMD發布RTX6000系列顯卡,芯片 “三國殺” 大幕開啟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21瀏覽量
426094 -
amd
+關注
關注
25文章
5487瀏覽量
134460 -
顯卡
+關注
關注
16文章
2446瀏覽量
67982 -
英偉達
+關注
關注
22文章
3833瀏覽量
91652
原文標題:AMD發布RTX6000系列顯卡,芯片 “三國殺” 大幕開啟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