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iPhone 12和華為Mate40先后上市,而這兩款手機,也是目前全世界僅有的兩款搭配5納米芯片的旗艦機,他們的全面上市,掀起了本年度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最受矚目的“機皇之戰”。
但是,競爭還沒開始多久,兩大陣營卻都因為一個原因陷入了安靜,那就是缺貨。
1、華為蘋果雙雙缺貨 花粉果粉惺惺相惜
上個月,兩大手機巨頭蘋果和華為,在半個月內先后重磅發布兩大系列產品,iPhone 12和華為Mate40。
然而還沒來得及站隊,“買不到,心好累”就成了花粉和果粉們共同的哀嘆。大戰雙方從一開始的“針鋒相對”,很快變成了“雙雙缺貨”下的“惺惺相惜”。
11月6日晚,iPhone 12 Pro Max官網預購一度宕機5分鐘,不到20分鐘,所有型號便需排隊3-4周。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iPhone 12的“火”實際上是線上電商市場比較火爆,線下渠道其實已經跌破了發行價,而且相關的一些貨源也流通到深圳的華強北交易市場,這些貨現在又慢慢回流到了電商平臺。
近日蘋果嚴禁線下iPhone 12系列流向線上的消息沖上熱搜。10月23日,深圳遠望數碼商城證實:蘋果禁止他們將iPhone 12系列流向線上渠道,否則每臺罰款40萬元,這在蘋果歷史上尚屬首次。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這其實也說明蘋果正在自救,在過去三年里,iPhone系列產品價格體系是混亂的,因為線上市場火爆有需求,就會有這種交易。這樣就對iPhone未來的市場正常經營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其實真正缺貨的是華為Mate40系列。據業內人士透露,不管線上線下,在售的華為Mate40系列機型目前基本處于到貨即分光的狀態。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華為Mate40的備貨比華為Mate30少了接近70%。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 余承東:我們在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供應問題,我們最近正在加緊生產,還希望大家多給一點時間耐心等待。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我覺得至少在中國市場上,這是兩款高端手機里面最出彩的兩款機型, 難分伯仲。它們都不是用饑餓營銷、故意缺貨來作為一種營銷手段,因為確實需求量是很大的,要在短期內生產出來太多的手機,供應鏈都是不允許的。
2、全球手機行業大洗牌小米成最大黑馬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球手機市場也同樣面臨新一輪洗牌。在蘋果剛剛發布iPhone 12之后不久,全球各大市場調研機構紛紛發布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排名,數據顯示,三星重奪冠軍寶座,而小米更是超越蘋果,占據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第三名。
據最新數據,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三季度前四大廠商最新排名為三星電子、華為、小米和蘋果。四大頭部廠商智能手機出貨量占全球市場份額約60.6%。其中,小米是第一梯隊里最大的黑馬,是前四名中唯一逆勢大漲的手機廠商。
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按國際慣例先吹牛,你仔細看一下,發現再努力努力,好像可以變成世界前三,世界前三的路已經不遠了。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飚: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成功挺進了高端市場,這也是小米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三的關鍵原因。第二個層面,小米是中國擁有電商基因最強的公司。疫情之下,海外的電商猛然從過去的20%、30%,增加到接近50%的時候,正是小米拿出它最優勢的百米賽跑的這種能力,可以快速地掠奪市場。
在最新的排名中,昔日霸主蘋果掉出前三。蘋果第四季度財報顯示:來自iPhone的營收和來自大中華區的營收,都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為隱瞞慘淡的業績,庫克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中不惜用“畫大餅”的方式給員工喊話。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 庫克:我可以說,我們有信心本季度可以在中國實現增長,我非常看好那里的情況。
然而現實總是無情打臉,近日蘋果股東欲發起集體訴訟,狀告庫克刻意隱瞞在中國市場銷售疲軟的消息。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蘋果從喬布斯在的時候,定的一個策略就是只看重利潤,不看重市場占有率,從高端占有率來看,我覺得蘋果應該是很不錯的。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第五名是同樣來自中國的vivo,其第三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了8.9%。
近年來國產手機在全球市場增長勢頭迅猛,也得益于5G手機的迅速普及。據最新數據,2020年前10個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2.52億部,其中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量1.24億部,占比將近一半(49.4%)。10月份,5G手機出貨占比已升至64.1%。放眼世界,5G大戰也已全面打響。截至目前,全球5G智能手機發貨占比超過60%,短短一年時間,全球5G用戶數已超過2億。
責任編輯:tzh
-
手機
+關注
關注
35文章
6886瀏覽量
157749 -
iPhone
+關注
關注
28文章
13472瀏覽量
201938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30瀏覽量
199179 -
小米
+關注
關注
70文章
14366瀏覽量
14441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