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率先越過黎明前夜?
1.一線入局的2020 每年9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可以說是觀察工業和先進制造領域的“晴雨表”。這個創辦于1999年的展會,隨著近五年工業升級、智能制造成為趨勢而變得炙手可熱。 不過今年情況有些特殊:受疫情影響,不少海外企業無法參展,展會規模也有所縮小。參展的工業柔性物流服務商斯坦德機器人的CEO王永錕已做好了展臺會相對冷清的準備,但現場的盛況卻出乎王永錕的預料,前來咨詢的客戶非常多,熱度不減反增。 機器人智能化公司梅卡曼德創始人兼CEO邵天蘭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們為工博會準備了5000份公司產品宣傳冊,結果第一天就“見底”,被拿走了4500多份。
這些從業者的感受不是個例。實際上,今年工博會的展覽總面積從去年的28萬平方米縮減到了24.5萬平方米,參展企業也相應從2610家減少到了2238家,分別下降12.5%和14.2%。但即使如此,今年工博會到場專業觀眾總數依然達到了19萬人次,比去年還增加了4.3%。 這直接反映出行業水溫的變化:機器人,這個在過去的主流一線基金投資中并不處于核心位置的硬科技細分賽道,在2020年得到了遠多于以往的關注。 其實僅從交易數量看,已披露的機器人項目融資事件并未上升,反而有回落趨勢。 據「甲子光年」統計,今年1~10月,一級市場已披露的機器人相關項目融資事件數已超過115次,2019年全年該領域交易數量是210次,而2018年全年為284次[1]。 但橫向對比,包含大量機器人項目的生產制造、先進制造領域的投資金額在各細分賽道里依然排在前列,生產制造的總融資金額甚至高于近年一級市場的主流領域企業服務。
實際上,在2015~2016年,自動化領域曾興起一波熱潮,并在2017年達到頂峰。 當時的主要投資邏輯是“國產替代”:這既包括對機械臂形態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如六軸機器人、并聯機器人的替代——一系列相關機器人本體公司,如李群自動化、橙子自動化、埃夫特、哈工大機器人等均在2015~2017年之間獲得投資;國產替代也包括對全球范圍內的新方案——倉儲物流領域的Kiva方案的模仿,如極智嘉、快倉、水巖科技等都是在 2015年前后成立,在2015~2017年完成A輪融資。 而今年的機器人熱潮回暖,則有兩個明顯的新特征。 一是一線美元基金和大型科技巨頭CVC活躍入場,且投資標的重合,資源向頭部集中:
2020年1-11月機器人領域過億人民幣融資項目 比如,高瓴在今年成立的VC高瓴創投,已在機器人領域投資了清潔機器人云鯨智能、智能機器人公司思靈機器人以及可穿戴機器人研發商Yrobot。 其中,云鯨智能、思靈機器人的同輪次融資中,也有紅杉的身影,且紅杉和高瓴都已分別加注思靈3次和4次;此外,紅杉還投資了梅卡曼德、倉儲物流機器人公司Syrius炬星和送餐機器人公司普渡科技,紅杉中國種子基金投資了四足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 而云鯨也分別在今年4月和6月獲得了源碼資本的兩輪投資。今年7月,源碼又與光速聯合領投了斯坦德的B輪融資。
同時,源碼今年密集披露的機器人賽道布局還包括梅卡曼德、機器人手眼協調技術公司星猿哲(XYZ Robotics,下稱XYZ)、箱式倉儲機器人公司海柔創新、配送機器人公司擎朗科技、娛樂教育機器人公司可以科技。 一個小細節是,今年10月舉辦的紅杉CEO峰會上,一共組織了兩場行業論壇,一場的主題是火出圈的“半導體”,另一場就是機器人。 另一新特征是“尋找增量”的邏輯已強于“國產替代”,這個增量或者說突變量,概括起來就是“機器人向更廣領域的滲透”。
過去,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汽車制造業,而現在,機器人正從汽車制造走向其他制造領域,并開始在制造之外的物流領域——如倉儲和末端配送,商業服務領域——如送餐、清掃、沖咖啡、備餐,家用領域——如掃地機器人等場景多點開花。 落到具體的產品和公司類型上,兩類企業正在獲得更多關注: 一是有移動能力的機器人——移動技術有一定通用性,在制造、物流、商用、家用領域都有使用;這些場景目前是分散的,誕生了AMR、無人叉車、AGV、無人物流小車、掃地機器人等多種品類,但未來有可能合縱連橫,具有想象空間。 二是有新技術加持的、致力于機器人智能化的公司,他們使用AI、視覺、力控等技術,從多角度給機器人加buff——眼睛、靈巧手、觸覺和大腦等等,試圖創造更聰明、靈活、能適應多種新任務的機器人。
在這兩類企業中都有布局的源碼資本創始合伙人曹毅告訴「甲子光年」:機器人在各行業替代人是確定性的事情,且這個過程會加速。一方面是供給的成本和品質會隨著規模增加日新月異,另一方面是需求側對具備低成本、穩定性、規模化、準確度等特質的勞動力的渴望與日俱增。在這個大前提下,在幾十萬、幾百萬用量級的品類中,商業屬性好、創業團隊強的公司價值會是巨大的。當然這個過程不會很快,需要有耐心,需要體力腦力心力都極優秀的創業者。 不過,對于這些傳統工業機器人之上的創新嘗試和資本對其的熱捧,市場上也不乏質疑聲音。 一位長期投資工業領域的投資人告訴「甲子光年」,他并不看好新的資本力量大舉進入工業機器人這個“慢節奏”的領域。
這位投資人認為,工業領域“用錢砸不出來”,荒謬的估值會導致一些“網紅公司拿到的錢比公司營收都高十倍以上”,如果此類公司利用資金在行業中大肆擴張,四處挖角,會對行業造成傷害。 共識未形成之處,往往也正是投資機會的所在。 對在觀望和已出手的投資人來說,對從業者來說,他們都在不斷迭代以下問題的答案: 以智能或移動技術為特點的新一代機器人是否正經歷虛火,抑或是行業拐點已至?機器人要從汽車制造走向更多千變萬化的場景,挑戰又在哪里?
2.搶項目的背后是搶人
其實拉長維度看,答案很明確:長期趨勢一定利好機器人發展。 搶項目的背后,實際是在搶人。搶的是“打工人”——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升高,是機器人發展的長期支撐。 今年的新變化,一是這種“長期遠景”漸進發展,正越來越逼近當下: 比如2019年春節后,就出現了“制衣廠月薪過萬招工”的微博熱搜,在廣州海珠區中越南新街一代的“招工走廊”上,不少工廠老板排500米長隊,給出超500元的日薪,應聘者卻依然寥寥。 工廠的返費——即給工作滿一定天數的工人支付的額外獎金——也在逐年遞增。 今年,富士康鄭州廠區的返費金額從7月底的5500元一路上升到8000元,更是在十一過后飆升到10000元,要在職時間超過90天且出勤滿55天,便可多到手1萬元獎金。 從細分行業來看,鋼鐵、建筑、紡織成為用工荒的重災區。 Wind數據顯示,2018年11月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數7103.6萬人,同比下降11%,尤其是鋼鐵、建材、紡織等行業的就業人員出現17%以上的大幅縮減。
中國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已持續走高至40.8歲,50歲以上農民工占比已從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與之相對的是,30歲以下農民工占比從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2]
而這些生產領域的勞動密集環節,比如富士康等電子代工廠的裝配環節,紡織業的縫紉環節等正是傳統機器人并不擅長的場景,這就有了創新的機會。 一方面,行業頭部客戶率先布局自動化:郭臺銘在2012年就曾宣布,富士康要打造“百萬機器人”;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2018年時更是宣稱,要5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資800億,即使被質疑“非常不靠譜”,也想試試看機器人能不能“搬磚”。 另一方面,新公司、新方案也在涌現,如用協作機器人解決裝備問題,如協作機器人廠商艾利特,或者結合視覺、力控等能力開辟新場景、新工作站。(「甲子光年」在此前報道《一家工業機器人公司的中國式突圍》中,就介紹過在縫紉、道具等新領域探索的珞石機器人)。 而年初爆發的疫情,更是給行業帶來了“突變”因子。
眾多機器人的客戶方在疫情中經歷了一次“未來壓測”,提前感受到了烈度更高的用工荒——完全無人可用,無法生產、作業。“無人工廠”已不僅僅是技術升級或噱頭,而成為企業的真實需求。 在物流、商業與公共服務領域,疫情也凸顯了機器人的作用——成列的機器人出現在醫院、學校和商業建筑中,進行消毒和物資運送,擎朗科技的機器人在疫情期間就承擔了不少消毒任務。 XYZ COO邢梁立博告訴「甲子光年」,此前客戶購買機器人設備的決策,主要基于人員替代成本的計算,而疫情讓大家意識到了自動化在應對突發狀況時的價值。 以他們接觸的某電商客戶為例,其華中倉庫設在武漢,疫情期間三個月沒有發出一件商品,“如果這個倉庫此前已完成了50%甚至80%的自動化,那么疫情期間可能也不會癱瘓。”邢梁立博表示。 這些柔性制造、物流以及商業場景的需求,對于移動機器人與智能機器人是直接的利好。
3.為什么是現在?
不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從投資和布局的角度,還沒有形成共識的一點則是:為什么現在?部分頭部美元基金的活躍入局,為什么是在今年? 出手的人,自有其邏輯。 一種觀點認為,變量來自供給與需求的雙向磨合導致的行業拐點:PMF(Product Market Fit,即產品和市場需求的契合點)顯現。 用真金白銀投出贊成票的機構有今年在機器人領域頻繁出手的源碼。 從披露的節奏來看,3月到11月的9個月里,源碼在機器人領域有8起投資事件,其中對云鯨這個項目連續投了兩輪,幾乎每個月都有新項目披露,集中在移動機器人以及機器人視覺項目。 這其實與源碼和許多此前布局領域相似的美元基金以往對互聯網的投資一脈相承:他們看到,“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已逐漸從消費互聯網延伸到了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而機器人則是“工業互聯網的最后一公里”。
投資了斯坦德、梅卡曼德和可以科技的源碼資本董事總經理張星辰告訴「甲子光年」,今年他們投的很多項目從2016年~2017年就開始接觸,之所以現在“開花結果”,是因為在2~3年的跟蹤觀察中,這些產品的實際落地能力逐漸被驗證,源碼資本智能制造小組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行業頭部公司已到起量增長的前夕,機器人行業開始出現規模化落地的苗頭: 3C制造、電商、紡織等大客戶的機器人復購上升,采購量從三五臺變成了一二十臺;物流領域,海柔創新在3PL、電商、鞋服、醫藥、零售、制造業等領域的大客戶在部署其庫寶產品時,普遍從一個倉增加到兩三個倉;商用服務機器人領域,2019年至今,擎朗已陸續拿下了海底撈、外婆家、廣州酒家等連鎖餐飲標桿客戶,客戶總計數量已經達到1000多家。 而在取得這個客戶數的突破之前,實際上,擎朗機器人首次進入實際商用場景不過是3年半以前,規模化拓展客戶則起于2018年。對這家已經成立10年,被創始人李通戲稱為“行業活化石”的機器人公司來說,他們在近兩年步入了明顯的發展加速期。 根據“前瞻研究院”的《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物流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報告》,最近五年來,物流機器人市場規模的年均增長率超20%。據《2019年深圳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披露的數據,2019年,深圳市物流機器人行業銷售收入增長了70.50%,商用服務、醫療等品類的機器人銷量也有顯著增加。
PMF到來,規模化在即的信號還表現在客單價上: 極智嘉創始人兼CEO鄭勇告訴「甲子光年」,2018年時,極智嘉單個項目最大金額在2000萬左右,2019年多個項目已達到5000萬的規模,而2020年一些海外項目規模可以過億,可以看到全球市場對機器人自動化的接受度都在提高。 海柔創新也在今年獲得了京東、阿里、優衣庫、聯想、國家電網等大客戶的訂單,CEO陳宇奇預計,今年的業績是去年的10~12倍。 感覺節奏點到了的源碼、紅杉等機構開始加速覆蓋賽道,張星辰告訴「甲子光年」,源碼內部專門成立智能制造小組,到2020年年中,他們已幾乎看遍了中國所有的機器人公司,并出手眾多公司,前后包括梅卡曼德、XYZ、斯坦德、海柔創新、擎朗科技、可以科技等等,這也能印證投資人對市場水溫的感受。 這背后,其實是供給能力逐漸積累的結果。 在需求長期有支撐的情況下,供給側的變量無非兩點:一是性能達標,二是價格便宜。前者關乎技術成熟度:是否能在客戶的真實場景中實際可用;后者關乎供應鏈成熟度:是否能以客戶可接受的價格交付產品和服務。 在技術成熟度上,目前工業和商用機器人主要涉及的技術棧,如導航技術(磁導航、二維碼導航、SLAM激光導航和視覺導航等)、3D視覺、力控技術等都已積累多時。
斯坦德機器人CEO王永錕告訴「甲子光年」,2017年時,成立一年左右的斯坦德就已研發出了使用SLAM技術的、能自主導航的AMR原型機,雖然當時的產品并不完全成熟,但也獲得了華為、中興、富士康和歌爾聲學等種子客戶的測試機會,因為他們至少做出了一個“看起來可用”的東西。 而這些從學校實驗室走出來的年輕人之所以能在1年多的時間內就研發出產品,得益于此前學界和行業的整體發展:2012年之后,SLAM導航的機器人就能在實驗室環境工作,2016 年,Google 又進一步開源了可統一處理2D與3D SLAM激光雷達的SLAM程序Cartographer,研發工具也更加成熟。 2012年,深度學習的突破又進一步為機器人領域帶來了AI熱潮,讓機器人有了了眼睛、觸覺和大腦,開始有希望完成以往的“不可能任務”,包括在比較復雜的條件下抓取無序放置的物品,識別沙發、桌子等物品,處理復雜的裝配任務和柔軟物體等。
前人技術的積累,帶來了當下的機器人創新創業中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新現象:100人乃至以下的小規模團隊,也可以完成復雜產品的開發。這是使新玩家能進入以往歷史悠久的工業巨頭勢力范圍的重要原因。
全球范圍內,成立于2011年的日本最大的機器人智能化公司Mujin,在2014年獲得600萬美金的B輪融資時,團隊規模剛過100人; 創立倉儲物流“貨架到人”方案的Kiva Systems,在2012年被亞馬遜斥資7.75億美元收購時,團隊規模不過240多人,但2011年的年收入已達1億美元; 印度倉儲物流機器人公司GreyOrange,在2015年拿到B輪融資時團隊總共也不到300人,但彼時其在印度倉儲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已達到92%;
除以上代表外,2013年以來,市場上涌現的機器人新公司還包括軟性抓取機械臂公司Soft Robotics(2013)、倉儲機器人Locus Robotics(2014)、倉儲機器人Fetch Robotics(2014)、移動協作機器人Exotec(2015)、老年伴侶機器人研發公司Intuition Robotics(2015)、Covariant(2019)等。 這種百舸爭流的現象在過去相對“沉悶”的工業領域很難想象——歐日的重工集團、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等多是近百年的“老古董”;而商用服務機器人則直接開辟出了一個增量市場,攪動著餐飲服務員、“咖啡師”、外賣員等人類工種。 技術成熟的同時,移動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的供應鏈和上下游生態也在加速成熟,這是PMF到來的另一個推力。 上游供應鏈方面,減速器、導航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能力都在提升。
如在AGV等移動機器人和機械臂中都會使用的減速器產品上,中國的秦川發展、上海機電、南通鎮康等的RV減速器已實現量產;國內第一大諧波減速器廠商綠的諧波則剛剛在今年8月登陸科創板,其精密諧波減速器已開始批量供貨全球第一大的協作機器人公司Universal Robots等國際廠商。 而在當前的前沿趨勢——去掉減速器的直驅方案上,中國公司也已有嘗試,如今年奇績創壇路演項目中出現的本末科技。 慣性導航類傳感器目前雖仍被國外品牌主導,但也有美新半導體等中國公司入局。 中高端AMR使用的激光導航傳感器更是出現了一批中國創業公司,如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醒光子、鐳神智能、北科天繪等,同時華為、大疆等大型科技公司也加入了戰局。
下游生態方面,本土集成商的發展也正在倒逼整個行業成熟,2019年底,國內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超3100家,而2014年底這一數字還未超過500。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富欣告訴「甲子光年」,中國市場的優勢是擁有場景和規模,也因此,前幾年機器人產業鏈中最賺錢的其實是直接服務于客戶的、項目制的集成公司。據國金證券2019年發布的研報,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市場平均毛利率為30~40%左右,高于本體環節的10~20% 而集成商的發展,也側面促進整個中國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服務水平提升。比如,很多產品相對標準化的機器人視覺公司就可以找現成靠譜的集成商合作,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交付,這為上游核心組件公司的發展創造了土壤,為機器人在傳統汽車制造場景之外拓展更多用武之地打下了基礎。 上下游環境變成熟的直接結果之一是機器人產品、服務的價格正在下降。 某些品類的價格降幅驚人:如在倉儲自動化領域,一家Kiva機器人的上游供應商就告訴「甲子光年」,類Kiva“貨架到人”方案中單臺AGV的行業售價,現在已從2012年的約25萬元降到了約5萬元。 極智嘉鄭勇認為,價格降低是行業的正常現象,降價的直接原因是,整個Kiva品類的規模大大增加,上游從小批量生產走向大批量生產,因而單機成本降低,這又會進一步推動Kiva的普及。至少在倉儲機器人這個細分領域里,已經出現了供需相輔相成向前發展的正循環。
4.風景這邊獨好
在技術演進的全球紅利和供應鏈逐漸成熟的產業規律之外,中國的機器人公司還有一些特殊機會。 一是政策利好疊加全球最大、場景最豐富的制造業市場,為起步于中國的機器人初創公司或跨界新玩家提供了很好的“新手村”。 源碼資本合伙人吳健認為,中國的機器人領域正享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 “天時”,即國家的支持與政策紅利。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外部施壓短期看會帶來一定抑制,但某種程度上也是發展刺激。 “地利”,中國是全球制造業的最大中心,規模大,且有豐富的生產、制造和消費場景。這是自動化的土壤,也是機器人公司的機會——在一個規模巨大的地方驗證技術、標準化下來,就有機會推廣到全世界。 投資了斯坦德的光速中國助理合伙人朱嘉告訴「甲子光年」,中國3C等行業中的新興生產工藝和產品的出現,會帶動上下游零部件、組裝等整個產業鏈發展,從而出現很多新興工廠,而這些工廠也會有更多的物流自動化需求。 二是人才優勢。 這首先表現在信息科技、信息工程相關人才的總數上: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數達到673萬人,同比增長4.7%。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今年世界智能大會上表示,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和專利數居世界第二,工程師隊伍將繼續增長,“工程師紅利”將接替“人口紅利”。 另一個容易被忽視、但也非常重要的點是則人才結構的優勢。
一方面,過去十幾年中,中國經歷了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AI、自動駕駛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創業創新浪潮,涉及互聯網、軟件、硬件領域,這為對軟硬綜合技術有需求的機器人行業沉淀了一批“高端人才”。如源碼資本合伙人吳健就提到,如果將自動駕駛面對的開放道路和載人場景稍微縮小一些,放至工廠或者倉庫等相對封閉的空間及無人場景中,就能直接實現“降維打擊”。 另一方面,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中一路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在采買國外先進設備和系統的同時,也沉淀了一批部署、實施的現場工程人員,這是為落地保駕護航的中堅力量。 而反觀老牌工業巨頭較多的歐、日、美,則各有短板: 總體來說,歐洲和日本雖然在先進制造上有長板,有高工人才的積累,但由于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上不及中美,欠缺軟件人才;軟件較為領先的美國則面臨制造業空心化、高級藍領群體衰退和硬件工程師缺口等問題。
最后,已運行一年多的科創板,則為機器人行業帶來了資本面利好。 截止目前,科創板已發行企業已有201家,其中工業機器人及其相關企業有9家,包括涉及自動化系統集成的瀚川智能、博眾精工、天準科技等,以及涉及工業機器人邊緣計算的映翰通、物聯網芯片集成企業樂鑫科技、生產醫療機器人生產企業安翰科技、智能交通和服務類機器人九號智能,消費機器人領域也有掃地機器人公司石頭科技,目前市值已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機器人、智能制造是科創板的重點支持方向。 多重利好因素的疊加,讓“深口袋”的一線美元基金和CVC開始紛紛進入或加持機器人或者說廣義的自動化、先進制造領域,他們想瞄的,是下一個百億、千億級的大機會。
5.“別太樂觀”
不過,市場上也不乏觀望與質疑。 被光速和源碼聯合領投的斯坦德,今年的融資其實頗多坎坷。他們在2019年11月啟動融資,1月份已敲定幾個TS,簽SPA時間則放在了春節后。誰料疫情來勢洶洶,先前敲定的領投機構重新調整了預期,決定觀望一段時間。這帶來了連鎖反應,其他確定的機構也紛紛不跟了。焦灼持續到4月,斯坦德才重新啟動融資。 這也體現了當前資本市場對機器人賽道的整體看法:看好與反對不一,遠未形成共識。 縱觀這幾年硬科技戰場中的幾次投資熱潮——從AR、VR,到AI,再到自動駕駛——從被投企業的實際發展來看,似乎并未能復刻上一個“移動互聯網”狂歡期的加速度。 機器人會不會重蹈覆轍? 已有投資人非常犀利地指出,現在機器人領域不乏一些to VC的公司,他們攪亂了行業心態。 北極光創投合伙人黃河告訴「甲子光年」,他不看好部分新銳機器人創企。
他認為,資本的大舉進入并不利于行業良性發展。 在黃河看來,這一行業里很多干實事的公司不知道資本的訴求,也不懂如何與資本交流,而to VC的公司卻更容易拿到錢,這會導致資本在行業內嚴重錯配,劣幣驅逐良幣——to VC的公司用燒錢的方式吸引人才,說服客戶,消滅競爭對手,破壞了原本工業行業自有的發展邏輯。 “你講視覺、力控也好,整個AI也好,就只看一個,哪個公司收入能到一個億,才是可以看的公司。”黃河對「甲子光年」說。 而一名頭部CVC的投資人同樣表示,他看好整個自動化賽道,但當前比較熱門的領域都是“媒體炒出來的熱度”,距離落地還比較遠。 爭議的背景是無法忽視的事實:機器人創新、創業,沒那么容易。 一是前面提到的行業的推力之一——供應鏈的成熟,其實也是雙刃劍。供應鏈發展到一定階段,很容易出現同質化的價格戰,在機器人的部分細分領域,已有苗頭。
如前文提及的倉儲自動領域,有知情人士透露,類Kiva方案機器人在價格下降的同時利潤也大幅下跌,在2012~2020年8年間毛利從80%左右下降到據說是“幾乎不賺錢”。 價格戰對小公司尤其有影響。 仍以工業、物流領域的移動機器人為例,除極智嘉、快倉、海柔創新等創業公司,海康威視、新松等老牌企業也在該領域布局,海康威視也已在工業物流領域進行布局。 斯坦德王永錕告訴「甲子光年」,目前在行業內面臨的“價格戰”壓力主要來自于海康機器人,但由于海康機器人的主要精力還在電商倉儲二維碼導航領域,在激光導航領域投入的資源并不多,當前競爭沒有那么激烈。但長期來看,創業公司也必須要做好準備。工業市場足夠大和細分,創業公司需要保持技術的領先、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
而在需求尚未被充分滿足或相對空白的場景中,持續的技術、工程和產品迭代則對機器人公司的研發能力提出了超高要求。 在海柔創新CEO陳宇奇看來,目前行業內“90%的痛點問題都還沒被真正得到解決”,例如10米高貨架的智能化改造問題,以及如何應對購物節訂單量增長10倍的情景,如何處理大小件混場的存儲和發運問題等。這些問題靠人工很容易解決,但靠機器人當前還比較難。 第三,對開始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的新公司來說,還有技術之外的新挑戰:如何跟上從數十到數百乃至上千客戶量級的交付的節奏? 已經走過行業破冰期的梅卡曼德今年的客戶數較去年增長了三倍,大量的交付任務對團隊考驗非常大。用創始人邵天蘭的形容,公司現在的發展,不是靠某一兩方面出奇,而是要守正,相當于產品、組織、和團隊動作,每方面都要做到很高的標準,不能有短板扯后腿。 最后,資本能助力機器人企業發展,但它對一個公司成敗與否的影響力在減弱,快速燒出規模和壟斷的邏輯已很難復現。
這對初創公司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好消息——即使是巨頭下場做機器人,砸錢也未必如愿。 財大氣粗的碧桂園在2018年7月進入機器人領域,成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楊國強宣布計劃5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資至少800億元人民幣,并引入了前發那科總工沈崗擔任總裁,在2019年組建了超3000人的研發團隊,博士、碩士占比超過31%。 不過,博智林機器人高開低走。沈崗一年之后便離職,前西門子終身制高管周小天在2019年5月份接任博智林總裁,四個月后也離開了碧桂園。在楊國強的時間表里,2020年是建筑機器人開始大量投入使用的關鍵節點。但今年,碧桂園并沒有發布大量投入使用建筑機器人的消息。 富士康早在2007就開始自主研發生產機器人“Foxbot”,至今也已經十余年。2011年,郭臺銘曾公開表示,到2014年,富士康要裝配100萬臺機械手臂,即“百萬機器人計劃”,并計劃在山西晉城投資千億建設機器人生產基地。 盡管富士康的自動化程度在中國制造中已處領先,但距離預期仍相差甚遠。
2014年有媒體報道提及,“Foxbot”并沒有參與到蘋果的生產中,最大的問題是機械臂精度不夠。而近幾年公開報道中更少見到“Foxbot”的進展,倒是比較多見富士康為解決復工難緊急高薪招人的公告。今年6月,富士康母公司鴻海與凌華合資成立自主移動機器人公司,加速自動化。 實際上,即使是當前在機器人領域布局較多的機構,也認同機器人領域回報周期長,期間會經歷波折。有投資人表示已經做好準備,機器人領域也可能在一年半載之后經歷低谷。 現已加入經緯中國的投資人秦政曾在2017年投資斯坦德,他告訴「甲子光年」,工業產品講究的是性能和穩定性,是扎扎實實把每一款產品做好,行業特點不可能像to C產品一樣極具爆發性。決定一家公司能不能起來的還是團隊具備的核心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對技術能力、產品能力和行業的理解能力等。 源碼資本張星辰認為,機器人行業的狀態和B2B有些像。
B2B賽道也經歷了幾輪波折:2013~2014發展起勢,2015~2016年回落到低谷,直到2018年有所恢復,2019~2020大部分項目的基本面到了比較穩定的狀態,行業再度被市場認可。 從業績數據上看,當前機器人企業并未發展到穩定狀態。根據中國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數據,2019年AGV/AMR機器人行業接近90%的企業營收都在億元以下,銷售額過億的企業約18家,包括海康機器人、新松、極智嘉、快倉、曠視等,多為成立較早的傳統AGV企業。 對新興機器人企業來說,“億元大關”還是當前的一個門檻。而從1億門檻至4~5億,再到10億,企業面臨的挑戰也會越來越多。 在2019年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以色列機器人協會主席Zvi Shiller表示,機器人需要軟件和硬件相結合,生產和研究是長期的,需要非常大的投資,回報自然很慢。 在Zvi Shiller看來,現在機器人行業發展得還不夠快,他甚至擔心這個行業一旦“睡著了”,人們就會離開這個熱點。
6.沒有固定天花板
新事物的出現總是伴隨爭議,機器人領域可能更明顯。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目前獲得頭部一線基金和CVC支持的,不是“行業老炮”,而是相對年輕的團隊。 這與今年另一個比較熱的賽道半導體形成鮮明對比。今年一級市場融資事件中,半導體領域融資額過億的項目,如奕斯偉、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等,其創立者多有十幾年以上的行業經驗,平均年齡超過45歲,例如奕斯偉的創立者、京東方創始人王東升出生于1957年,今年63歲。 而機器人領域熱門項目中,CEO平均年齡不到35歲,云鯨智能、梅卡曼德、斯坦德、XYZ的創始人均出生于1990年前后。 有從研究所進入工業界的創始團隊,如思靈機器人創始團隊均來自于德國宇航中心機器人研究所,或者是脫胎于機器人比賽的年輕團隊,如XYZ Robotics、斯坦德機器人。 XYZ公司在波士頓創立時,兩位技術創始人剛從CMU、MIT博士畢業。公司三項較高壁壘的技術,機器視覺能力、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以及柔性夾具設計能力,和“亞馬遜揀選機器人挑戰賽”(Amazon Picking Challenge)的積累密不可分。 年輕創始人的特質是什么? 梅卡曼德創始人邵天蘭認為,科技公司里需要有兩股牽引力,一股是創新力量,打破常規,另一股力量來自于行業經驗的積累,循規蹈矩,兩種相互平衡。
“如果公司一把手非常保守、行業經驗非常豐富,下面的人很難往前拽;但如果公司創始人是年輕人,太過于天馬行空的話下面的人是可以往后拉的,讓公司不至于失控。”邵天蘭告訴「甲子光年」。 不過最終誰會進入決賽圈,現在難以判斷,不同公司的產品形態和發展路徑也在呈現多樣化。 一部分先行者開始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如極智嘉提出的“RaaS”(Robots as a Service,機器人即服務)銷售方式,擎朗采取的租賃模式,都可減少客戶的初始投資。 產品相對通用的機器人企業,正側重于拓展產品線和規模化交付。目前XYZ正將產品線從物流小件揀選場景,擴充至物流大件揀選、工業場景上下料以及產線配料場景,并持續提升“內力”,通過提升產品的標準化而非人員的堆積來增強批量交付的能力。梅卡曼德當前關鍵是將產品規模化交付,和集成商合作以降低部署成本和使用難度。 另一路徑是從做產品到做行業整體解決方案,如斯坦德機器人。王永錕稱,斯坦德的商業策略就是覆蓋細分行業頭部客戶。汽車工業培育了數家工業機器人巨頭,斯坦德也可以伴隨著3C、半導體等行業發展,“重走發那科之路”。
這是個沒有固定天花板的領域——機器人本身對人工的替代會分階段逐漸進行,機器人功能卻強替代比例會越大。 更智能的時代也會出現機器人新物種。源碼張星辰認為,在未來的機器人產業形態中,手眼協調會處于關鍵位置。 源碼資本合伙人吳健稱,他們目前投資的很多倉儲場景的機器人企業還處于相互獨立的狀態,包括AGV、托舉、分揀、碼垛等類型的機器人,當這些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互連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對于中國的機器人創業者來說,他們正踩著天時地利,面朝一個有巨大想象空間的未來,誰能率先越過黎明前夜還是未知數。在這個系統性機會面前,所有人能做的,無非就是盡力往前奔跑,跑進整個行業的明天。
原文標題:2020,一線基金入局機器人 | 甲子光年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467瀏覽量
207352 -
AGV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312瀏覽量
41126
原文標題:2020,一線基金入局機器人 | 甲子光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jazzyear,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