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官宣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劃歸消費者業務 BG,由余承東直接負責。同時,華為再次強調不造車,稱 “將基于 ICT 幫助車企造好車,內部員工誰再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從徐直軍到余承東,不僅總負責人變了,華為的智能汽車業務也迎來新的發展階段。榮耀剝離、禁令打擊之下,華為消費者業務急需 “輸血”,新興的智能汽車業務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
“很有前途,華為手機業務受挫,車 BU 就是最火的”。..。.. 多位行業人士告訴搜狐科技,華為智能汽車業務的未來不容小覷,“這是華為的重點業務,未來肯定大舉投入”。
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向搜狐科技表示,汽車行業正向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轉型,華為算法、芯片設計能力很強,在 ICT 領域也有深厚積淀,能為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做很多事情。
劃歸消費者 BG,整合資源
作為通信領域的老牌巨頭,華為將觸角伸向智能汽車業務。邁入全新領域,內部員工對新業務討論頗多。
在華為內部論壇心聲社區中,有一則題為《想了解下智能車 BU 怎么樣 ?》的帖子引起熱烈討論。部分內部員工認為該業務還處于尚未成熟的階段——“業務初創,亂世出英雄,適者生存”“適合喜歡挑戰的人”“幾乎每個業務都要瞎折騰超過三年,培養一批人淘汰一批人,最后成功了”。
一名華為車 BU 人員對搜狐科技表示,集團在汽車領域還在探索,也不止車 BU 在做智能汽車的有關業務,比如 2012 實驗室(也在做)。
據了解,華為目前車 BU 總人數超 4000,下設五大業務部門,分別是智能駕駛產品部、MDC 產品部、智能座艙產品部、智能車云產品部、架構設計部。與此同時,華為云在做汽車行業解決方案,2012 實驗室下設車聯網部門,HiCar 車載系統和車載智慧屏業務隸屬于消費者 BG。
隨著車 BU 下劃消費者業務,內部資源得到了進一步整合。華為內部文件稱,該調整是為了增強智能汽車部件業務與智能終端業務的技術、資源的互動。
據財新報道,有消費者 BG 人士表示調整是為了整合資源,避免浪費,“汽車內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會與消費者 BG 的鴻蒙 OS、HMS 相關性較高,兩個事業群之間會聯合開發”。
另一方面,榮耀剝離之后,消費者業務急需輸血,有行業人士告訴搜狐科技調整是為了 “平衡”。“傳言余承東在內部極力反對榮耀獨立,但最后任總拍板了。現在華為手機業務經營難度很大,車 BU 能帶來新的想象空間。”
對于此次調整,兩位車 BU 人士向搜狐科技表示,工作上受到的影響比較小,變動更多還是體現在架構上。“車 BU 很多產品目前處于孵化的階段,有調整很正常,不會對整體戰略有質的影響。”
不造整車限期三年?
除了劃歸消費者業務,華為上周刊發的內部文件中,另一重點是重申不造整車。“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但文件顯示的有效期為三年,智能汽車業務主要是 TO B,現在又劃歸到了 TO C 的消費者 BG。再加之華為曾堅決表示不造手機的 “黑歷史”,因此有媒體解讀為華為只是暫時不造整車。
自華為接觸汽車業務以來,造整車的傳聞就從未停止。比如在 2016 年,傳華為可能與麥格納合作推出華為品牌汽車。此后,華為也被傳參股長安蔚來、威馬等整車廠商。但這些傳聞均未得到證實。
而隨著最新內部文件的流露,華為對智能汽車業務的戰略已經明晰:不造車,聚焦 ICT 技術,定位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
在鐘師看來,華為沒必要碰 “整車”,因為現在華為作為供應商,與車廠是合作關系,而一旦做整車,就意味著與行業為敵,身份轉變的風險很大。此次文件聲明也是強調 “不越軌”,怕整機廠猜忌。
另一方面,車企也需要華為的幫助。鐘師認為,雖然傳統整車公司也在招攬人才,構建智能網聯方面的技術能力,但車廠沒有芯片設計能力,靠自己的難度太大,趨勢是與華為、博世等供應商合作。
“比如自動駕駛這塊很費錢,大概三四年前,很多車企一哄而上,但后來發現啃不下來這塊硬骨頭。車企單獨做自己的東西是不合算的,尤其是中國企業規模不大,成本不能分攤。”
此前,吸塵器巨頭戴森曾在電動汽車項目投入三年研發時間、耗資 200 億元,但最后 “因不具商業可行性”而選擇放棄。蘋果也曾被傳造整車,但目前成果還是在車載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研發。
汽車領域迎來 “鯰魚”
徐直軍曾表示,中國自動駕駛電動汽車行業將成為 16 萬億產值的市場。根據 IDC 數據,這是 2019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近 20 倍。
預料到巨大的市場空間,華為自 7 年前便成立 “車聯網業務部”試水,但其正式入局的關鍵節點是在去年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戰略地位進一步提高,與其他事業群同屬一級部門,隸屬于 ICT 管理委員會管理。
自此,華為對汽車行業的滲透逐漸加深。今年 5 月,比亞迪發布的 “漢”成為首款搭載 HiCar 技術的車型,華為還公布了其 5G 汽車生態圈的首批 18 家企業。
在 10 月的 Mate40 發布會上,華為正式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 HI,并表示支持車機手機互聯的 HiCar 已適配超過 150 款車型,明年計劃預裝超過 500 萬臺。
據了解,HI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 1 個計算與通信架構和 5 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云),以及激光雷達、AR-HUD 等 30 多個智能化部件。
該解決方案與華為自身不造整車、做增量部件供應商的定位不謀而合,為車企提供了三大計算平臺,(智能駕駛計算平臺、智能座艙計算平臺和智能車控計算平臺),以及三大操作系統 AOS(智能駕駛操作系統)、HOS(智能座艙操作系統)和 VOS(智能車控操作系統)。
對于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動作,某廠商智能座艙技術負責人告訴搜狐科技,“華為的優勢是人和錢,最早做手機業務的時候也算新入局者,后來也發展得很好。”
面對 16 萬億產值的大蛋糕,華為車 BU 能否在余承東的帶領下成為華為營收增長的新引擎?又能否 “復刻”在手機領域創造的神話?答案或許仍需要時間的 “打磨”,畢竟徐直軍前不久說過,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短期內不考慮盈利。
責任編輯:haq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6瀏覽量
252116 -
智能汽車
+關注
關注
30文章
2868瀏覽量
10736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