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媒獲悉,隨著傳統生產旺季到來,近期全球市場MCU供需失衡情況愈發嚴重,部分MCU交期已延到40周以上… 隨著傳統生產旺季到來,在Q4,包括蘋果供應鏈在內的各個領域終端廠商開始計劃增產。而需求增加的同時,原材料、晶圓、代工、電源管理、被動器件甚至封測等供應吃緊再次加重,不少大廠已經宣布漲價。 據臺媒引述市場人士消息稱,上個月意法半導體罷工事件帶來的影響正在顯現,并持續在發酵。目前臺系各MCU大廠都傳出交期拉長的消息,“最短也要18周以上”,該人士還表示 ,廠商們還計劃對毛利不太高的產品價格調漲10%。
據悉,臺系MCU廠商包括旺宏、盛群 、義隆、松翰等。目前,盛群已經證實漲價,主要鎖定新進訂單,而且是毛利低于40%的產品專案,漲價幅度不一。如果是客戶原來就下的長期訂單,價格并沒有調整。 松翰目前已調漲OTP(一次性燒錄)產品的價格,大致是針對單價與利潤較低的產品線,以反映上游晶圓代工漲價。醫療測量用途的MCU產品,則希望在與客戶洽商后調漲以反映成本。 纮康部分的MCU價格也有調整,但表示“目前僅針對上游漲價”的部分產品。 國際電子商情了解到,目前國內MCU市場主要份額瑞薩電子、恩智浦、意法半導體、英飛凌和德州儀器瓜分。
國產MCU梯隊則包括兆易創新、君正、中穎電子和航順等。 報道稱,由于MCU大廠意法半導體上個月在法國廠發生大罷工事件,導致產能短缺,加重全球市場MCU供應失衡問題。有消息顯示,目前包括瑞薩電子產線也也處于超負荷運轉中,但交期延長情況未獲緩解,交期約15~17周;而恩智浦(NXP)的MCU交期也在17~19周左右。 “STM單片機(MCU),8位、16位和32位的實際需求比現貨要多,不過也有一些(現貨商)是鎖貨等漲價再賣。今年的情況是,上半年全球防疫復工,下半年需求上來了,市場制裁限制不斷,加重全供應鏈供需失衡情況,加上ST不加薪工人鬧罷工,本來就很缺的MCU就更缺了,現在原廠排單,交期要30~40周。所以只要手上有貨,幾塊錢的貨翻幾倍賣,也會有人買。”
有業者向國際電子商情透露:在今年3月,現貨市場的ST MCU就出現了缺貨現象,之后因為價格被炒高數倍,國內MCU廠商近期也跟進調漲。“今年剛開始漲價的時候,我都以為是有人在開玩笑,因為以前(MCU)只降價,今年的情況我在這行十幾年來第一次見。” 上個月,航順表示由于投片廠、封裝廠產能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客戶訂單大幅度增加,正式發出通知“經公司決定:MCU系列低于代理商體系價格的,恢復代理商體系價格,所有代理商沒給2021年上半年(2021年1月31日—2021年6月31日)FCST的不能保證供貨,給FCST并且預付定金的才能保證供貨。儲器EEPROM(24Cxx系列),NOR FLASH(25QXX系列),LCD驅動系列,全面上漲10%—20%;LDO(71xx75xx70xx73xx系列)暫不漲價,于2020年11月10日開始執行。”
業者指出,在MCU缺貨、價格上漲以及代工產能均供不應求的背景下,預計終端制造廠或將選擇替代供應商,陸系臺系廠商將可望迎來轉單。 市調機構IC insights最新報告稱,在經歷2016年MCU市場規模和出貨量衰退后,MCU市場規模和出貨量大幅提高, 數據顯示,MCU市場規模在2019年增長9.3%至204億美元,2019年MCU出貨量增長達11.7%;中國MCU市場規模達到256億元人民幣。該機構預計,到2022年,全球MCU市場規模將達到239億美元。 了解到,若以位數劃分,MCU可分為4/8/6/32/64位微處理器,市場目前以32位MCU為主流,正在逐漸替代過去由8/16位MCU主導的應用和市場。
若按照指令集架構(ISA)來劃分,MCU類型包括8051、Arm、MIPS、RISC-V、POWER等微處理器。目前基于Arm Cortex-M系列內核IP的MCU已經成為32位MCU的市場主流,最近幾年開源的RISC-V微處理器也開始流行起來,特別是在新興的物聯網領域。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動態 | 多家MCU大廠宣布“漲價”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旺材芯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mcu
+關注
關注
146文章
17307瀏覽量
352185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52瀏覽量
221290
原文標題:動態 | 多家MCU大廠宣布“漲價”
文章出處:【微信號:wc_ysj,微信公眾號:旺材芯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