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造車了,這兩天無論是普通的“打工人”,還是汽車行業的從業人員,都將目光投向了滴滴D1。從2018年組建洪流聯盟到現在,滴滴終于借用了比亞迪成熟的純電動平臺,將自己對于網約車的了解全部注入到這款產品中,打造了全球首款的專屬網約車車型滴滴D1。
名副其實的專屬網約車---滴滴D
滴滴D1身上擁有非常明顯的網約車屬性,而為了這些屬性,滴滴進行了一萬次的訪談調研,從司機到客戶,點點滴滴匯集在一起,成就了滴滴D1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力。
作為一款定位在A級的MPV,滴滴以高達63.8%的軸長比,使得該款車的軸距卻達到了2800mm,也就是B級車的水準。在車內空間上,滴滴D1后排腿部空間可達1000mm,頭部空間992mm,基本達到了C級車的水平。右側電滑門、標配的電動腰托、單側的肘托且較硬的司機專屬座椅、偏軟且更舒適的后排乘客座椅等一系列內外飾配置,體現了對乘客和司機比較好的照顧。
在車聯網方面,滴滴D1搭載了DIIA車機系統。該車機集成了滴滴司機端,配合10.1寸大屏加智能語音交互,實現智能派單、智能充電、智能維保、無感人臉識別等八項專屬功能。為了解決司機的里程焦慮,滴滴D1車輛在剩余電量20%的時候,車機系統將會主動推薦附近的充電站并一鍵導航,降低司機的續航焦慮。在駕駛輔助方面,滴滴D1可以實現自動緊急制動AEB、車道偏離預警系統LDWs等安全功能,基本達到L2級駕駛輔助系統的功能。
在2025年推出搭載自動駕駛功能的D3,而到2030年,希望去掉駕駛座艙,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這就是滴滴無人駕駛領域的野心。也就是說,2025年滴滴要實現L4的無人駕駛,而到2030年,應該要達到L5級的無人駕駛技術。2020年即將過去,也就是說在4年左右的時間里,滴滴要實現L4級別的無人駕駛,能否實現?如果說要實現全場景下的L4級別無人駕駛,筆者覺得滴滴有些過于自信。但如果要實現有限場景下的L4,那滴滴的把握還是很大的。以沃爾沃推出的下一代SPA II車型來看,就將實現高速公路環境下的L4。
至于乘客端,其不僅能夠通過滴滴APP對車內的空調和座椅加熱進行提前設置,同時車內也提供屏幕以及相應的娛樂影音內飾。而車頭六色接駕燈更是滴滴D1一大亮點,有效解決乘客找車過程中的痛點。
比亞迪靠刀片電池拿下滴滴第一單
比亞迪可謂承擔了滴滴進入造車領域的”幫兇”。不過能夠幫滴滴代工,對于比亞迪來說也是一件美差。畢竟比亞迪之前剛剛和豐田簽署協議,未來豐田將推出基于比亞迪e平臺的純電動車型。如今將這個平臺再共享給滴滴,通過更大的產能可以攤薄平臺的研發以及零部件的模具成本。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就是滴滴D1并沒有選擇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電,比亞迪安全系數更高的刀片電池,受到了滴滴的青睞。其實以比亞迪漢作為參考,其續航里程可以達到600公里。所以只要整車的SOC預估準確并能夠及時了解到并整合車輛附近的公共充電設施,對于滴滴D1這樣的車型來說,完全不用的擔心自己在行程半途出現沒電的情況。而相關的規劃和配置,在滴滴D1中也已經有所體現。而刀片電池的安全性能,則是三元鋰電目前來看沒有辦法比擬的。其實國內新勢力造車企業比較大的困境都是來源于三元鋰電著火。無論是受到碰撞,還是出現產品質量問題,由于三元鋰電自身的特性,往往一旦出現著火的苗頭,就會迅速釀成一場大火。對于滴滴來說,同樣一場火災,能夠毀滅整個D1的信譽,這個風險沒有必要冒。
滴滴撬動國內汽車市場格局
對于滴滴司機來說,將來他們不再需要購買車輛,而是可以通過租賃D1甚至說就像出租車司機一樣,每天來給滴滴開車,賺取里程的差價。這樣的話可以大大降低滴滴司機在資金上進入網約車的門檻。但對于主機廠來說,這恐怕不是什么好消息。移動出行一直是主機廠新四化的重要一環:短期來看,它能夠提升銷量,在國內市場日漸飽和的情況下,為主機廠開辟一個新的銷售渠道;長遠來看,移動出行業務更高的利潤率,有助于企業取得比整車制造和銷售取得更大的回報,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的年輕消費者可能已經在擁車模式上和上一代人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如果滴滴進軍網約車制造領域,那它可以用各種方法來促使滴滴司機轉向使用滴滴自己品牌汽車的可能。以滴滴占據國內1/3網約車流量的體量,其背后能夠催生出一個龐大的市場,而這個市場可能主機廠再也無法染指。或者只能像比亞迪一樣,淪落為為滴滴代工。這種做法,對于主機廠來說,不僅利潤相對來說微薄不少,而且對于品牌來說,也不見得是什么好事。時間一長,必然會對品牌本身產生一定的傷害。
誰能掌握未來移動市場,目前來看,滴滴握有比較大的主動權。畢竟用戶培養出來的使用習慣,短時間內很難改變。要想取得比滴滴更大的網約車的號召力,或者滴滴自己犯了很致命的錯誤,或者就是比當年滴滴補貼消費者力度更大。前者在滴滴不斷完善自己的安全措施之后,很難再出現之前的很多惡性案例,而后者對于資金的訴求可能數以百億計,一般企業很難投入那么多的資金。這也是為什么曹操、享道這兩個由傳統主機廠支持的移動出行品牌,難以形成和滴滴抗衡的聲量的最大原因。面對移動出行這個龐大的市場,可能幾十億根本只能濺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而這是傳統主機廠難以可持續投入的。
比亞迪之后,或許這幾年里還會有其他的洪流聯盟之中的品牌為滴滴代工的車型問世。無論從國內移動出行板塊,甚至是國內汽車銷量,都在等待下一個變局的誕生。畢竟隨著一、二線城市道路資源的日漸飽和,政策只可能對燃油車限制越來越多,而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時至今日,都沒有能很好地解決圍繞電池產生的問題。與其讓很多消費者來承擔電池相關的各種風險,還不如由一家公司來統一進行運營,自己出個打車錢,省心省力。
強勢如滴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進入汽車行業,也許整車廠占據產業鏈頂端的局面,到了真的需要改變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haq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66瀏覽量
103447 -
滴滴
+關注
關注
1文章
193瀏覽量
1298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