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AI明星企業啟動上市,“AI四小龍”中的曠視、依圖、云從先后提交上市申請,而以AI語音技術起家的云知聲也正奮力沖刺科創板。1個月前,這家成立8年、總部位于北京的公司正式遞交招股書,擬募資9.1億元,如果順利上市,將成為“AI語音第一股”。
翻開招股書,你會發現云知聲表現可圈可點,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變現,均有不少亮點,在科創板上市也就水到渠成。而上市將為公司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開啟新的篇章,云知聲未來可期。
上市占據天時地利人和
以云知聲為代表的AI明星企業紛紛謀求登陸科創板,不是沒有原因,相反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即AI企業上市的大好時機已來臨。其實,不光時機成熟,更重要的是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沖刺科創板勢在必行,而云知聲已準備好了。
天時方面,當前AI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無論是新基建、內循環新格局還是十四五規劃建議稿,AI均在政策中擁有重要地位。比如,十四五規劃建議稿指出,“要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AI被放在首位,重要性可見一斑。
同時,當前AI技術的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在所有玩家的共同努力下,AI相關產業蓬勃發展。艾瑞報告指出,2018年我國AI核心產業規模僅為251億元,到2022年有望達到1573億元,復合增速超過58%。從AI下游應用來看,智慧城市、安防、教育、醫療等行業的AI應用逐漸落地,商用化落地將為AI企業帶來更多可能。
地利方面,云知聲、依圖、云從紛紛搶灘科創板,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看中科創板的諸多利好。我總結,科創板主要有六大優勢:一是試點注冊制,提升融資便利性;二是局部優化信披規則體系,減輕企業負擔;三是股權激勵規則更靈活,激發公司活力;四是允許虧損企業發行上市,上市條件更包容;五是審核透明高效,上市時間預期可控;六是樹立品牌,提升企業聲譽。
其中,第五點對于AI企業具有極大吸引力,有利于掃除上市障礙。要知道,AI企業往往重視技術創新,前期研發投入巨大,商業變現的推進相對滯后,可能面臨連續數年虧損,無法滿足其他資本市場的上市準入條件。反觀科創板符合科技互聯網公司投入產出的設計,降低上市門檻,自然受到AI企業的歡迎,對AI企業的孵化和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人和方面,云知聲一大鮮明優勢在于擁有深厚的技術功底。2012年成立當年,就已構建起公司發展的AI“三駕馬車”——語音云、深度學習和超算平臺。2014年初,云知聲又在業內率先提出面向物聯網的“云-端-芯”核心戰略,并在2015年宣布啟動造芯計劃,2018年開啟芯片量產。招股書寫道,公司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構建自下而上的全棧AI技術體系。
不光如此,作為一支具備敏銳嗅覺的創業團隊,云知聲總能在商用化落地上快人一步,搶占市場先機。AI語音賽道一大特點在于場景碎片化,云知聲很早就確定自己的主營業務,包括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智慧物聯解決方案、AI技術服務。作為率先進入智慧物聯的玩家之一,云知聲已在智慧生活、智慧醫療等領域展現出市場潛力。
智慧生活方面,云知聲通過與格力等家電巨頭的合作,已形成覆蓋數十種IoT設備的物聯網語音交互產品,并將其升級為綜合解決方案推廣至酒店、社區等場景,實現規模交付。智慧醫療方面,云知聲與北京協和醫院合作開發的醫療病歷轉寫解決方案,目前已在100多家醫院上線使用,超過500多家醫院測試使用。
技術是安身立命之本
云知聲是最重視技術創新的AI企業之一,因為其深知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一家AI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我看來,云知聲之所以構筑技術優勢,既與創始團隊對技術的重視有關,也與在研發上保持高額投入密不可分。
一方面,云知聲四位聯合創始人均擁有清一色的技術背景,董事長兼CTO梁家恩與副總裁康恒均畢業于中科院自動化所,CEO黃偉與副總裁李霄寒均在摩托羅拉等企業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創始團隊對技術重視,為公司發展定下技術立業的主基調,不遺余力地招募技術人才。數據顯示,云知聲團隊規模已超500人,其中研發團隊多達344人,占比超68%。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云知聲在技術投入上高舉高打,直觀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0.99億元、1.52億元、2.58億元和9242萬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163.5%、77.6%、117.7%和109.1%,累計研發投入占累計營收比重為107.4%。換言之,云知聲營收幾乎全部投入到研發中。
而此次云知聲上市募集的9.1億元,均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包括面向AI技術中臺建設項目、面向物聯網邊緣計算的AI芯片研發平臺建設項目、基于AI技術的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建設項目,緊密圍繞主營業務進行。不難看出,云知聲是一家有技術信仰的AI企業,為持續構建核心技術和產品體系、保持競爭力,大手筆砸向研發。
那么問題來了,云知聲重倉技術,打造出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成果?答案是“云-端-芯”一體化產品體系。“云”指智慧云平臺,“端”指終端設備軟件,“芯”指芯片解決方案。其中,芯片是云知聲技術版圖的重中之重,也是投入重點。如今,造芯已成為AI企業的技術標配,不約而同把AI芯片視為提升未來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用云知聲CEO黃偉的話來說,如果云知聲不做芯片,必死。“基于業務方面對芯片產品、場景的反復驗證,以及對AIoT終局的判斷,云知聲在2014年就明確必須自主研發面向物聯網的AI芯片。”具體來看,AI企業自研芯片主要有三大好處:一是通過軟硬件協同提高算力利用率;二是針對特定應用場景進行功能優化;三是節約成本、提高性價比。
因此,你會看到,云知聲造芯比絕大多數玩家更早起步。早在2015年,即人機大戰掀起AI浪潮的前一年,其就宣布啟動造芯計劃,開始著手研發uDSP處理器和DeepNet IP技術。2018年,云知聲率先交付AI語音芯片“雨燕”,1年后陸續推出車規級芯片“雪豹”,以及面向家居領域的第二款升級版芯片——“蜂鳥”系列,并啟動具備“圖像+語音”多模態交互功能的芯片“海豚”的研發。
玩轉商用化落地才是王道
除了高度重視技術研發,云知聲招股書的另一大看點在于營收結構發生明顯改變。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智慧物聯解決方案、AI技術服務組成“三駕馬車”,過去三年半,營收擔當從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業務轉變為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業務。前者從2017年的96.93%逐漸降低至今年上半年的28.18%,后者則從0一路躍升到67.25%。
與上述兩大業務出現明顯波動不同,AI技術服務業務穩定許多,營收占比一直維持在3%-5%,持續處于探索和實踐階段。我認為,云知聲營收結構巨變并非壞事,相反是順應市場變化的明智之舉,是更加務實的體現。
過去,得益于消費電子產品賽道的蓬勃發展,云知聲智能語音交互產品業務賺得盆滿缽滿,成為營收支柱。但隨著競爭日趨白熱化,云知聲最早切入的智能音箱、兒童陪伴機器人等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低價產品泛濫,極大壓縮智能語音模組供應商的利潤空間,這是云知聲所不愿看到的局面。
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云知聲急需開拓新市場,此時造芯的好處便顯現出來。其將“雨燕”和“蜂鳥”系列芯片的智能語音模組方案,打入競爭相對不激烈的白色家電市場,吹響了進軍智慧物聯的號角,在與格力合作嘗到甜頭后,云知聲又把觸角伸向醫療、酒店、地產等場景中。
目前,云知聲自主研發三類芯片IP——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IP、數字信號處理器芯片IP、圖像處理芯片IP均已投入使用,并在持續優化中,應用場景涵蓋智能家居、智能醫療、車載產品、教育機器人等語音、圖像交互場景。
同時,可以預見的是,一旦云知聲智慧物聯在酒店、地產等領域起勢,或將貢獻不菲的收入,進一步拓寬其營收來源。由此可見,云知聲發力造芯,并力推商業化落地這步棋走對了。因此,你會看到,自2018年推出自研芯片“雨燕”后,其營收結構大為改善,不僅實現較快增長,并保持逐年增長的態勢。
今年上半年,得益于規模化推廣“蜂鳥”,并放棄毛利率較低的產品,云知聲智能語音交互產品直接硬件采購成本占比降至26.17%,毛利率顯著回升。種種跡象表明,經過多年實踐,云知聲“云-端-芯”這一戰略已完善成為一套成熟的邏輯閉環,具備面向市場需求的快速產品化能力。考慮到AI產業經過大浪淘沙后玩概念、講故事那套已行不通,像云知聲這種玩轉商用化落地的玩家才吃香。
結語
云知聲董事長兼CTO梁家恩曾表示,“AI行業發展迅速,技術和應用的領先都是時間差,需要將時間差轉化為用戶、數據、品牌和模式的優勢,才能建立真正的商業壁壘。”顯然,有AI芯片、有完整全棧技術、實現商業閉環的云知聲,已建立起商業壁壘,必將受到資本追捧。最近傳來一個好消息,云知聲科創板審核狀態變更為“已問詢”,上市進程正在穩步推進,上市敲鐘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xj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077瀏覽量
269411 -
ipo
+關注
關注
1文章
1211瀏覽量
3260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399瀏覽量
23890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