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十年,技術產業有一個大的趨勢是每十五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大的變革。這個趨勢從大型機開始,然后是PC,之后是Web,再到現在的智能手機。但如今持有智能手機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億,已經摸到了增長的天花板。人們不禁要問,接下來又會是什么呢?知名VC Benedict Evans提出了預測未來大趨勢的三種辦法。原文發表在其個人博客上,標題是:What comes after smartphones?
劃重點:
技術產業每十五年就出現一個新的中心
智能手機的發展已經到了天花板
預測未來可以有三種辦法
也許智能手機之后不再有新的Big Thing
而是像汽車產業一樣,接下來是圍繞著智能手機開展一系列創新
大多數人但凡記得,應該知道技術產業大概每十五年就會出現一個新的中心。這個議程是由計算模式確定的,誰贏得這個模式,誰就主導了整個行業,每個人都對此感到恐懼,然后新模式出現了,形成了新的中心,而舊模式就不再重要了。大型機之后是PC,然后是Web,接著是智能手機。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新模式中看起來都十分的局限且微不足道,但是它們每一個都打開了一個新市場。然后這個新市場變得越來越大,大到拉動了所有投資、創新以及創業,從而逐漸超越了舊模式。
與此同時,舊模式并沒有消失,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因為舊模式而誕生的公司也沒有消失。大型機仍然是大生意,IBM也還是大企業。PC仍然是大生意,微軟也還是大企業。但是他們不再是議程設定者了,沒人害怕他們了。
現如今,多點觸摸的智能手機已經出現了15年,S曲線正趨于平坦。一切顯而易見的東西都被制造出來了,蘋果和Google獲勝了,而新的iPhone已經不足以令人興奮異常,因為它沒那么多亮點了。于是,我們開始問“下一代又會是什么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有幾種辦法可以試一下。
第一種,之前的每一條S曲線都打開了一個龐大的新市場,但如今已有超過40億人擁有智能手機,而全球的成年人總共只有57億。在這個軸上我們已經沒法開拓出一個更大的市場了——人不夠了。是,我們也許能在全球范圍內部署數十億個傳感器,但是不亮了會打電話給家里的街燈并不是新平臺,就算它用的是神經網絡(AI!)和無線通信(5G!)也不算。因此,從某個重要的層面來說,那種增長模式似乎已經完滿了。
第二種辦法是看看“實驗室里面都折騰出了些什么?” 今年年初的時候(感覺就像十年前),為了給達沃斯做演示,我制作了這張幻燈片——我敢肯定大家會不同意我的分配,但是重點是請思考一下各個階段和適用性。
2020: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目前有大量的創新和大量的重大技術創造在進行中,但是創新和創造一直都有——此處的問題是創造出來的東西會變得多普遍。可以說,這些的哦你系當中大部分對社會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造肉肉或者微型衛星不是可以取代智能手機或搜索成為科技行業主要杠桿的新模式。從理論上來說,某種形式的神經接口也許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要讓這種技術能做的不只是可以開盞燈或者開個門似乎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這種技術目前還是科幻小說,而不是預測。
可以代替智能手機的設備模型是VR或AR,或兩者兼而有之。這些對象的覆蓋范圍沒法超越智能手機(再次地,我們沒有那么多人了),但是無論如何,它們仍然可以取代那種體驗。目前,這些技術的投機味道還很濃。我們已經有適用于游戲和范圍比較狹窄的工業用例的VR設備,而且硬件和軟件能夠發展成為通用還是有希望的,但遵循硬件路線圖,或者VR需要做出一些根本性的改變,而不僅僅是對游戲機行業的某個更深入更狹窄的子集做出改變,是不是就是VR成為新模型的全部條件目前尚不清楚。另一方面,AR眼鏡仍然是一個前沿科學問題——我們能不能造出看起來就像普通近視鏡(或者未來幾十年內的某一天做出隱形眼鏡那樣)的光學器件,而且就算做出來了,它能不能把東西投射到現實世界當中,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就算再大白天的陽光照射下也能看清楚,并且有著良好的視野?如果可以的話,就VR而言,那會很神奇,但這有什么用呢?我們今天看這些東西就像是2005年的時候看待多點觸摸演示一樣——顯然這對某些事情來說是有好處的,但是那是什么事情呢?
但是,在思考下一步會是什么的問題上,上述辦法可能都是錯誤的思維模式。除了審視“大型機——PC——Web——智能手機”這個發展順序以外,我們也許還應該考慮一下底層的情況:“數據庫——客戶端/服務器——開源——云計算”。也就是說,雖然有些進展沒那么明顯,但同樣的重要。按照這種模型,當今的基本趨勢顯然是機器學習,也許還有加密。很明顯,我們正在圍繞著機器學習重塑整個技術行業,可能還會改造更多的其他行業。雖然有明確的理由說明智能手機之后近期內不會有任何新的大事物的出現,但是我認為沒有人會認為機器學習之后不會有任何東西出現——創新和創造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實際上像鐘擺,從服務器轉到本地然后又轉回服務器)。與此同時,如果你來自硅谷的話,那么類似云計算和SaaS之類的東西似乎已經變成古老而又無聊的話題,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大型企業的工作流已完全遷移至云端——其余的仍在“本地”的舊系統,甚至在大型機上運行。在接下來的一、二十年的時間里,把剩下的遷移到云端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還會因此誕生大量的公司(這確實就是我所認為的“數字化轉型”的意思)。
不過,還有一個模型可以考慮一下。
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已經發展到可以為地球上的每個人提供便宜、可靠、易于使用、可以裝進兜里的計算機,并且可以訪問全球信息網絡的地步。但是到目前為止,盡管已經有超過40億人擁有其中的一部,但在我們可以用它們來做些什么事情上,我們也只是摸到了一些皮毛。有句老話是這么說的,汽車工業的前五十年做的是建立汽車公司,研究汽車的外觀應該怎樣,而后五十年則是關于每個人都有了汽車之后發生的事情——是麥當勞和沃爾瑪,是郊區以及圍繞著汽車對世界進行改造(無論是好還是壞)。汽車的創新變成了一切圍繞著汽車的創新。對于智能手機來說,今天大家也許也會提出同樣的看法——現在,創新正來自于圍繞著智能手機所發生的一切。
責任編輯:tzh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504瀏覽量
180471 -
iPhone
+關注
關注
28文章
13472瀏覽量
201936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9瀏覽量
56482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