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改變內容營銷行業嗎”,在兩三年前,這可能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但如今,這已經成為正在發生的事實。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成為行業基礎設施后,內容營銷行業從內容形式、媒介到技術都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創意本身也在經歷巨變。
如果我們把創意看作一個產業,那么這個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全面的升級和革命。這場變革的主要特征體現在創意素材的爆發性增長,以及創意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以前幾周甚至幾個月才能生產一條視頻,現在是可以日產千條。
創意的內涵在新的技術環境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不僅可以是人腦中偶然綻放的火花,也可以是機器高速運算中的一串字符。說改變甚至都過于溫和,人工智能正在顛覆內容營銷行業。
內容營銷行業變化呼吁智能解析出現
在11月18日秒針系統舉辦的2020營銷科學大會上,內容營銷行業的變化也是業內討論的熱點。秒針系統商業智能與分析事業部總裁王玉梅總結了內容行業的四個變化趨勢:
第一,內容生產者的變化。從以品牌為主到如今以KOL為主,甚至KOC為主。“創意在民間,這是一個人人可以做創意的時代。”
第二,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主題在發生變化。以前的內容營銷是以產品為主導,現在人們更多開始談興趣,談生活方式,而產品只是支撐話題的一部分。小紅書的內容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推廣方式的變化。之前的內容營銷形式大多是簡單粗暴的產品植入、口播等,到如今更多是基于社交媒體內容植入和口碑營銷。
第四,內容形態的變化。從以前的文字、圖文,到現在以視頻為主,包括直播。
海量、多元、形式多樣的內容,為市嘗創意人員進行市場分析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讓從業者非常頭疼的問題:內容解析工作如何進行?“全看一遍不可能,但不看的話,又如何知道它們在談論什么,對未來有哪些指導?”
這種變化讓一種需求越來越強烈,那就是在上億條內容中,快速提煉出其中的要點,洞察文本背后隱藏的趨勢。
“既然人工沒辦法看完,就全都喂給機器,讓機器去快速看一遍,幫我們在繁雜的信息中,理出頭緒。”王玉梅告訴記者。
基于AI的內容洞察與智能創作平臺秒出(Content Pulse)應運而生,這正是秒針系統對這種市場需求的一個應答。
智能解析和創作如何實現
在秒出系統中,機器不僅能看懂文本,也能看懂圖片和視頻,這運用的是多重解析技術融合。
第一步是文本的解析,這個相對簡單,秒針這一塊已經做了很多年;
第二步是圖片的解析,在秒出中,機器可以識別圖片上的人臉、logo、文字等;
第三步是聲音解析,就像科大訊飛一樣,將語音轉成文字;
第四步就是視頻解析,除了視頻中基礎的聲畫信息外,秒出還可以將視頻中暗含的,沒有直接說出來的內容解析出來。運用動作識別技術,機器能找到視頻中的運動、情緒表達等動作,譬如開箱、化妝、擁抱,所以機器不僅能識別視頻中表面的語義,甚至可以像人一樣,感知視頻中的氛圍、情緒。
“當所有跟產品、品牌或者話題相關文字、圖片、視頻都被解析出來,轉化成便于人類理解的文字信息,才能進行真正的內容分析。而知識圖譜就可以將所有的內容都連接融合起來,更直觀地展示內容中的關系和邏輯。這其中運用了基于主題模型的文本聚類、圖片聚類模型,基于深度學習的文本生成模型,及多模態解析技術和實體識別、實體抽娶情感分類的行業知識圖譜模型。”王玉梅表示。
這樣一來,市場人員、創意人員不再需要自己去花費大量時間分析內容,只需要交給機器,就可以快速感知市場,了解品類趨勢、行業熱點、挖掘痛點,輔助產品創新,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人工智能的應用和能力邊界沒有止步于內容洞察,如今,秒出已經以秒速產出智能創作。換句話說,人工智能正在挑戰人類的工作,它們不僅可以分析數據,甚至可以像人類一樣生產內容。
文字創作是最簡單的,“機器像小學生一樣,學習你給它的不同類型的帖子的寫法,模仿,反饋,糾正,反復進行,不斷提升。”王玉梅介紹道,“不同平臺、不同類型的帖子寫法不同,譬如同是口紅對比貼,微信和小紅書的文章就有明顯區別。目前秒出智能創作還在起步階段,主要的應用是小紅書的種草貼和對比貼,已經可以高效產出適合小紅書風格的內容。
在視頻端,人工智能同樣可以自主剪輯視頻內容。不過據王玉梅介紹,秒出的這一功能目前僅應用于企業的自由素材再利用。譬如將企業素材庫里已有的宣傳片等視頻素材重新剪輯,變成新的、更多的視頻素材。這一功能如今具備很大的市場空間,很多電商平臺對品牌上傳的素材數量有硬性要求,素材不夠不讓上架,智能創作就可以讓1變10,10變100,大大減輕了品牌的制作素材的成本和工作量。
王玉梅曾在營銷科學大會上展示了一段由AI制作的視頻短片,讓現場贊嘆不已,我們真的已經很難分辨機器創作的內容和人工創作的內容有什么區別。
智能創作的未來,創意人會被AI取代嗎?
讓我們設想這樣一種未來,當你打開小紅書,上面為你進行種草是某虛擬KOL;當你打開抖音或者B站,上面的up主其實也是AI主播,這樣的未來,會到來嗎?
也許已經不太遙遠。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自然語言處理的市場規模達5.8億美元,而發展至2024年將達到約21億美元的規模。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智能創作已經在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中發揮價值。人類無可替代,但我們的“創造力”或許可以被模仿。
而且,對智能創作的應用也是市場的需求,譬如秒出最初的產品定位其實是為了智能洞察,但后來發現市場有創作方面的需求,是市場倒逼企業不斷拓展和完善產品在創意產出方面的功能。
未來智能創作完全有可能創造出更高精度的創意內容,甚至以假亂真。王玉梅對于這一天的到來并不懷疑,但是,是不是說人類的創意工作就可以完全被機器取代呢?如果這樣,那人類和機器的邊界在哪里呢?因為人類有感情嗎?感情是必要的嗎?沒有感情的機器是不是反而會生存的更好?
“這種討論已經上升到倫理層面了”,王玉梅表示,“我還是認為機器只能作為輔助的功能出現,各種機器的出現都是在減輕人力,智能創作或許能取代普通創意人的工作,但是很多品牌的需求是復雜、細膩的,尤其是很多大品牌,我認為這樣一些高層次的、特別的創意還是很難被機器取代的。”
責任編輯:YYX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359瀏覽量
269762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566瀏覽量
23941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