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中勾畫的未來工廠里,清一色的機器人生產流水線,效率可達人工的數倍。
對工業機器人的描述,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未來世界的一種暢想,如今,這種暢想越來越接近現實。
受疫情影響,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日趨受到重視,今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需求持續提升。加之我國正處于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中,“機器替人”能有效適應勞動力短缺、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問題,市場具有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
在這條高速增長的賽道里,來自北京的珞石機器人擁有獨特地位,近期霞光社獨家對話珞石機器人創始人庹華,聽聽他口中的機器人產業。
珞石機器人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注工業機器人、柔性協作機器人以及智能裝備技術創新與研發, 旗下擁有柔性協作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和多種行業解決方案。
“剛柔并濟”機械臂
去年9月,珞石新一代柔性協作機器人xMate亮相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該產品采用了一體化設計,在不改變本體外形的前提下,將控制器、安全控制器、IO模塊都集成到本體中,一面世就獲得了業內大量關注。同時xMate搭載了全新的xCore控制器,具有高性能的力控技術,保證了其完美的力控特性與柔順特性,使之更精準更安全。
最早提出智能柔性協作機器人概念的是歐洲SME計劃,該計劃描繪過人機共存的場景,更像人手臂的機器人能夠在更復雜環境完成更多的工作,但這個項目商業化過程并不順利。
國內柔性機器人發展早期,缺乏專業技術 ,研發人員也較為緊俏,基本靠“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開啟了對這一領域探索。
珞石機器人成立之初也遇到了人才困境,公司一邊從國內國外四處招人,一邊著力培養自己的核心人才,逐步渡過了艱難求索的時期。
珞石機器人成立至今5年,幾乎每一年都會獲得一輪融資。有了人才和資金儲備,珞石機器人開啟“小步快跑”模式,成功打造Titanite高性能控制系統,并先后推出多款機器人產品,業務遍及中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
在談及最新的柔性機器人研發必要性時,庹華舉了個例子:大家在印象里的那種機械臂,雖然可以完成一些規模化的、機械化的動作,但是整體非常僵硬。
而人的手臂在做動作時可以控制非常細微的力度和角度,好比我教一個小朋友寫毛筆字,重點不是他寫出什么內容,而是如何運筆,如何控制手腕,如何根據紙張的不同調整力度角度。
現在工廠里工業機器人的滲透率幾乎不到1%,正是因為它們無法很好地完成細的工作,比如有一臺手機需要安裝屏幕,決不能硬邦邦的懟進去,得靠觸覺反饋慢慢的放進去,這就需要一款可自我感知的柔性機器人來操作。
對于柔性機器人,行業仍處在探索階段,但由于制造業整體向高精尖的方向發展,機械臂“剛柔并濟”的趨勢已不可逆轉。
“磨刀不誤砍柴工”
除了應用在高端制造業,機械臂還可以為普通人解決難題。
就以大家最常見的“磨剪子”為例,一把半成型的剪刀需要經歷水磨、拋光、開刃、去毛刺等核心工藝過程,而在以往這些都需要有經驗老師傅手工完成。
如今,珞石機器人已經成功開發出刀具開刃工作站、自動化水磨工作站兩款產品,并且在張小泉、十八子、美瓏美利等龍頭刀具企業實現落地。
其中,刀具開刃工作站主要利用機器人搭配恒力控(力控)軟件工藝包,配合 AutoGen 智能視覺規劃系統,完成刀具開刃全流程工序;水磨工作站主要是利用機器人配合多臺水磨機完成自動化上下料和打磨過程。
讓機器人“磨剪刀”有兩大好處,一是提升綜合生產效率,從珞石的實踐數據來看,刀具開刃工作站可以直接替代人工,且工作不受時間限制,生產效率提升50%以上。
水磨工作站可以達到10秒內完成設備自動取放料,設備稼動率(是指一臺機器設備實際的生產數量與可能的生產數量的比值)可達95%。
二是大幅提高一致性和良品率,使用機器人進行刀剪打磨,可以保證每一件產品都保持相同的打磨路徑及力度,確保開刃后刃口成形一致性。而人工操作則會因技術、經驗、精力等原因產生品質波動進而影響良品率。
為了達到這樣的使用效果,庹華和他的團隊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點。
首先,磨刀的經驗和技術主要集中在那些老師傅的腦海里,珞石機器人派了很多程序員先去學磨刀,學會了之后再把這些技術編寫進程序,這中間難免存在信息傳輸的偏差,所以機器人經歷了長時間的試錯和學習。
庹華說,最開始機器人學會磨一把新刀需要3-5天時間,即便現在也要花2天左右,我們一共磨了幾百萬把刀,花了大量時間和成本教會機器人。
其次,每把剪刀規格都不一樣,所以需要針對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做深度適配。所以珞石機器人的產品上增加了視覺攝像頭和力學傳感器,讓機器人可以看到每把刀的區別同時控制好打磨的角度力度。
最后,為了機器可以更加快速學習,庹華還帶領團隊做了大量數據采集、梳理、分析工作,把每把剪刀的參數匯總進數據庫,將磨刀工藝以數據的形式存儲下來,為以后產品的迭代提供支撐。
庹華認為,雖然前期他和團隊花了大量精力,但是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樣的努力非常有價值,整個數據模型訓練好之后一切就變得非常順利。
作為合作伙伴,中華老字號張小泉方面對珞石機器人非常認可,雙方第一次見面時庹華和團隊負責人介紹完他們的解決方案后,張小泉方面負責人表示十分滿意,現場就簽訂了合作協議。
因為今年疫情的影響,制造業從業者對自動化替代人力的認知發生了根本改變,以前采購設備的時候企業主要考慮直接成本,即買機器人的價格。
而今年很多企業開始考慮管理成本,招工需要考慮人員素質、人數等很多因素,還要培訓管理,萬一員工跳槽又要重新招聘,成本也不低。
購買一套機械化解決方案的確需要一定成本,但是它可以24小時工作,再加上目前國內技術越來越成熟,部署自動化的成本也趨于降低。
“以前很多工廠用不起用不懂,現在是他們都主動來咨詢自動化部署,我覺得明年市場會更樂觀。”庹華最后總結說。
責任編輯:xj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476瀏覽量
207414 -
自動化
+關注
關注
29文章
5591瀏覽量
79383 -
柔性
+關注
關注
0文章
71瀏覽量
14805 -
機械手臂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1瀏覽量
4168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