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上疑似梁孟松“辭職信”的流傳,以及中芯國際公告的發布,讓中芯國際再次成為新聞的風暴眼。
與充斥在自媒體標題上的“內訌”、“斗爭”等吸引眼球的表面現象相比,我更想從一名了解中芯國際和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分析師角度,以產業和專業的眼光點評此事。
一:如何看待梁孟松的“辭職信”。
這封信的標題是“致董事會信函”,里面更多的是梁總對自己在中芯國際這幾年功勞貢獻的總結,對于離職的細節并未提及。中芯國際今天早晨的公告也“確認公司已知悉梁孟松博士有條件辭任的意愿”、“中芯方面表示,公司目前正積極與梁博士核實其真實辭任之意愿”。
不論從細節,還是從大局上來說,這封信都不應該意味著“內訌”、“內斗”。梁總表達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表達了有此意愿,中芯也做了實事求是的回應。
但與有些媒體的“吃瓜”、“看戲”不同,我更關注到另外一點——這封信的流出。這封信里有不少中芯國際的機密:公司發展計劃,工藝進展情況等。作為一家以科技立足的芯片公司,在當前敏感的局勢下,如此核心、機密的信息就這樣赤裸裸地暴露出來,讓競爭對手知悉了中芯的核心機密,這對中芯的未來發展相當不利!
本應在董事會內部討論的人事問題,就這樣曝光于大眾。如此這般將梁總與董事會的分歧訴諸于媒體,不僅對梁總和中芯不利,也讓董事會和梁總被迫架到相互對立的立場上,這不僅僅讓后續的“申訴”與“挽留”都少了很多回旋余地,更是對中芯國際的形象也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本應該是公司的核心機密,就這樣堂而皇之地走上媒體頭條,這是個問題。
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讓中芯必須“審時度勢”。
中芯國際這幾年,受業界關注,讓產業期待。要全面地剖析中芯國際這幾年的發展與變化,僅靠此文是不夠的,在此只能概括一二。
梁總加入中芯后,憑借其卓越的技術研發能力與遠超常人的勤奮、董事會無條件的充分授權、本土管理層的全力配合、不計成本的巨額資金投入,以及華為作為阿爾法和超級COT(CustomerOwned-Tooling)客戶的鼎力支持,使中芯國際在先進工藝研發上取得了迅猛進展。在先進工藝的突破上,梁總是有巨大功勞的。當然中芯作為一個大平臺,華為作為超級客戶和伙伴,中芯團隊和華為的功勞亦不可磨滅。
但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讓中芯國際必須做出改變。
在中美科技戰背景下,半導體產業受到政治的嚴重干擾,中芯國際更是被美國列入“黑名單”,其購買相關設備、材料等都受到了嚴重影響。外界熟知的是做7nm的EUV光刻機買不到,其實實際情況遠比流傳的更為嚴峻——不僅僅是光刻機,還有其它用于先進工藝的相關設備購買也同樣受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此背景下,如果中芯再執著于先進工藝的單點突進,是既不現實也不科學的。而讓中芯意識到必須改變的更重要原因是在9月15號之后,中芯先進工藝的核心客戶、也是重要合作伙伴的海思被美國制裁,中芯國際既不能為海思生產,更不能和海思合作。海思之于中芯國際,遠遠超過一般客戶和合作伙伴的關系。在美國打壓的大背景下,中芯買不到相關的先進設備材料,又不能和強援海思聯手,可謂是上下皆困。在此情況下,必須要面對現實。
技術的突破必須以量產為目的,產品的研發應該以市場訴求、客戶需求為宗旨。不同于中芯國際All-in到先進工藝,中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這幾年蓬勃發展,尤其是對成熟工藝的需求暴漲,中芯也要以變應變。
當外部形勢有變的時候,任何一個個人、一個企業、一個產業,必須審時度勢,以變應變。如果中芯國際全力支持國內設計公司對成熟工藝的巨大需求,把先進工藝做扎實,把成熟工藝做規模,業績會比All in 到先進工藝好很多。
中芯國際今天再次發生這樣的事件,著實讓人傷感。希望雙方能夠以公司為重,以大局為重,讓這件事平穩地度過。
PS:其實這么多年中芯的風風雨雨,換了幾任CEO,我全都見證過。我得出兩個道理:
第一:中芯離了誰都能運轉,中芯是個大平臺,不只靠一兩個人。張汝京創始人離開了,中芯也沒倒;邱慈云力挽狂瀾后離開,中芯也往前走了;反過來,當一個公司寄希望于一兩個人的時候,反而是最危險的;
第二:中國舞臺大,也不是只有中芯。楊士寧離開中芯,在長存風生水起;邱慈云離開中芯,在滬硅再創輝煌。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也都為產業做了更大的貢獻。梁孟松如果離開了未來也會有好的平臺。
所以,分手對雙方來說也未必是壞事。或許新人或者新的媒體看到這種刺激性的消息覺得是個天大的事,其實中芯之前的事比這大多了!
原文標題:風物長宜放眼量——評中芯國際近期的人事變動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芯謀研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中芯國際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418瀏覽量
65406
原文標題:風物長宜放眼量——評中芯國際近期的人事變動
文章出處:【微信號:icwise,微信公眾號:芯謀研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