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考慮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成本基線可以根據項目和系統進行調整。全局生命周期成本(LCC),或總成本(TOC),可以包括示范性人工和非人工成本項目,如表1所示。
表1。成本的類型。
成本的類型 | 說明和示例 |
開發 | 工程、開發工具(設備和軟件)、項目管理、試驗臺、模型和原型、培訓等。 |
產品制造或服務實現 | 原材料和供應品,備件和庫存資產,必要的運營資源(水,電力等),風險和細微差別,疏散,處理和儲存產生的廢物或廢棄物,結構費用(稅收,管理,采購,文件,質量,法規,控制,等等),包裝和儲存,所需的文件。 |
銷售和售后 | 組織費用(子公司、門店、車間、配送、信息獲取等)、投訴、擔保等 |
客戶使用 |
稅務、安裝(客戶)、產品運行所需的資源(水、燃料、潤滑油等)、財務風險和麻煩等。 供應鏈運輸和交付。 |
維護 | 現場服務,預防性維護,調節控制,備件和庫存,保證成本等。 |
處理 | 收集、拆解、運輸、處理、廢物回收等。 |
確定成本的方法將在規劃主題中描述。
技術風險分析
每個領域的風險分析都基于以下三個因素:
分析潛在威脅或不希望發生的事件及其發生概率。
分析這些威脅或不希望發生的事件的后果及其在權重級別上的分類。
將威脅發生的可能性和(或)有害影響程度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當系統不能滿足系統需求時,就會出現技術風險。原因在于需求和/或解決方案本身。它們表現為效力不足,可能有多種原因:對技術能力的評估不正確;過高估計系統元件的技術成熟度;失敗的部分;故障;設備、部件或軟件的破損、過時、供應商的弱點(不符合要求的部件、供貨延遲等)、人為因素(培訓不足、調試錯誤、處理錯誤、程序不合適、惡意)等。
不要將技術風險與項目風險混淆,即使管理它們的方法是相同的。盡管技術風險可能導致項目風險,但技術風險關注的是系統本身,而不是開發過程。
過程方法
方法的目的和原則
系統分析過程用于:
(1)為技術決策、需求沖突的解決和可選物理解決方案(系統要素和物理架構)的評估提供嚴格的基礎;
(2)確定滿足系統需求和派生需求的進度;
(3)支持風險管理;
(4)確保只有在評估系統工程或重新工程的成本、進度、性能和風險影響后才作出決策。這個過程也被NASA稱為決策分析過程,用于幫助評估技術問題、備選方案及其不確定性,以支持決策。
系統分析支持其他系統定義過程:
利益攸關方需求定義和系統需求定義過程使用系統分析來解決與一系列需求之間的沖突有關的問題;特別是那些與成本、技術風險和有效性(性能、操作條件和約束)有關的問題。討論了高風險的系統需求,或者那些需要不同架構的需求。
邏輯架構模型開發和物理架構模型開發過程使用它來評估候選項的特點或設計屬性邏輯和物理架構,提供參數選擇最有效的一個成本,技術風險,和有效性(如性能、可靠性、人為因素等)。
與任何系統定義過程一樣,系統分析過程是迭代的。每一項操作都要進行幾次;每一步都提高了分析的精度。
過程的活動
在此過程中執行的主要活動和任務包括:
規劃權衡研究:
確定要分析的候選解決方案的數量,要使用的方法和過程,預期的結果(要選擇的對象的例子:行為架構/場景,物理架構,系統要素,等等),以及理由項。
根據模型、工程數據(系統需求、設計特性)、熟練人員和程序的可用性安排分析。
定義選擇準則模型:
從非功能需求(性能、操作條件、約束條件等)和/或從設計特性中選擇評估標準。
對評估標準進行排序。
建立各評價標準的比較標準,并根據各評價標準與其他評價標準的相對重要程度對各評價標準進行權衡。
確定候選解決方案、相關模型和數據。
使用以前定義的方法或程序評估候選解決方案:
進行成本分析、技術風險分析和有效性分析,將每個備選方案置于每個評估標準的比較尺度上。
給每個候選方案打分作為評估分數。
提供呼叫過程的結果:評估標準,比較量表,解決方案的分數,評估選擇,以及可能的建議和相關論點。
工件和本體要素
這個過程可能會創建一些工件,例如:
選擇標準模型(列表、比例、權重)
成本、風險和效果分析報告
證明報告
這個過程在系統分析中處理表2的本體要素。
表2。在系統分析中處理的主要本體要素。
評估標準 | 在系統分析的環境中,評估準則是用來評估或比較系統要素、物理接口、物理架構、功能架構/場景或任何可以比較的工程要素的特征。 | |
評估選擇 | 在系統分析的環境中,評估選擇是基于證明選擇系統要素、物理接口、物理架構或功能架構/場景的評估分數的技術管理要素。 | 標識符;名稱;描述;相對權重;標量的重量 |
評估分數 | 在系統分析的環境中,通過使用一組評估標準來評估系統要素、物理接口、物理架構、功能架構/場景,從而獲得評估分數。 | 標識符;名稱;描述;價值 |
成本 | 在系統工程的環境中,成本是用與系統要素、物理接口和物理架構的價值相關的給定貨幣表示的金額。 | 標識符;名稱;描述;量;類型(開發、生產、利用、維護、處置);置信區間;期的參考;估計技術 |
風險 | 一種事件,其發生概率和結果與系統任務或其他特征相關。(用于工程中的技術風險。)風險是脆弱性和危險或威脅的結合。 | 標識符;名稱描述;狀態 |
為了得到有效的參數,檢查系統分析的正確性,在系統分析中要檢查的主要項目是:
?模型和數據與系統使用情況的相關性,
?評估準則與系統使用環境的相關性,
?模擬結果和計算結果的再現性,
?比較的精度等級,
?估計的信心,和
?解決方案得分的敏感性與評估標準權重相關。
方法和建模技術
模型的一般用法:在進行系統分析時,可以使用各種模型:
?物理模型是允許模擬物理現象的比例模型。它們是針對每個學科的;相關工具包括模型、振動臺、測試臺、原型、減壓室、風洞等。
?表示模型主要用于模擬系統的行為。例如,增強功能流框圖(eFFBDs)、狀態圖、狀態機圖(基于系統建模語言(SysML))等等。
?分析模型主要用于建立估計值。我們可以認為確定性模型和概率模型(也稱為隨機模型)在本質上是解析的。分析模型使用方程或圖表來接近系統的實際操作。它們可以是非常簡單的(除了),也可以是非常復雜的(有幾個變量的概率分布)。
根據項目進度使用正確的模型
在項目的開始,首先研究使用簡單的工具,允許粗略的近似,這樣做的優點是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近似通常足以消除不現實的或即將離任的候選解決方案。
在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有必要逐步提高數據的精度,以便比較仍在競爭的候選解決方案。如果創新水平高,工作就會更復雜。
單靠系統工程師是無法模擬一個復雜系統的;他或她必須得到來自不同領域的技術人員的支持。
專業知識:當評估標準的價值不能以客觀或準確的方式給出,或者因為主觀方面占主導地位時,我們可以向專家詢問專業知識。估計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選擇受訪者,收集符合條件的人對所考慮領域的意見。
?一份調查問卷草案;一份精確的問卷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分析,但是過于封閉的問卷可能會忽略重要的一點。
?通過問卷采訪有限數量的專家,包括深入討論以獲得準確的意見。
?與幾個不同的人一起分析數據,并比較他們的印象,直到就評估標準的分類和/或候選解決方案達成一致。
表3總結了在系統分析環境中經常使用的分析模型。
表3。經常在系統分析環境中使用的分析模型。
模型的類型 | 描述 |
確定性模型 | 包含統計信息的模型包括在這個類別中。這一原則包括根據以前項目的大量數據和大量結果建立一個模型;它們只能應用于技術已經存在的系統要素/組件。 |
類比模型也使用以前的項目。 | 將被研究的系統要素與具有已知特征(成本、可靠性等)的現有系統要素進行比較。然后根據專家的專業知識對這些特征進行調整。 |
概率模型(也稱為隨機模型) |
概率論允許分類可能的候選解決方案比較從一組事件的結果作為標準。這些模型適用于標準的數量是有限的和可能事件的組合是簡單的。注意,對于每個節點,所有事件的概率之和等于1。 當準則數大于10時,建議建立多準則決策模型。通過以下操作得到該模型: 將標準組織為層次結構(或分解樹)。 |
多目標決策模型 |
將樹中每個分支的每個準則與同一層次的相對權重相關聯。 計算每個分支的每個葉準則的標量權值,乘以該分支的所有權值。 根據標準給每個候選解打分;將分數相加得到每個候選解的全局分數;比較分數。 使用計算機工具可以進行靈敏度分析,以得到一個穩健的選擇。 |
實際考慮
下面兩部分將介紹與系統分析相關的關鍵缺陷和良好實踐。
陷阱
表4提供了計劃和執行系統分析時遇到的一些關鍵缺陷。
陷阱 | 描述 |
分析建模不是決策工具 | 分析建模從分析數據中給出分析結果。它必須被視為一種幫助,而不是一種決策工具。 |
分解的模型和系統層面 | 一個模型可以很好地適應系統的n層,而與使用來自較低層的數據的較高層的模型不兼容。系統工程師必須確保所使用的各種模型的一致性。 |
優化不是優化要素的總和 | 系統利益(SoI)的一般優化不是其優化的系統和/或系統要素的總和。 |
表4。系統分析的缺陷。
實踐證明
表5提供了從參考資料中收集的一些經過驗證的實踐。
實踐 | 描述 |
Stay in the operational field | 模型永遠無法模擬一個系統的所有行為/反應:它們只能在一個有限的領域和有限數量的變量中運行。在使用模型時,總是需要確保參數和數據輸入是操作域的一部分。否則,產出不正常的風險很高。 |
演進模型 | 在項目過程中,模型需要演進:通過修改參數設置,在修改時輸入新的數據(修改評估標準、要執行的功能、需求等),在使用的工具達到極限時使用新的工具。 |
使用幾種模型的類型 | 建議同時使用幾種模型的類型,以便比較結果和/或考慮到該系統的另一個方面。 |
保持環境要素一致 | 模擬的結果應該總是在建模環境中給出:使用的工具,選擇的假設,引入的參數和數據,以及輸出的方差。 |
表5所示。經過實踐證明的系統分析。
原文標題:系統分析2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汽車電子硬件設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模型
+關注
關注
1文章
3279瀏覽量
48976 -
系統分析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瀏覽量
7924
原文標題:系統分析2
文章出處:【微信號:QCDZYJ,微信公眾號:汽車電子工程知識體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