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汽車業正大踏步向“新四化”邁進,芯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芯片短缺的大背景下,目前全球汽車業正“芯”事重重,一場加持新技術、新方向的全球競爭正在拉開帷幕,而芯片成為奪取“賽點”的關鍵。
全球車企因缺“芯”接連停產
因芯片短缺而引發的停產危機正席卷全球汽車業。
近日,日本媒體報道稱,本田位于日本國內的一家主力工廠將于2021年2月上旬停工5天,馬自達在全球的多家工廠下個月也將減產。此外,豐田、日產和斯巴魯也都出現了減產情況。
截至目前,至少已有5家日系車企受芯片短缺影響減少了汽車產量。日本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公司最新發布的報告稱,預計芯片短缺將導致日本車企減產約50萬輛,占到全球減產總量的1/3。
當下,不只是日系車企,包括大眾、寶馬、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等在內,全球所有車企幾乎都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影響。
今年1月,福特公司已要求其設在德國薩爾路易的工廠停產一個月。這家工廠主要生產福特在歐洲最受歡迎的??怂?a target="_blank">品牌,雇用了大約5000名工人。福特公司稱,這家工廠會從1月18日關閉至2月19日。在這之前,福特已被迫關閉了位于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一家SUV工廠。
緊隨其后,奧迪也成為又一家由于芯片短缺而導致生產延誤的汽車制造商。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月19日報道,由于未能獲得足夠的芯片來繼續生產汽車,奧迪已有1萬多名員工處于閑置狀態,其位于德國和墨西哥的工廠生產和換班方式將受到影響。
國內市場同樣不容樂觀。早在2020年5月,中國商用車市場就出現了芯片供應不足的問題,主流中、重卡制造商均遭遇車載半導體短缺窘境;2020年12月,受芯片供應不足影響,大眾中國方面稱,因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芯片供應不足,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的風險;東風本田、廣汽本田等合資車企近來也證實,因芯片供應緊張,部分車型生產受到了影響。
事實上,全球汽車業因缺“芯”導致的問題比想象的要嚴重許多。大眾中國CEO馮思翰目前表示,由于缺少芯片,約有1.5萬輛汽車面臨減產;而在2020年12月,缺“芯”問題就讓大眾在中國的產量損失了5萬輛。
瑞銀(UBS)分析師稱,由于芯片供應短缺,全球車企可能在今年一季度損失10萬輛汽車的產量,約占全球一季度產量的4%。
美國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則預計,2021年全球范圍內的汽車芯片短缺將造成多達450萬輛汽車產量的損失,相當于全球汽車年產量的5%。
危機凸顯汽車芯片重要性
技術的進步日益推高了芯片在汽車制造業中的重要性。早在20多年前,隨著汽車進入電控時代,芯片就成為汽車的決策大腦以及遍布全車的神經系統,其中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ECU(電子控制單元)和MCU(微控制單元)。
據了解,所謂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又稱“行車電腦”或“車載電腦”,通常用于中高級轎車的發動機上,在防抱死制動系統、4輪驅動系統、電控自動變速器、主動懸架系統、安全氣囊系統、多向可調電控座椅等設備上也會配備ECU。
而MCU(Microcontroller Unit)則是大腦的大腦,即ECU的大腦,它將中央處理器(CPU)的頻率與規格做適當縮減,并把內存、計數器、USB、A/D轉換、UART、PLC、DMA等周邊接口,甚至LCD驅動電路都整合在單一芯片上,形成芯片級計算機,為不同的應用場合做不同的組合控制。以汽車為例,一輛汽車通常有約60個ECU(電子控制單元),每個ECU分管不同的職能。作為運算大腦,MCU芯片則嵌入在ECU中,接受到信息后,MCU進行運算處理并輸出信號,從而驅動電池閥、電動機、開關等被控元件工作。
如今,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為特征的“新四化”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主流趨勢,車規級芯片(即車用芯片)更是不可或缺,被廣泛應用于多媒體娛樂、自動泊車、發動機和變速箱控制、安全氣囊、駕駛輔助、胎壓控制等多個重要系統中,尤其是在汽車智能化過程中,芯片的性能將直接影響自動駕駛系統的好壞。
既然如此重要,汽車芯片為何會如此緊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分析認為,疫情是導致此次車載芯片短缺的重要原因:疫情的持續導致投資方謹慎,而芯片行業對汽車市場的預測偏保守,對良好的市場發展趨勢預判準備不足;在5G的推動下,全球電子消費領域對芯片的需求迅速增加,并搶占了部分汽車芯片產能,且這種趨勢在2021年會進一步加劇;歐洲和東南亞一直飽受疫情影響,許多芯片供應商不得不降低產能或干脆關停工廠,進一步導致了芯片供需的失衡。
除此之外,技術演變也是汽車芯片短缺的原因之一。目前,車用芯片大多采用8英寸晶圓制造,但全球芯片企業近些年主要將資金用在更高端的12英寸晶圓的布局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8英寸晶圓的產能擴展,且短期不可逆。
更加嚴峻的是,此次芯片的短缺或許不能在短時間內改善,因為汽車芯片是定制產品,一顆完整的芯片制造流程包括芯片設計、晶圓代工以及封裝測試等多個步驟,而受限于產能,部分芯片交易周期均在數月以上。因此,業界普遍認為,汽車市場的缺“芯”將會常態化。
國產芯片替代提上日程
從當前市場供需情況來看,車規級芯片的供應已成為全球各大車企的“命脈”所在。因此,部分車企加快了這一領域的布局。比如,寶馬公司投資了英國人工智能芯片硬件設計初創公司Graphcore;奧迪與三星電子達成合作協議,由三星電子向奧迪供應無人駕駛所需的Exynos處理器。
對于中國汽車市場而言,這場危機則意味著國產芯片的替代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認為,汽車芯片市場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和潛力空間,同時也是未來汽車競爭的主賽場,中國企業勢必要把握住機會。
數據表明,中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僅占全球的4.5%,而中國汽車產業規模卻占全球市場30%以上,汽車芯片占比與汽車產業占比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面對這一局面,一些中國車企開始自研芯片。據透露,比亞迪已在芯片方面擁有一整套產業鏈,不僅可以自給自足,同時還有余量可以外供。
比亞迪可以說是較早入局半導體芯片行業的自主車企之一。早在2004年,比亞迪就成立了半導體公司,2005年開始研發IGBT(絕緣柵雙極晶體管),2007年同步進行車規級MCU的研發。據比亞迪披露的數據顯示,比亞迪目前以IGBT為主的車規級功率器件累計裝車量超過了100萬輛,車規級MCU的裝車量也已突破500萬顆。
除比亞迪外,一些車企也進行了相關布局。2018年,上汽集團同英飛凌成立了車用IGBT合資公司——上汽英飛凌汽車功率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2020年5月,北汽集團同Imagination集團聯手進行自動駕駛芯片和語言交互芯片的研發;2020年10月,吉利汽車也與ARM中國共同出資成立了芯擎科技,并圍繞自動駕駛、微控制器、智能座艙等芯片領域制定了長遠的研發及量產計劃。
不過,原誠寅透露,汽車芯片包括芯片設計、評測標準、質量認證、車規制造工藝幾大核心環節。通常情況下,車規級芯片要實現上車服務,最快也需要兩到三年時間。在他看來,目前最重要的是,自主芯片企業需要告別以往“單打獨斗”的局面,構建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和合作鏈條,推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而在國內知名芯片制造商地平線的創始人兼CEO余凱看來,“如同智能手機產業里真正自研芯片的企業很少一樣,汽車芯片的研發制造絕大部分還是會走分工協作的道路,專業的分工才能帶來效率的提升”。
盡管對汽車芯片發展方向的看法有所不同,但市場人士認為,加強自主芯片的研發實力是長久之計,需要警惕“畢其功于一役”的投機思維,而自主芯片廠商燃起的星星之火,將會乘著“新四化”的東風,從單點突破到生態突圍,逐漸實現燎原之勢。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090瀏覽量
425962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26瀏覽量
221143 -
福特
+關注
關注
0文章
386瀏覽量
24584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915瀏覽量
16677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