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享受春節假期美國東部時間周三上午8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發射臺傳來一聲巨響,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和耀眼的火光,一枚獵鷹9號火箭直沖云霄,帶著SpaceX的第17批星鏈衛星升上太空。
隨著60顆星鏈衛星成功進入軌道,SpaceX的入軌星鏈總數突破1000顆,已經實現了初步組網的能力。
按照計劃,SpaceX將在2019年至2024年間,向太空發射1.2萬顆微型衛星,并利用這些衛星搭建起覆蓋全球的天基互聯網。
在2015年,馬斯克提出“星鏈計劃”之初,就有人把“星鏈計劃”和當時尚在發展之中的5G網絡做比較。
如今5G網絡已經在中國開始普及,“星鏈計劃”也穩步推進,然而對于中國來說,“星鏈計劃”的影響遠不是那么簡單?
馬斯克的連環套
馬斯克作為創業明星,創業多次。對于吸引眼球和資金有非常豐富的經驗。馬斯克的特斯拉從盈利看不值一提,但是僅僅依靠投資者的眼光,其市值就讓馬斯克成為世界級富豪。
無論是特斯拉的技術還是SpaceX的技術,都不馬斯克原創,而是從比較成熟的技術狀態買來后發展的。
但是馬斯克的強大在于,它能說服資本市場看好它,給它投入資金,吸引人才,把一項商業潛力不足的技術發展起來,不依靠商業盈利,而是靠資產價格獲利。
SpaceX的技術雛形很早就有,但是馬斯克用資金把它催熟,然后用視頻展示在公眾面前,獲取多輪融資。
但是,SpaceX的廉價發射能力是需要市場的,而目前全球要發射的衛星數量并沒有那么多。SpaceX也不會靠廉價占據全部市場。
這就需要給SpaceX找到發射市場,否則說服投資人投資SpaceX的廉價發射技術比較困難。
于是“星鏈計劃”計劃就來了,僅僅一個計劃,就可以有幾萬顆衛星,這就有發射市場了。SpaceX也就活了。
“星鏈計劃”的商業價值
“星鏈計劃”從原理上看屬于當年摩托羅拉銥星計劃的升級版,當年銥星計劃是全球電話網絡,而“星鏈計劃”是互聯網絡。
對于人口稠密區,發達地區,當然還是用地面基站來解決通訊問題,但是對于人煙稀少,或者基礎設施不足的地方,星鏈計劃就有吸引力了,目前星鏈能夠提供4G級別的連接速度上網,全球網絡建成后,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點接入互聯網,無論你在飛機上還是在沙漠里。
對于一些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政府和運營商不能保證基礎互聯網接入設備的國家,星鏈可以替代地面通信基站,完成落后地區的互聯網覆蓋。
由于全球貧富差距巨大,有超過30億人尚無法使用互聯網服務,這些人也是星鏈服務的潛在對象。
但是,星鏈的發射成本,維護成本很高,網絡帶寬和接入數量也有限,成本和網速都無法與傳統地面基站相比,真正商業化運營,多少人愿意通過這個昂貴的方案接入互聯網還是難以樂觀的。
所以,從商業角度,這個項目似乎并不實際,技術先進,想法大膽,但是賺錢會比較困難。似乎又有是一個靠資本市場活著的賠錢項目。
星鏈真正的價值和中國的應對
作為商業計劃,星鏈似乎是個賠錢生意。但是如果我們把星鏈和給馬斯克支持的美國軍方聯系起來,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從軍事角度看,星鏈類似于上一次軍事革命GPS,對于傳統軍事理論的降緯打擊。
有衛星網的國家,打沒有衛星網,沒有能力反衛星網的國家,可以單向透明。
美國只要在對方射程外,把武器運輸到了集結點,巨大打擊用衛星聯網的無人機,無人坦克打就可以了。
所有偵察傳感器,都可以聯網,共享信息。對方幾乎無法隱蔽。即使你的飛機對雷達隱形了,可見光能看到,分享位置,也會被打下來。
這樣一來,戰場單向透明,單向無人打擊,對手無法招架。
而且這種快速發衛星,構成龐大基數以后,你很難去消滅這個衛星網絡。
軍方自己不動手,讓馬斯克去搞的好處,是可以資本市場畫餅,靠股票支持,這是真正的軍民融合。
這樣就可以繞開國會的經費,用華爾街和全球投資者的錢吹泡泡,市值不倒,就有足夠的錢更新。
從商業用途,靠上網費回收衛星成本,短期內希望不太大,除非未來升級版本容量大提升。落后國家干脆不建本土基站了,直接用星鏈。
但是,從軍事角度看,星鏈可以說是一場新的星球大戰。
對此,中國沒有選擇,只能老老實實補課。一是發展快速低成本打衛星的能力,二是發展重復利用火箭,快速發衛星的能力。
可以讓美國先搞。等中國可回收火箭成功了,成本下來,中國也發幾萬顆衛星上去。
發射晚,中國衛星使用的通信技術可能更先進。每5年更換一輪衛星,交替領先。
美國和中國互相都無法招架,這個世界也就平衡了,這類似于冷戰時期的核平衡。
冷戰時期,美蘇對峙導致了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如今馬斯克在美國軍方支持下搞的星鏈可能會引發新一輪太空競賽,再次推動人類科技的發展。
只要競爭沒有變成真正的戰爭,這對人類來說似乎不是壞事。
責任編輯:PSY
-
網絡
+關注
關注
14文章
7595瀏覽量
89094 -
組網
+關注
關注
1文章
359瀏覽量
22399 -
SpaceX
+關注
關注
1文章
517瀏覽量
290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