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都是電池,電子設備需要電池,汽車飛機也需要強大的電池。可惜,鋰電池卻碰到了技術瓶頸。許多企業正在研究固態電池,它是人類的希望。但固態電池有一個很大的難題沒有解決,也就是“枝晶難題”。現在有一家公司宣稱它找到了解決方案。原文作者Steve LeVine,原文標題為:If True, QuantumScape Has Made the Biggest Leap in Batteries Since the Debut of Lithium-Ion。
QuantumScape是一家鋰金屬電池創業公司,11月股市開始交易的第一天,它的股價大漲57%。10天之后,QuantumScape的股價又翻了一倍,過了不到兩周,股價再漲72%。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QuantumScape股價漲了5.7倍。隨后股價開始大跌。與大約兩個月前相比,現在它的股價大約只上漲了80%。
現在鋰離子電池技術似乎迎來重大突破,如果你能理解到這一點,便會明白QuantumScape的股價瘋狂上漲符合邏輯。大約45年前,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發明第一個鋰存儲裝置,之后研究人員便開始努力,想做到石油公司沒有做成的事:開發出高純鋰電池,鋰是元素周期表上最輕的金屬。如果他們成功了,新電池就能為電動汽車提供強大的電力存儲裝置。可惜,一直沒有人有能力駕馭這種頑固的金屬。
但金屬電池有一個巨大缺陷,它會形成枝晶。枝晶的形成是電池重復充電和放電后金屬積淀不均勻造成的。電池使用時間延長,金屬晶簇會生長,形狀類似樹枝,有時能夠穿透電極隔離膜,從而造成電池短路,使設備“死亡”。研究人員想解決枝晶問題,但他們連引發的原因都沒有完全搞明白。有一點是研發人員認同的:枝晶很可怕。在研發電池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枝晶開始出現,也就意味著不得不宣告研究失敗了。
去年12月,QuantumScape發布消息,宣稱公司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它開發出新型鋰金屬電池,這種電池只要15分鐘就能充滿電,裝進汽車,當汽車行駛24萬英里之后,還能保持90%剩余電量。在一項測試中,電池甚至只要2分鐘就能充滿。一時間,華爾街和電池研究社區沸騰了。
不久前,QuantumScape的兩位創始人接受采訪,但他們似乎只想談論一件事:公司是如何打敗枝晶的?
QuantumScape CEO Jagdeep Singh和CFO Tim Holme解釋說,公司找到了引發枝晶的準確原因,隨后研究人員開發一種材料,它可以在枝晶”成長“之前克制。如果研究成果真的有效,它會是1991年鋰離子電池商業化之后電池領域最重要的突破。Singh說:“我們很幸運,最終開發出這樣一種材料。團隊發現了它。還有,團隊可以用低成本大規模制造這種材料。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沒有意義。”
在過去幾年里,QuantumScape是一家很神秘的公司,它拒絕透露最基本的細節。去年9月,QuantumScape在紐交所上市,大家開始走近它。盡管如此,對于這種關鍵的分離材料(在兩極之間的薄膜片),QuantumScape仍然保持沉默。
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Bannister時刻真的來了嗎?從19世紀開始,全球賽跑教練和運動員都在努力,試圖達成一個目標:在4分鐘以內跑完1英里。1954年,一位25歲的英國醫學院學生沖破極限,他叫Roger Bannister。可惜新紀錄并沒有保持多久。46天之后,澳大利亞運動員又刷新紀錄,第二年,在一次比賽中居然有3位選手也達到目標。在隨后的幾年里,又有1400多人達到。由此可以看出,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這個障礙只是意識上的,并非做不到。
枝晶只是意識上的障礙嗎?其它企業也能打敗嗎?
2009年,Singh想發明新電池。當時他是Infinera光網絡公司的CEO和創始人,Singh辭去工作,向理想挺進。Singh在斯坦福大學拿到計算機學位,在那里結識了材料學教授Holme和Fritz Prinz。第二年,QuantumScape公司創建。
Singh說:“我們當時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制造更棒的電池,我們只是想增加能量密度,加快充電速度,增強安全性,等等。”不只如此,制造必須便宜,電池內不能有稀土或者稀有材料(比如鍺、鉑、鈀),制造必須可以持續,用現有鋰離子電池制造機器就能生產。
很快Singh就得出結論,要造出超級電池,最好的選擇是鋰。但是鋰金屬極為活躍,目前的電動汽車電池也是鋰電池,但里面只有少量鋰,放在安全的石墨陽極中。為了制造純鋰金屬電池,大多研究人員會開發固態分離器,防止液態電解質破壞鋰金屬。Singh的目標也是一樣的,為了制造新電池,他融資1.5億美元。沒多久,QuantumScape就招募了大約100名工程師。Holme團隊將所有可能的材料列出來,看看哪種材料能夠制造最好的分離器。
Singh說:“很可惜,所有材料都會形成枝晶。這是最大挑戰,也是唯一挑戰。”一年過去了,然后是兩年,三年。2014年Singh絕望了,團隊其它人也絕望了。Singh用照片展示枝晶,他說:“真是一張讓人恐懼的圖片。這里是固體分離器,但它無法阻止枝晶。在圖片你可以看到鋰金屬穿過材料,上面的灰色區域說明鋰已經滲透到材料中。”
沒有一種材料有用。Singh回憶道:“當時我們陷入黑暗時刻。公司融了不少錢,但看不到隧道盡頭有光。你不知道正確的行動應該是怎樣的。現金躺在銀行賬戶上。是不是應該繼續投資?是不是應該告訴投資者:‘伙計,錢還給你,項目行不通。’”
Holme將所有人集中,對他們說:“沒有時間了。將工作放下,所有人都聽著,現在我們要開始解決枝晶問題。如果問題不解決,我們就不會有產品,不會有公司。”在整整一年里,工程團隊所有人都圍著枝晶問題轉。他們收集所有枝晶形成的理論。最開始他們認為只要分離器足夠硬,枝晶就不會穿透并導致電池短路;但后來他們發現并非如此,即使是堅硬的陶瓷,鋰也能穿透。無奈之下,研究人員只好開發軟分離器,但同樣不管用。
最終研究人員拋棄所有文獻。Singh說:“我們必須回到主要原則,就枝晶的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理論。我們要開發自己的計量技術,評估技術和材料質量,因為事實已經證明,有東西引起枝晶,但普通的計量技術甚至都無法評估。”
2015年,團隊終于就鋰枝晶給出一套解釋。隨后他們用這套標準測試收集的材料,最終發現有一種材料可以解決枝晶問題,效果還不錯。Singh說:“我本來很壓抑,但隨后這種情緒開始緩解。”
從開始到成功,團隊整整花了五年,他們所要的不過小小的一片材料。隨后團隊優化材料,試圖讓材料變得更大更好,而且不能有缺陷。每一次增大尺寸都要花費大約6個月至1年,這個階段又耗費了5年時間。到了2019年年底和2020年,團隊進入最后一步,將電池擴大,從30x30毫米變成70x85毫米。
到底QuantumScape發現了什么?枝晶是什么引起的?他們沒有說。Singh說:“最終我們會向公眾披露的,現在行業還不知道,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汗水才能找到原因,如果我們現在就披露,競爭對手進入就會容易很多。所以我們現在要保密。”
在過去幾十年里,電池社區一直被枝晶折磨,聽到QuantumScape的宣言許多研究人員無法接受。當我咨詢研究人員,他們經常會反問:QuantumScape是不是發現一種通用鋰枝晶解決方案?還是說這種方案并非通用方案,有局限性?BloombergNEF能源研究公司能源存儲主管James Frith問道:“它們的解決方案能否應用于其它鋰離子系統?還是說只適用于它自己的系統?就算它們的突破是真的,如果其它人無法從QuantumScape的發現中受益,又怎么能說是真正的科學突破?”
我問Singh,它們的解決方案是不是通用枝晶解決方案。Singh在郵件中回應稱:“我們的發現適用于固態分離器,而據我們所知,它是唯一能阻止枝晶的方法。”從Singh的話分析,似乎QuantumScape的方法適合于各種固態分離器,競爭對手也能用。如果真是這樣,電池產業就會迎來Bannister時刻。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在于確認,看看突破是不是真的。Frith說:“要請獨立人士來驗證。只有這樣能確認它是不是真的。”但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獨立驗證結果。
Jeff Sakamoto是密歇根大學材料學教授,他的電池研究工作和QuantumScape差不多。Jeff Sakamoto回應稱,如果QuantumScape關于枝晶的報告是真的,那的確是重大突破。QuantumScape還說:“鋰金屬電池是電池產業的圣杯,這的確是突破。”至于突破是不是技術上的突破,他無法確認。Jeff Sakamoto仔細查看了QuantumScape的專利文件,他認為該公司可以只能是找到了一種巧妙的方法來操縱電池。QuantumScape也許會調節進入電池的電池。Jeff Sakamoto說:“當電池開始形成枝晶時,他們可以阻止,讓電流逆轉。如果小心控制,就能繞開枝晶問題。”如果QuantumScape在材料科學方面找到突破口,Jeff Sakamoto會更加高興。
Sakamoto指出:“研究他們的專利文件可以發現,QuantumScape并非在材料方面找到了突破口,也不是開發出魔幻涂層。換言之,在性能方面到底是如何取得進步的,我們找不到明確的證據來解釋。如果他們真的開發出突破性材料或者涂層,卻保密不公開,那會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因為產品的特點會顯露出來。我就會想,它們只是改變了電池循環方法,和電池內的材料無關。”
QuantumScape聲稱自己解決了枝晶問題,而所有這些斷言都與單層電池有關,如果想讓電池商用,層數要增加到100層。許多專家都說,增加層數是很難的事。
我們應該聽聽QuantumScape的競爭對手是怎么說的,比如Solid Power,它也是美國公司,正在研究固態電池。Solid Power CTO Josh Buettner-Garrett沒有明確提到QuantumScape,他認為,制造單層電池是一回事,制造多層電池并保持同樣的性能又是另一回事;在汽車產業如何以合適的成本大規模生產多層電池是關鍵,而QuantumScape并沒有明確解釋。
阿貢國家實驗室能源存儲協作中心主管Venkat Srinivasan認為,如何增加層數?如何規模化?這些難題為其它電極(比如硅)留下了機會,它們也可以搶先商業化,QuantumScape的創新的確是一大進步,但從技術角度看是不是真的大飛躍?我們無法確定。Venkat Srinivasan說:“再過15年,當我們回看,可能會發現硅才是改變電動汽車版圖、讓人類全面走向電氣化的關鍵。”
針對這種懷疑,我給Singh發了封郵件。我在郵件中問:“鋰金屬內為什么會出現枝晶?你們聲稱已經找到了明確原因。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你們并不是發明一套新理論,而是找到了實際原因,這樣理解正確嗎?第二點,你們的解決方案可以阻止枝晶形成,是這樣嗎?”
Singh在回復中表示:“出于謙虛,我們不會說我們找到了枝晶形成的決定性原因。打個比方,比如牛頓引力定律,我們用它可以預測炮彈路徑、月食時間,但我們不會說牛頓定律是引力的決定性理論。最終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它更好一些。也許還有比廣義相對論更好的理論,它可以告訴我們黑洞是怎樣的。”
“我們找到一種理論,它可以解釋枝晶,這種理論和傳統智慧不太一樣,我們可以驗證這一理論,然后開發出固態分離器,它可以在高密度電流下運行,而且循環次數可以超過1000次,這樣說可能更好。在實際汽車中,上面的參數相當重要,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研究很有趣,很關鍵。”
當我們與石油商交流時,會有一種感覺:石油是活的,它在全球流動,讓某些國家變得更富有,讓地球變得更溫暖。與Singh交流,你也會有一種相似的感受:鋰也是活的。它現在沒有爆發只是因為受到一些技術上的壓制。Singh說:“開發Singh金屬電池讓我們謙虛,因為你不確定難題否能突破。”
責任編輯:tzh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62瀏覽量
231983 -
電流
+關注
關注
40文章
6924瀏覽量
132495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663瀏覽量
13075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