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中美兩大新能源汽車龍頭公司創始人馬斯克與何小鵬之間的隔空互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激光雷達的熱議。而隨著國內激光雷達龍頭禾賽科技遞交招股書,這一賽道的各項信息也得以披露。
1月7日,上海禾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IPO首發申請獲得正式受理,公司擬募集20億元,用于智能制造中心、激光雷達專屬芯片及算法等項目。
這也是繼美國激光雷達廠商Velodyne和Luminar相繼在美股上市后,又一家具有全球領先優勢的頭部激光雷達玩家正式沖擊資本市場。
種種跡象顯示,隨著激光雷達技術走向成熟,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將搭載激光雷達,僅國內就包括蔚來、小鵬、理想、長城、北汽等新老車企。
【激光雷達迎來產業化拐點,5年復合增速超過60%】
激光雷達(LiDAR)是一種通過發射激光來測量物體與傳感器之間精確距離的主動測量裝置,能夠讓車輛更精準地感知周圍環境,被廣泛認為是高級輔助駕駛(ADAS,L3級)以及無人駕駛(L4l5)自動駕駛車輛的必備元件,屬于“智能駕駛之眼”。
根據技術架構的差異,激光雷達主要分為整體旋轉的機械式激光雷達、收發模塊靜止的半固態激光雷達以及固態式激光雷達三大類。其中,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發展最早,目前技術較為成熟。但由于其系統結構過于復雜,成本高昂難以量產。
而固態式激光雷達可動部件較少,成本較低,目前已經成為行業最主流的技術路線,包括Velodyne、Luminar以及禾賽科技等頭部公司均在積極布局。
實際上,成本因素一直是制約激光雷達商業化落地的關鍵,也是“鋼鐵俠”馬斯克長期以來攻擊激光雷達技術路線的一個主要原因。
目前,Velodyne旗下128線激光雷達價格高達8萬美元,最基礎的16線激光雷達價格也需要4000美元。
而特斯拉號稱可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功能的最新版Autopilot Hardware 3.0共包含8個攝像頭,1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以及FSD芯片,但售價只有7000美元,顯然無法再承受一顆如此高昂的激光雷達。
然而,即便是視覺算法技術可以真正實現L4級以上自動駕駛,激光雷達作為一項安全冗余配置也非常必要。而價格因素是激光雷達需要解決的問題,但不應該是拒絕這一技術的原因。
從馬斯克一再改口、一再推遲的完全自動駕駛落地日期來看,視覺算法這一技術最終能否讓無人駕駛落地還有較大不確定性。
此外,在技術進步以規模效應的促進下,激光雷達價格正在快速下滑,其中16線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售價已經跌至數百萬美元,這讓產品大規模商用成為可能。
受益于無人駕駛需求的增長,全球激光雷達正在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沙利文研究數據顯示,在無人駕駛車隊規模擴張、高級輔助駕駛滲透率提升等因素的驅動下,到2025年,激光雷達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5.4億美元,較2019年可實現64.5%的年均復合增長率。
隨著成本逐步進入消費級市場可接受的范圍,越來越多的車企計劃在新款中高端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車規級激光雷達也即將迎來產業化拐點。
早在2010年,全球十大汽車零部件與系統集成供應商法雷奧就與德國激光雷達公司Ibeo合作進行車規化激光雷達SCALA的開發,后于2017年實現量產,目前已經成功搭載于奧迪旗艦車型Audi A8。
此外,奧迪、奔馳、蔚來、小鵬、沃爾沃、長城等國內外車企也已經開始了激光雷達的測試。
研究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將有600萬輛新車將搭載激光雷達,乘用車L3級自動駕駛的滲透率將達到6%。按照沙利文預計,2025年車規級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達到46.1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復合增長率達 83.7%。
顯然,能否快速搶占車規級市場這一戰略高地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這也是目前國內外眾多激光雷達廠家爭先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其中,成功將全球最大激光雷達供應商Velodyne“趕出中國”的禾賽科技,很有望成為國內激光雷達第一股。
【擊退最強競爭對手,多家客戶轉為隊友】
禾賽科技2013年成立于美國硅谷圣何塞,2014年搬遷至上海。2016年之前,公司主要生產激光甲烷遙測儀和激光氧氣傳感器等激光氣體傳感器產品,2016年開始進入到自動駕駛激光雷達領域。
自2018年開始,禾賽科技激光雷達產品進入快速增長期。通過下圖可以看出,2017年-2019年,禾賽科技激光雷達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1,433.57萬元、12,840.80萬元和32,843.12萬元,增長勢頭迅猛。
2018年4月,《科技日報》曾推出過“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系列專欄文章,列舉了包括光刻機、芯片在內的35項“卡脖子”的關鍵技術,激光雷達位列其中。
彼時,已經在無人駕駛激光雷達領域深耕10多年時間的美國Velodyne占據全球近80%的市場份額,國內企業在這一領域接近空白。
不過,禾賽科技的快速崛起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落后局面。
截至目前,公司服務客戶已經覆蓋北美三大汽車制造商中的兩家、德國四大汽車制造商之一以及全球最大的三家移動出行服務公司中的兩家。美國加州dmv數據顯示,2019年無人駕駛測試里程數排名前15位的企業中,過半的自動駕駛公司選用了禾賽產品作為主激光雷達。
作為新興的高新技術產品,目前激光雷達行業玩家主要以國外公司為主。
2019年,禾賽科技實現營業營業收入3.48億元,其中激光雷達產品收入為3.28億元。同期,美國兩大激光雷器公司Velodyne、Luminar銷售收入分別為7億元和0.87億元,從銷售金額對比來看,禾賽科技目前銷售規模穩居全球第一陣營。
此外,過去三年禾賽科技毛利率始終保持在74%,大幅領先于兩大美國競爭對手。公司在2018年度就已經實現盈利,2019年雖因專利費用支出再次陷入虧損,但虧損金額仍遠低于后兩者。
2019年8月15日,Velodyne分別通過美國加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指控禾賽科技侵犯其美高分辨率激光雷達系統專利,禾賽科技隨即在德國法蘭克福美茵地區法院以及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對Velodyne進行回擊,指控Velodyne侵犯其旋轉式激光雷達專利。最終,禾賽科技向Velodyne支付1.6億元以達成和解。
如不考慮專利和解費用,禾賽科技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盈利。
另一方面,禾賽科技等國內公司的快速崛起,讓Velodyne在2019年末裁撤了位于北京的中國辦事處,將直銷模式恢復到代理模式,不再直接在中國銷售激光雷達,基本放棄了中國市場。
基于在技術實力及市場份額的優勢表現,禾賽科技先于2017年9月獲得了國內無人駕駛領軍企業百度集團領投的B輪融資(2.5億元),之后又于2019年5月獲得了全球第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領投的C輪融資(約合11.8億元)。
而百度、博世等公司本就是禾賽科技的重要客戶,這也進一步確保了雙方的穩定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貿易戰并未對禾賽科技業績造成沖擊。相反,公司 40線激光雷達產品受到了Aptiv、Aurora、Delphi、Lyft等美國客戶的廣泛認可,自2018年起北美市場已經超過中國大陸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盡管贏了專利官司,Velodyne仍在日益受到禾賽科技的強力挑戰,公司營業收入已經從2017年的12.28億元下滑至2019年的7.06億元,營收縮水十分明顯。
目前看,隨著激光雷達商業化拐點的到來,尤其是車規級產品的巨大前景,華為、英特爾等全球科技巨頭公司開始殺入這一賽道,行業競爭或將進一步加劇。
2020年12月22日,華為高調發布了96線車規級中長距前裝激光雷達以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并計劃“將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對于禾賽科技來說,如何盡管將業務擴展至前裝領域以及未來產品能否繼續保持高利率水平,都將是很大的挑戰。
不過,科技巨頭公司的入局盡管會加劇行業競爭,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推進激光雷達的商業化進程。只要將成本進一步壓縮至消費市場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圍,激光雷達就不再是馬斯克眼中的雞肋,也將促進無人駕駛技術的真正落地。
責任編輯:haq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059瀏覽量
425676 -
激光雷達
+關注
關注
968文章
4003瀏覽量
190157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8文章
4083瀏覽量
12072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