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智能計算芯片企業“后摩智能”(南京后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數千萬美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經緯中國、聯想創投、弘毅創投、IMO創投等資本跟投。
據介紹,后摩智能成立于2020年底,專注于原創新型智能計算芯片及軟硬件一體化平臺的打造。后摩智能主攻存算一體技術和存儲工藝,致力于突破智能計算芯片性能及功耗瓶頸,加速人工智能的普惠落地。其提供的大算力、低功耗的高能效比芯片及解決方案,可應用于泛機器人/無人小車等大邊緣端,以及云端推理和訓練。
后摩智能完成融資,意味著風頭正熱的國產芯片賽道再添一位新玩家。回顧整個2020年,芯片行業也是融資不斷。
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日前發布的《近十年我國芯片半導體品牌投融資報告》顯示,2020年,國內芯片半導體發生投融資事件458起,涉及392家企業,總融資金額高達1097.69億元。
如今,芯片半導體已經成為了一條擁擠的賽道。
而對于身處其中的國產芯片企業而言,要想從眾多行業玩家中脫穎而出,尋找新的計算范式,并在新的細分領域實現對巨頭的追趕、超越,也許是可選路徑之一。
01. 云、邊、端急需,高能效比芯片成國產芯片突破口
2020年,美國對華為的芯片斷供,以及對中芯國際的制裁,讓芯片國產化成為一個全民關注的科技話題。
數據顯示,中國占據了全球三分之一的芯片市場,是全球最大芯片進口國,每年進口的芯片價值2萬多億元。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美國。盡管市場占比逐年下降,但美國仍然把持著全球50%的芯片市場。
如今,面向PC、手機、服務器等硬件的傳統芯片市場,美國企業仍然是行業領導者。但在智能計算芯片這一新興細分領域中,中國芯片玩家的勢力,正在不斷崛起。
目前,華為海思、寒武紀、地平線等企業,已有多款芯片完成流片,并投入市場。而業界對于國產芯片的市場期望,也轉向在細分領域上的占領、超越。
與此同時,國產智能計算芯片廠商們,也在不斷尋找新的突破口。大算力、低功耗的高能效比芯片,就是其中之一。
隨著人工智能的逐步商業化落地,以及5G、物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搭載復雜AI能力的智能設備也將越來越多。這些設備對算力的需求較高,但受限于供電、續航等問題,現有的智能計算芯片及計算平臺,很難滿足它們的需求。
例如,現代物流中心中常見的無人載貨機器人,需要通過攝像頭及各種傳感器做實時感知分析與計算。傳統的芯片無法滿足這類設備的算力需求,而采用大算力芯片,又無法兼顧供電和續航。算力與功耗的矛盾,直接限制了設備的智能化程度。
事實上,不止在邊緣端,云端的AI計算,也迫切需要大算力、低功耗的AI解決方案。
目前,大多數云計算中心的智能計算量需求越來越大,而市面上的主流智能計算芯片(英偉達的Tesla系列GPU)高算力帶來的高功耗和價格也非常“感人”,這也成為當下困擾云計算中心的兩難問題。同時,現有智能計算芯片的高功耗對服務器的計算密度、散熱、冷卻系統,也帶來了極大挑戰。
02. 大算力、低功耗如何兼得?
在芯片行業,傳統觀點認為,大算力與低功耗往往不可兼得。
以自動駕駛場景為例,目前業界普遍認為,要想實現最高級別的L5自動駕駛,汽車計算平臺的算力至少要達到1000 TOPS。在GTC 2020大會上,英偉達曾經展示了高達2000 TOPS的Robotaxi計算平臺,而它的功耗也達到了驚人的800W。
高功耗的計算平臺,不僅降低了車輛的續航能力,也給散熱等汽車設計環節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讓芯片同時具備高算力與低功耗,實現高性能,一直都是芯片行業的共同追求。
而“存算一體”(compute-in-memory,也常常被翻譯為“存內計算”)技術,被視作是解決芯片性能瓶頸及提升能效比的有效技術手段。
后摩智能創始人吳強對36氪表示,目前,相較于量子計算等更加前沿的技術,存算一體正處于學術界向工業界遷移的關鍵時期。而搭載存算一體技術的芯片,有望將芯片每瓦功耗的算力提升5-10倍。
堪稱“黑科技”的存算一體究竟是什么?故事還要從1946年說起。
當年,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設計出了世界第一臺現代計算機——EDVAC。在這臺計算機上,馮·諾依曼為計算機行業奠定了兩大理論基礎——二進制運算與存儲器、計算器分離的設計模式,“馮氏架構”自此誕生。
自此之后,馮氏架構一直主宰了計算機行業。然而,在計算機發展史上,作為計算器的芯片發展速度突飛猛進,而存儲器的讀取、寫入速度卻增長緩慢。尤其是在AI計算平臺上,存儲器數據訪問速度跟不上數據處理速度,導致了“存儲墻”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也成為整個計算平臺的掣肘。
如果把芯片想象成工廠中的生產車間,那么存儲器就是堆放生產原料的庫房。車間與庫房之間人來車往,必然會浪費掉大量的資源。而存算一體技術,則將存儲器與計算器整合在同一塊模塊上,打破了“存儲墻”,可直接大幅降低芯片功耗。
“存算一體架構是一種顛覆性的體系,有望打破傳統算力瓶頸,并讓芯片更加適合于邊緣端以及云端的各類智能計算場景。”后摩智能投資方IMO創投投資合伙人陳爾東對36氪表示。
從某種程度上看,存算一體技術打破了傳統的馮·諾依曼架構,也意味著AI行業迎來了一次新的升級。
在AI行業,算法、數據和算力一直被視作是行業的三大基本要素。以往,這三大要素彼此分離——算法停留在軟件層面;數據存儲在存儲器內;而算力則大多依賴于GPU芯片。
而近些年,AI產業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智能計算專用芯片,它們大多采用了FPGA或ASIC的形式,專為特定AI算法定制或優化。這意味著,在AI產業,算法與算力兩大要素開始融合。
而現在,存算一體芯片的出現,也意味著數據也開始被融合至芯片內。算法、數據、算力三者之間的關系,也更加緊密。
在存算一體技術領域,后摩智能選擇了基于SRAM/RRAM等的核心技術實現路徑,以實現讀寫性能、功耗、可擦寫與成本、工藝成熟度之間的平衡。為了確保芯片盡快落地,后摩智能也組建了一支明星級的創始團隊。
在創始團隊中,創始人吳強是地平線前CTO,早年曾任職于Intel、AMD、Facebook。吳強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的博士論文,即為高能效比計算芯片及編譯器,獲計算機體系架構頂級會議MICRO當年最佳論文。他先后工作于AMD、Facebook,回國后加入地平線擔任CTO,在體系架構和軟件方面積累深厚,對邊緣端和云端應用場景都有深刻理解和工程實踐。
除此之外,還有多位核心成員,來自美國Penn State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加州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和AMD、Nvidia、華為海思、地平線等一線芯片企業。團隊成員在先進存儲器件及存算一體技術方向有近15年的研究積累,曾獲得EDAA優秀博士論文獎,及國際微電子固態器件大會“國際最佳青年學者“,成果發表在國際芯片最高學術會議ISSCC, ISCA,及HPCA等。團隊成員有近20年的高性能CPU/FPGA/ASIC芯片內核設計及量產經驗,主導設計及交付過多款世界級的芯片(0.18um-6nm), 包括GPU、CPU,及高性能車規級AI芯片等。
“這支學術界與工業界齊聚的創始團隊,讓后摩智能在具備核心技術優勢的同時,也能迅速實現芯片的流片、量產與商業化變現。這也成為了后摩智能的核心技術優勢。”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集團總裁賀志強表示。
03. 國產智能計算芯片,誰將脫穎而出?
從早年的“砂紙造芯”,到現在的國產芯片百花齊放,中國芯片行業正在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春天。
吳強對36氪表示:“現在的國產芯片行業,可以與1999年的互聯網類比。”而中國芯片創業的土壤也足夠堅實,中國既有芯片自主化的政治訴求與民眾呼聲,又有經歷了十余年積累的人才、技術儲備。“所以,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芯片企業超越了簡單的應用芯片,開始設計高復雜度的計算芯片。”
中國芯片特別是AI芯片行業的爆發,已成必然。艾媒咨詢2020年9月發布的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AI芯片市場規模為110億美元;而到2025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726億美元,其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為93.3%。
而中國則是全球范圍內最大的AI芯片市場。上述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約為115.5億元;而2023年有望達到1338.8億元。云計算、智能安防與機器人將成為AI芯片的主要落地市場。
如此之大的市場,自然也將容納大量新玩家的入場。而在未來,具備哪些特質的芯片廠商能夠脫穎而出?后摩智能投資方經緯中國合伙人王華東指出,未來的勝出機會主要有兩點:一是用新技術做出某特定領域有顛覆性的產品;二是組建最強大的團隊,做出外企同等或更高算力的產品,而后摩智能正是兩者的結合體。
人工智能算力是數字化經濟基礎設施的核心,而驅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摩爾定律已逼近極限,芯片產業亟需突破傳統馮諾依曼架構的“后摩爾”解決方案。在存算一體技術領域,作為國內極具實力的學術和工業兼備的全棧團隊,后摩智能以打造每瓦功耗下算力高達100TOPS的新型智能計算芯片為使命,讓每個場景都用得起AI計算。
責任編輯:tzh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65瀏覽量
424851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527瀏覽量
219901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155瀏覽量
26949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42瀏覽量
23900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