蹺蹺板、不美觀一直是人們吐槽智能手機后置鏡頭重要理由,但增加攝像頭的方式結結實實地提升了體驗,不僅拍得清楚、拍得遠、更拍得大,促使手機廠商們紛紛進入多攝時代。
「三攝是標配,頂配必須上四攝」幾乎成為了近年來智能手機的新標準,而一個不常被提起的事實是全球首臺 4 攝手機是 2018 年發布的三星 Galaxy A9s 。
過去的近 3 年間,攝像頭數量和類型都越來越趨向統一,主流手機廠商沒進一步增加攝像頭,是技術的限制嗎,但市面上的 5 攝手機倒也不是沒有。
那么,就是現有的攝像頭配置已經滿足人們的主要需求了?
主攝+超廣角+長焦的三攝組合,滿足了基本拍攝需求
智能手機的發展史不過十多年,這期間影像性能一直是主角之一,而在這條發展道路上也能很清楚地看到兩個不同的方向,一是提升主攝像頭素質,從初代 iPhone 的 200 萬像素攝像頭到如今的一億像素。
高像素解析力更強,也讓手機拍得更清楚,方便后期裁剪調整,而后還有光學防抖等特性的支持,輕松拍出清晰好圖片的體驗和人們的拍攝需求十分匹配。
而另一個方向就是增加攝像頭的思路,首先在多攝方面打造出商業影響力的是華為,2016 年華為推出的 P9 在主攝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顆 200 萬像素黑白鏡頭,實際拍攝表現確實不錯。
不過由于黑白鏡頭是起到輔助拍攝的作用,也有不少人對此不買賬,有湊數的嫌疑,同年推出的 iPhone 7 Plus 給出了另外一個答案,它增加了一顆長焦鏡頭,支持 2 倍光學變焦。
基于這顆長焦鏡頭,iPhone 推出了風靡一時的人像模式,新拍攝玩法和拍攝素質的提升,給雙鏡頭設計正名了。至此,商業上的成功以及新的拍攝方式讓多攝系統火了起來,各家手機廠商都開始投入到多攝系統的開發大潮中。
隨著手機市場的發展,這第二顆攝像頭的位置也逐漸清晰了起來,它就是超廣角攝像頭,從拍攝需求上來說,它解決的問題是拍得廣,在建筑和自拍等多個場景都有比較好的利用,高使用率讓它成為固定角色。
留心注意的話,會發現近兩年來華為、小米等主流 Android 廠商都在旗下旗艦產品上用上了「雙主攝」設計,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的雙主攝組合,甚至于 OPPO Find X3 系列兩枚主攝用的影像傳感器都是 IMX766,可見主攝+超廣角的鏡頭組合符合主流用戶的需求,才會進一步反映到各家手機廠商統一的選擇上。
至于這第三顆攝像頭,無疑是變焦鏡頭。
高素質的主攝解決拍得清楚,超廣角解決拍得全,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拍得遠也很重要,通過長焦鏡頭拍攝遠處的景色也能更好地突出主體,進而獲得更好的透視感。
蘋果對此研究頗多,從 iPhone 11 開始通過三角形的鏡頭排列實現無縫變焦體驗,去年 iPhone 12 Pro Max 的長焦鏡頭從 52mm 提升到 65mm,進一步提升了拍攝距離。
手機攝影的發展顯然是參考了傳統攝影,在有限的手機空間內滿足人們拍的清、拍得遠、拍得多的需求,再加上手機作為便攜設備,更換攝像頭是不太可能了,多攝顯然是更方便且直接的選擇。
主攝+超廣角+長焦的組合滿足了人們的日常基本需求,促使手機廠商們走向一致的三攝系統選擇,而在這第四顆攝像頭上,各家卻沒能形成一致,答案各異。
關于第四顆攝像頭,各家給出了各自不一的答案
Android 廠商們對于第四顆攝像頭,起初的選擇大多都是 3D ToF 鏡頭,華為 P40 Pro 就是典型,在這臺手機上它具體作用是感知物體深度信息。
拍攝人像照片時,可以用來記錄距離信息,以通過計算模仿光學透視效果,做到更細致的邊緣虛化,突出人物主體。
從 iPhone 12 開始,蘋果也用上了激光雷達 LiDAR,其實和 3D ToF 是一類產品,只是實現的技術并不相同。不過蘋果對于這顆雷達的布局,顯然不止于攝影輔助,更重要的對 AR 內容鋪墊布局。
隨著技術的發展,各家也逐漸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三星就在 Galaxy S20 Ultra 上用上了超長焦,放大倍數也從 2 倍提升到了 10 倍混合變焦,甚至 100 倍放大,大大超出了人眼可以識別的范圍。
一度還引發了人們對隱私的擔憂,如此大的放大倍數,就算是在家門窗打開時還是容易被偷拍,在家里都失去了穿衣自由。
不過最終的結果證明,這種擔心倒大可不必,一方面是 100 倍放大實際效果并不算特別好,大多都是通過數碼裁切實現的,而且這個功能的使用率實在是不高,大部分用戶都是過了新鮮勁之后就很難想起它了。
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真要使用超大放大倍數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
另一方面,超長焦在手機上往往是通過潛望式結構實現的,需要占據大量手機空間,同時也會進一步增加重量,也不符合時下手機輕薄化的發展趨勢。
我們也能從最近搭載驍龍 888 的旗艦 Android 機皇,得出相似的結論,使用率和對手機空間、重量的高要求,讓超長焦失去了手機廠商們的青睞,超長焦設計在手機上越來越少見。
最后就是「顯微鏡」了,OPPO 在 Find X3 系列上第四顆攝像頭的位置給了一顆 60 倍的顯微鏡頭,我們在體驗時也說到了它比較適合拍攝平面物體,這時出片率也比較高。
也就有了拍屏幕顯示排列的操作了,不過說起來這還是一個比較獵奇向的功能,和超長焦一樣嘗鮮之后,日常很難記得起來使用。
就算是用于垂直行業作為專業用途,60 倍的顯微鏡頭和工業顯微鏡相比還是遠遠不如,體驗上是有亮點的,但對比前三顆攝像頭,實用性上還是有一定差距。
為什么第四顆攝像頭沒能和之前的主攝+超廣角+長焦一樣形成固定組合呢?
手機作為大眾型產品,影像應用還是要基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來的,在前三顆攝像頭滿足人們的日常攝影需求后,第四顆攝像頭沒有找到真正的剛需場景,從產品上看也是一樣,幾乎脫離了傳統攝影「記錄人眼看到的真實」范圍。
而從這個現象,我們也能窺見一絲未來手機攝影的發展方向。
第四顆攝像頭,應該是 3D ToF
此前我曾和深圳手機行業的從業人士探討智能手機多攝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提出的觀點是:
多攝填補焦段空缺的同時,增加更多特性的支持。就比如長焦可以增加一個超級微距功能。
從現在的手機市場來看,情況確實和他說的類似,超長焦和顯微鏡頭都是對新特性的探索,只是它們實用性和使用率都不及前三顆,雖不至于說是湊數攝像頭,但難免會被用戶吐槽這是把新技術賣出去而非從用戶體驗出發。
從營銷層面上來看,無論是百倍放大還是 60 倍顯微鏡都是作為產品重要的賣點宣傳的,新技術、新功能的獵奇性還是能吸引到不少普通用戶,尤其是在手機市場風行的中杯、大杯、超大杯產品策略下。
它們往往是作為超大杯旗艦,與中配、基礎版的重要產品差別之一,消費者花費幾千元的差價購買超大杯,卻只拿回一個使用率不高的獵奇應用,這似乎不算很值。
當然,創新都是有成本,只是這份成本是否需要由消費者直接在產品上買單,仍然值得探討。
至于剩下的 3D ToF 或者說激光雷達 LiDAR,反而更有可能成為智能手機第四顆鏡頭,雖然說在攝影領域它更多是起到輔助作用,它真正的能力也確實不在攝影內容,而是對 AR 內容所服務的。
即將現實事物的信息記錄下來并通過計算等方式展現在手機屏幕中。這其實和當初 iPhone 去掉實體鍵盤相似,去掉鍵盤的 iPhone 引入了新的交互方式,基于屏幕在內容顯示上的靈活性,人們才能通過手機享受到更多類型的內容和服務。
AR 也是一樣,它是一種全新的內容媒介,可以讓智能手機突破二維的限制,展現三維內容,這和科幻電影中的未來何其相似。
新內容和服務對體驗乃至生活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從這個角度看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坐實智能手機第四顆鏡頭位置的應該是 3D ToF 鏡頭。
責任編輯:lq6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516瀏覽量
180642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513瀏覽量
252419 -
攝像頭
+關注
關注
60文章
4857瀏覽量
96024 -
激光雷達
+關注
關注
968文章
4003瀏覽量
19015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