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了解近代史的國人,應該都會為敦煌莫高窟數以萬計的經卷和文物流失海外而遺憾不已。
正因為經歷過這場“文化苦旅”,保護壁畫、彩塑等文化資產,也成為敦煌莫高窟人最重要的工作。早在19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開始探索數字化,通過影像記錄、數據采集、存儲,讓莫高窟的石窟藝術得以永續長存,成為國內文物數據資產保護的先鋒。
3月30日,2021數據保護產業論壇也選擇在敦煌舉行。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再談及莫高窟的數據保護,不是擔心文化遺產被掠奪,而是渴望為全人類守護住寶貴的文化財富,讓注定會隨時光湮滅的莫高窟,能夠在數字世界里永續利用、長久綿延。
基于這一人類共同的福祉與目標,在論壇上,華為聯合中國信通院云大所、敦煌研究院等20多家單位和產業伙伴,發布了《數據保護產業發展圓桌宣言》,同時發布了華為OceanProtect數據保護系列新品。
這也讓我們可以從歷史視角中觀望當下,去思考在數字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進程中,還有多少寶貴數據如同昔日的藏經閣一樣,沒能被有力保護、有效利用,依然流浪在風雨飄搖的苦旅之中。
王道士現象:數據保護的15%之困
提到敦煌莫高窟,不能忽視一個名字,藏經洞的發現者與看守者王圓箓道士。將藏經洞五萬多卷經卷流失海外的文化重債,歸咎于王道士一人的不作為,在今天看來是偏頗的。畢竟,一個沒什么文化但又很虔誠的僧人,能有什么壞心眼呢?
事實上,發現藏經洞后,王道士是第一時間向縣里上報的,得到的答復是讓他自行看管,但他卻不知道怎么保護這些經卷;他會挑選品相不錯的書籍贈送給當地官員,卻不了解它們珍貴的文物價值;很多經書也并不是被賣掉的,而是被歐美的外來人盜竊走的。
提及這段往事,是因為今天許多行業對關鍵數據資產的保護,也存在著大量的“王道士現象”,具體表現在:
1、意識到數據的業務價值,卻不知道如何有效保護。有數據顯示,我國金融行業生產數據被保護的比例僅有15%,政府數據被保護的比例還不到10%,與發達國家50%的數據還有很大距離,與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趨勢不相匹配。
2、以為資料存在硬盤里就好,沒有成體系的數字保護概念。要知道,任何硬件都達不到100%的絕對安全可靠,數據存儲在硬盤和U盤里,不到十年時間就會丟失。放在云端,也可能因為自然災害、系統故障、人為錯誤等面臨風險, 911受襲后,紐約證券就因數據丟失而最終破產清算,此類案例不勝枚舉。
3、對數據威脅不了解,容易遭遇黑灰產攻擊。病毒攻擊和非法入侵等各類惡性事故層出不窮,僅2020年勒索軟件的攻擊數量就增長了150%以上,一次攻擊就可能導致18天停機,給企業業務帶來重大損失,對金融、醫療、教育、政務等行業都是巨大的隱患。
最高15%的數據保護現狀,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繁榮的現實瓶頸。此次產業論壇中業界也達成共識,在《數據保護產業發展圓桌宣言》提出,保護數據就是保護數字世界,保護數字世界就是保護現實世界。
那么,具體到產業端,該怎么有效地進行數據保護呢?
從荒原到綠洲,華為OceanProtect為數據保護注入澎湃之力
要讓各行業數據資產從被遺忘的荒漠變成有生命力的綠洲,除了提升產業對數據保護的重視程度之外,在技術層面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方面,AI等新技術帶來的超大規模的數據潮壓力,其中還包含著許多非結構化的數據,比如在智慧醫療場景中,醫院的HIS系統是結構化數據,而PACS影像則是非結構化數據,并要求保存10年以上。這些變化都對傳統數據存儲硬件性能及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各行業對業務連續性和數據保護等級的要求不斷提升,比如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一般建議數據至少保存30年,銀行總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就需要建立兩地三中心災備等等。要滿足行業長期的數據保護需求,需要從數據的“采存算管用”各個環節,進行頂層設計和底層技術部署,打造出一整套適合企業的數據安全保護體系,而這要靠全行業的共同努力。
面對時代重任,作為企業級存儲系統市場全球排名前五的廠商中唯一一家中國企業(IDC 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企業存儲系統季度跟蹤報告》),華為自然義不容辭、如約而至。
本次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OceanProtect數據保護新品系列,旨在為數據保護的產業荒原地帶,引來太平洋一般澎湃的技術甘霖,以期針對性地解決前面提到的產業痛點與技術難題。
(華為正式發布OceanProtect數據保護新品系列)
首先,冷溫熱分治,建立了高能效比、長期可持續的數據保護機制。
對于存取速度快、支撐現有業務的熱數據,通過華為全容災方案,已經實現了存儲控制器8壞7、業務0中斷的高可靠性。SAN/NAS一體化雙活部署以及全場景3DC組網方案,可以支撐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保護,從而滿足企業新興業務對異構數據的保護需求,并且抵御潛在威脅的需要,讓業務永遠在線。
針對訪問頻度低,但又可能在某一天被訪問的溫數據,華為備份解決方案就重點解決備份效率和成本管理難題,提出了溫數據熱備份理念,確保數據永不丟失,備份數據可以即時使用。
舉個例子,隨著移動支付、數字支付的普及,金融機構面對的數據規模日趨龐大,一些大型銀行每天可能產生上千個備份任務,傳統架構越來越吃力。對此,華為在新一代OceanProtect備份系列新品中,就通過創新的“端到端加速”,將原本需要在CPU上完成的計算放在前端智能檢索卡,在后端CPU進行分組分區專用計算,相當于構建了一條數據保護的高速公里,從而大幅度提升性能,將數據備份時間縮短了50%。再借助領先全球的數據縮減算法,通過更高的數據壓縮比,減少30%重復數據存放。
面對存儲后被極少訪問的冷數據,華為則設計了低成本的藍光歸檔方案,數據可靠性高,對物理環境的溫濕度要求低,可以實現50年的長期留存。比如自動駕駛這樣數據量規模龐大、要求至少保存36年的行業場景,采用藍光歸檔可以有效降低存儲成本。同時,借助華為獨有的數據智能預取,還可以讓冷數據變成溫數據,實現歸檔數據的即時訪問。
“熱數據全容災、溫數據熱備份、冷數據溫歸檔”的整體方案,也讓日趨復雜化和多元化的行業數據不用重蹈藏經閣經卷的覆轍,能夠在數字世界中被永續保存。
(華為公司企業存儲領域副總裁、數據保護總經理 吳俊杰)
其次,不同硬件廠商的多種平臺,以及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周期的差異,也會導致數據流轉效率低、使用難。對此,華為將智能技術引入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分別實現了:
1、數據格式的統一。基于華為OceanStor OS統一架構,在數據全生命周期內實現數據原生,提升流轉效率;
2、管理流程的統一。在數據的生產、容災、備份、歸檔等場景中可以實現統一的保護策略,提升管理效率;
3、一站式運維。可視化全局拓撲,一鍵式容災演練和故障切換,簡化了企業的后續運維。
可以看到,從頂層設計的全場景數據保護解決方案,到存儲軟硬件性能的全面升級,再到針對數據管理的平臺級支援,華為OceanProtect都提供了業界領先的能力,也讓前文中提到的諸多數據保護難題有了清晰地答案。
從數字敦煌到智能時代:數據綠洲孕育數字文明
或許有人會疑惑,數據保護聽起來像是為高價值數據和產業服務的,跟普通人關系不大的樣子。
然而在2021數據保護產業論壇上,我們看到了來自運營商、軟硬件服務商、供應鏈企業、銀行等合作伙伴聚在一起,共同探討全方位、深層次的數據保護機制。這種聯動背后所映射出的,是更長遠的產業目標。
數據保護,將從代表性行業深入到整個社會層面。銀行金融、智慧醫院、大型政企等用戶對數據安全有著迫切而強勁的訴求,是數據保護需要率先滿足的產業高地。而在此之外,數據保護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來有所作為。
舉個例子,許多偏遠縣鎮受成本和條件限制,在檔案保存上沒有實現全面信息化,或者只是保存在硬盤里,隨著人員流動或管理班子換屆,很容易丟失或者找不到,會給后續的管理、“數字鄉村”建設等工作帶來盲點。對于這些數字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地區,OceanProtect的到來,讓低門檻、高性價比的數據保護成為可能,更好地守護在華夏數字文明進程中。
數據保護,也將激活廣闊的價值空間,為中國存儲產業帶來歷史性機遇。IDC全球企業存儲系統季度追蹤報告顯示,世界各地的企業存儲系統市場總收入為134億美金,這其中,外部存儲系統的銷售金額占比最高。與之相比,中國數據保護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
千行百業的數據資源,顯然不能全部依靠海外廠商的數字基礎設施來進行保存,國產的高質量存儲設備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如何洞察及滿足各行業數據保護的核心痛點與需求,實現產品技術躍遷,華為領先一步的技術創新與市場教育,也為產業共榮趟平了前路。
今天看來,數據保護是一項關乎民生福祉、產業前程的“大國重器”,華為OceanProtect數據保護新品的推出,也只是華夏文明緊密擁抱數字時代的起點。
回望歷史,會發現藏經洞經卷的進出吞吐,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中榮耀和恥辱的坐標系。而在數據保護的新篇章中,華為與產業伙伴們留給未來的,不僅有莫高窟的藝術之美,更涵蓋了整個數字社會的文明蹤跡。
用數據守護文明,正是這條技術旅程的起源與終點。
-
數據
+關注
關注
8文章
7102瀏覽量
89271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97瀏覽量
252329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258瀏覽量
269613 -
數據保護
+關注
關注
1文章
109瀏覽量
13546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9瀏覽量
13757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