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被傳聞了許久的“事實”,終于被官宣了,小米汽車要來了。
雖然近日的發布會,雷軍的演講有些煽情,但耐心聽到最后卻被觸動了。
1969年出生的雷軍,已年過五十,在這樣一個可以考慮退休的年齡,雷軍選擇了再次從零開始,為小米汽車而戰。
與當年李斌、何小鵬、李想下場造車時的熱血澎湃不同,對于造車這件事,雷軍顯得更為謹慎和理智,更像是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激流中,被卷進去的一位戰士,不得已進入,但只要入場了,就要為它全力以赴而戰。
從3月30日下午,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正式批準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開始,關于小米造車的消息,就在朋友圈中刷屏。
身邊的朋友、相關的汽車行業群,也都在熱議小米將會如何造車,各種猜測都有,有人認為小米將會從車機先開始,也有人認為小米會選擇代工廠,長城汽車或比亞迪可能會是代工最好選擇。
所有的猜測,都在等待晚上小米春季發布會上雷軍的揭曉,不過,雷軍讓大家失望了,他并未公布關于造車細節的事情,對于大家想知道的,小米會如何造車、造什么樣、代工還是自建工廠,雷軍都沒有回答。
雷軍只是分享了造車立項前后的糾結,以及他人生經歷中的三次蛻變,從程序員到管理者,從創業者到投資人,從互聯網到硬件,都是認知結構和人生閱歷的巨大翻新。
在談到要不要造車,雷軍直言第一感覺是很抗拒的,造車這個很時髦的話題,這些年來,在小米的高管會上偶爾也討論過,但直到今年1月15日,應董事會要求,小米才開始認真研究電動汽車行業。
在過去的75天里,小米管理層經歷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兩次正式的董事會,進行了極為嚴謹詳盡的調研與論證,最終才做出了這個小米史上最重大的決定。
對于雷軍而言,剛剛過去的兩個月,是一段極為艱難的日子,因為小米又將迎接一次新的蛻變。
被迫而戰
在這個時代的大浪潮面前,小米將何去何從?同行都在造車,如果你不造車,會不會落伍?智能生態會不會對于車跟手機是一件事?這是雷軍的思考,想明白這些,才能真正接受要造車這件事。
目前,手機市場出貨量已接近天花板,廝殺激烈。
雖然小米已進入全球前三,但同樣面臨著向上增長的瓶頸,而尋找新出口,就勢在必行了。
正如智能手機占據了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入口,智能汽車極有可能成為繼手機之后,下一個超級流量入口。
對于小米這樣的手機廠商而言,如果下一個風口真的是智能電動汽車,那么選擇順勢而為,也是明智之舉。
也就是說,接下來五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7%以上。而目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新能源汽車銷量僅占汽車總銷量的5%左右。
規模超過兩萬億美元的汽車市場,吸引著由科技互聯網公司組成的第三方造車新勢力,成為他們開辟新增長空間的重要戰場。
在時代的浪潮推動之下,再加上小米董事會的支持,造車這件事,小米好像不做不行,雷軍也不得不重新全面去審視造車這件事。
因此,小米選擇在當下官宣造車立項,也算是踏在了最好的時間點上,雖然相對有點晚,但至少造車新勢力踩過的坑,或許它會不再踩。
雖然雷軍將小米選擇造車原因,歸結于米粉的支持,但不管怎么看,這都像是各種因素疊加而來的被迫而戰。
造車,小米虧得起
早在2013年,雷軍曾兩次拜訪特斯拉CEO馬斯克,并成為特斯拉車主。當時,他認為,馬斯克造特斯拉和小米一樣,“也是軟件、硬件加互聯網,鐵人三項”,電動車不新鮮,最重要的是應用了智能系統,而智能化是小米的優勢之一。
為什么小米能夠造成車?雷軍在自問自答中表示,因為小米對硬件、對互聯網都很懂。
除此之外,小米造車有什么?雷軍底氣十足地說,“有錢,虧得起。”
根據最新的財報顯示,小米在2020年全年手機出貨量為1.46億臺,全年營收2459億元,現金儲備1080億元。
有錢就有底氣,有錢就敢在造車這件事上保持長期投入的心態。
因此,在造車這件事上,小米要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6.67億元)。
同時,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CEO,親自帶隊出戰。
雷軍在發布會上,解釋了為何造車這件事要用全資的模式來干,主要是為了給米粉提供更完整的智能生態,全資模式可以所有的錢都是小米自己出。
這種模式的最大好處在于不會被資本所牽制,小米可以完全自己掌控造車的節奏,對小米汽車有完全的話語權。
總結來說,小米造車除了有1080億元的現金儲備,還有一萬多人的研發團隊,有穩健增長的全球第三手機業務,有最好的智能生態。而這些都是小米造車的底氣和實力。
造車路漫漫
有人說,智能汽車是一部大手機裝了4個輪子。這種說法,有點像當年李書福選擇造車時說的“汽車就是一個沙發加4個輪子。”
這種形象的比喻,一方面顯現出的是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一種對造車的樂觀態度;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造車難度的低估。
對于造車這件事,雷軍非常清醒和理智,他非常清楚汽車行業的風險,汽車工業非常復雜,投入巨大無比,動輒就是幾十億上百億的投資,而且周期特別長,至少要干三五年才能見效,弄得不好就很容易翻船,掉到坑里去。
多次在汽車領域的投資,早已讓雷軍看清楚造車到底會遇到多少困難和挑戰。這也是他之前遲遲未能下定決心去親自造車的一個原因。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直言,“與手機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車非常復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后說‘給我造輛車’。”
小米還未透露,是選擇代工模式還是自建工廠模式。但從過去的做手機以及智能硬件經歷來看,小米選擇代工模式的可能性最大。
四大軟肋考驗雷軍
在特斯拉、蔚來、小鵬等新勢力用互聯網思維成功造車之后,作為正牌的互聯網巨頭之一,小米顯然在互聯網思維運用、既有粉絲基盤等方面具備更為顯著的優勢,而車輛電氣化也可以從小米在消費電子業務中積累的實力與經驗中受惠。
就在前不久與上汽集團高管的溝通中,我們得知即便是傳統車企,也非常重視百度、小米和華為等ICT巨頭造車的進展,并且直言不諱這些互聯網公司最大的優勢便在于生態。
只是SWOT分析之后,在優勢長板之外,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在造車過程中必然還會遇到各種嚴峻挑戰。
首先是產業地位的后發短板。
在大眾、通用、豐田、戴姆勒等傳統車企久占老陣地,而特斯拉、蔚來等新勢力已經搶占變革新跑道的背景下,連蘋果都已經很難再去“破天荒”,遑論小米。而蘋果在真正的底層技術方面(譬如5G、基帶研發與集成)又不如華為,小米更是2015年之前幾乎沒有技術專利,加上造車經驗等領域存在明顯的劣勢,甚至連代工也未必能確保智能電動汽車這個新物種一定能無可挑剔——畢竟特斯拉車輛的諸多事故和隱患已經足夠讓新能源擁躉頭疼。
在本次發布會上,雷軍坦言從2021年1月15日開始調研造車。汽車行業人士都知道,汽車開發周期僅平臺就需要數年之久,一代車型也需要40個月左右,甚至山寨車都需要18-20個月。雖然電動汽車由于零部件數量少于燃油車,但也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完成研發。倘若當真從今年1月開始構思造車,那么小米汽車很難早于2025年真正上市。雷軍給的這一時間節點必定是煙霧彈,或者將后期關于具體事宜的調研說得好像前期可操作性調研一樣。而2014年的小米造車傳聞,倒可能是當真從那時開始探索可行性。
其次,汽車技術和制造與消費電子有著天壤之別。私人汽車的壽命通常達到十數年,車輛在設計階段就要充分考慮駕駛者與乘客在全壽命周期內的安全問題,是當今對可靠性和工況穩定性要求最頂尖的大眾消費品。
僅以所需要的芯片為例,2008年9月1日日經Micro Device主辦《第五屆信賴性論壇》上,電裝發布的車載半導體和消費電子半導體對比標準,實際上時至今日仍然適用。從該標準可以看到,車規級半導體需要在以下工況環境中保證20年的質量:溫度為-40~175(200)度、濕度為95%、50G的激烈震動、15-25Kv的靜電,不良率僅為1ppm(百萬分之一)。相形之下,消費電子半導體僅僅是不良率就放寬到200ppm,例如抗震動標準要求只有5G。以此類推,包括整車車體制造工藝、車內電子等各個方面,手機巨頭會發現產品的耐熱、抗震等訴求遠不是自己所擅長的消費電子可比,“隔行如隔山”的冰冷現實有可能讓手機巨頭們一籌莫展。
第三,渠道玩法差異巨大。這一點,甚至連被視為成功典范的特斯拉都不得不正視:在未來規模做大之后都將面臨一個問題——直銷固然省略了諸多不必要的因素,但也放棄了傳統經銷商扮演的資金蓄水池功能。
一旦在中國年銷量規模突破50萬輛,在全球突破100萬輛,是否還能確保絕對不會遇到傳統車企的庫存問題?倘若庫存不能控制在低水準,那么對現金流的考驗將會無比嚴峻。縱然是特斯拉和蘋果,又有幾分把握安然無虞?
第四,汽車產品的品牌力策略,以及傳播玩法又和消費電子徹底不同。這一點,小米比蘋果劣勢更大。
蘋果的品牌力在智能移動設備行業中自然風頭無二,可一旦跨界跑去造車,一定就會有人買賬?蘋果尚且存在如此不確定性,而品牌力遠不及蘋果的小米……
走性價比路線,是許多行業內的新秀在崛起時慣用的策略,小米就是其中典型。但是,性價比路線的另一面就難逃“廉價”這個標簽。目前“小米”雖然已穩坐世界知名品牌前五的交椅,但在品牌價值上一直難和蘋果甚至三星、華為等比肩。在全球主要智能移動設備提供商中,它的毛利率也一直較低。推出高端機型、在智能穿戴設備方面發力、向智能家電行業大舉滲透等舉措也未能改變利潤、品牌力低的短板。
別忘了,車中“屌絲”已經大舉占領了現有市場,小米倘若造出新電動車,在沒有“秋名山神車”品牌賦能、銷售渠道不及五菱下沉水平的情況下,就算有2-3萬元的售價,又憑什么擊敗五菱宏光MINI EV?買這個價位車輛的人,當真很看重小米的人機界面優勢么?大概率更青睞皮實耐用的五菱。
雷軍給一個本來沒有什么懸念的謎題揭開了謎底,但決定其最終成敗的關鍵,仍舊是如何建立一個完全不同于消費電子的研發-制造-銷售-品牌體系。
一旦這樣的汽車體系未能成功構建,那么“小米進軍”的結果,一定是“造車觸雷”。至于能不能通過生態優勢打造出一個勝于傳統車企的生態,則這種完美場景畫面的前提,必然是雷軍已經解決了體系問題。
米粉樂于看到他在發布會上感人的淚花,肯定不愿看到雷軍在汽車業務上觸雷后的淚雨滂沱。雷軍會觸雷嗎?需要留給時間來回答。
但不管如何,對于小米造車這件事,朋友圈中的諸多好友都持看好,他們給出的原因基本都是,“看好雷軍這個人,他做啥都會成功”,“在過去11年里,小米已經做成了非常多的產品,也一定能造出好車來”,甚至還有網友調侃,“小米汽車,年輕人的第一臺車。”
造車路漫漫,相信當下的雷軍已經做好了準備,期待,小米汽車早日到來!
原文標題:小米官宣造車!雷軍親自上陣狂砸650億:押上人生所有戰績和聲譽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67瀏覽量
231989 -
小米
+關注
關注
70文章
14381瀏覽量
144617 -
小米汽車
+關注
關注
1文章
327瀏覽量
5250
原文標題:小米官宣造車!雷軍親自上陣狂砸650億:押上人生所有戰績和聲譽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