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在幾百萬年前剛吃了一頓飯,吃完飯打了一個飽嗝,這個飽嗝就是費米氣泡。” 作為費米氣泡的發現者之一,哈佛天體物理學博士、中國第一家小行星采礦公司起源太空創始人蘇萌,這樣解釋他的發現。
幾千年來,人類對銀河系的認知就是一個盤狀星系,由于身處其中,我們看到的就是夜空中肉眼可見的橫跨天際的一條白色的光帶。
但當蘇萌和他的同事們使用高能量伽馬射線電磁波段去觀測銀河系時,看到一個震驚學界的發現 —— 銀河系的銀盤兩側非常對稱的分布著兩個巨大的 “氣泡狀” 結構 ,這也是人類迄今為止認知到的銀河系最大的結構—— “費米氣泡”。
費米氣泡的形狀是極其宏大的啞鈴形結構 —— 兩個巨大的氣泡從銀河系中心延伸出去,分別位于銀河系旋臂面的上方和下方,每個氣泡高度大約有三萬光年。
費米氣泡也是經過全球幾十家科研機構、近千名科學家近 20 年的共同努力,使用造價十億美金的費米伽馬射線大面積望遠鏡,發現的迄今為止最重要天文現象,沒有之一。
具體來說,我們身處的銀河系中心有一個巨型的黑洞,它上次 “吃” 東西的瞬間估計是幾百萬年之前,因此我們錯過了它 “吃播”過程 。
但是費米氣泡告訴我們,銀河系中心的巨型黑洞 Sgr A * (人馬座 A*)在幾百萬年前,一下子進食了大約幾千個太陽那么多質量的物質。
蘇萌說,費米氣泡的發現可給認識宇宙中星系的形成演化、以及宇宙中多種尺度的起源問題可以帶來幫助。
基于該成果,他獲得全世界高能天體物理領域最高成就 Bruno Rossi Prize,也是近 40 年來全世界最年輕的獲得者和華人唯一獲得者,并借此入選全球十大物理學進展、十大天文學進展。
在美九年,和導師見證太空采礦的興起
蘇萌是山西太原人,當年通過參加全國高中物理競賽保送至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本科畢業時幾乎修完了物理學院全部的本碩課程。
畢業后,蘇萌去哈佛讀直博,到哈佛的第二周,他后來的導師之一 Martin Elvis(研究了 20 多年小行星采礦、該領域全世界最資深科學家)問他是否有興趣做小行星采礦。
剛到美國的蘇萌“蒙”了,在當時并不了解該領域的蘇萌看來,這應該是科幻小說里面的場景。沒想到就是這一問,讓蘇萌與他的導師一起參與見證了整個太空采礦行業的興起,并埋下了創立一家太空采礦公司的種子。
博士畢業后,他從哈佛大學來到查爾斯河對岸的、麻省理工學院開展博士后研究,期間他曾參與過南極極點望遠鏡、費米太空望遠鏡等多個國際合作項目。
這些大型項目,由來自數十個機構的數百名國際科研人員參與,但只有蘇萌一位是中國人,而中國一直還沒有開展太空天文望遠鏡的項目。2010 年開始,他開始思考如何在國外的經驗基礎上發展中國自己有特色的太空望遠鏡。
有一次,他應邀訪問紫金山天文臺,遇到了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當時常進正在用南極高空氣球進行研究,蘇萌覺得費米望遠鏡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并且中國在此方面也有機會得到突破。
兩人一拍即合,原來常進早已經開始琢磨如何在中國推進第一個以天文觀測為目標導向的探測衛星。
2011 年,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通過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正式立項,此后蘇萌也一直在中美兩地頻繁往返,推進中國空間天文探索的相關項目,多的時候每年十幾次。
蘇萌認為,未來人類一定會到太空去,利用太空中的資源是必由之路,天文學是否能有跨越式的發展,是否能改變人類認知宇宙的速度,也取決于人類有無能力對太空資源進行商業化開發。
目前,太空資源利用也成為不少國家的戰略。因此對于創業,他認為也不僅個人的選擇,也是時代的訴求。
邁入太空 2.0 時代
2009 年,世界第一家小行星采礦公司 “PR”(Planetary Resources) 誕生,該公司由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聯合谷歌創始人 Lary Page 等出資成立,當時對于做小行星采礦來說,大家能預料到肯定很貴,但究竟怎么做、要花多少錢還在摸索中。
過去十年間,全世界做小行星采礦的公司,已經摸索出一條可行的路線,并且已有公司轉做整個產業鏈的某個細分環節。
2015 年,美國就小行星采礦進行立法,其他國家也意識到小行星采礦有著極大的國家戰略價值。后面幾年,歐洲、澳洲和日本也陸續立法,目前全球有幾十家商業航天公司在從事太空資源相關的業務。其中,日本尤其著重發展深空探測,特別是小行星探測上已在很多方面領先全球。
另一方面,各國衛星的發射速度不斷增加,導致太空積累了很多廢棄垃圾,垃圾的運行速度很快,撞到其他衛星就有可能帶來風險。這就好比高速路上開車,如果路面不干凈就會有車毀人亡的風險,未來在太空中的人類活動也是一樣。
起源太空雖然并非清理太空垃圾的公司,但要想開采太空資源,就得把它運回到地月系統,然后再進行開采。這就需要對太空的天然物體進行控制,此外改變其天然狀態也是該公司正在迅速建設的技術能力。從近地軌道來看,也可用類似技術去清除衛星在軌服務的垃圾。
蘇萌把太空分為 1.0 時代和 2.0 時代,1.0 時代是傳統的通信、導航、遙感等業務,衛星上天后對地拍攝照片,或者進行 GPS 等衛星定位并服務于地面。
而現在已逐步進入太空 2.0 時代,未來各國發射的衛星會越來越多,在軌衛星的增多,也誕生了巨大的衛星在軌服務市場,其中就包括越來越多的太空垃圾清理。
采訪當天,蘇萌剛完成一個嫦娥四期探月計劃的答辯,他和團隊已經深入參與到國家系統性的空間探測活動中。
相比日本的一家對標企業,蘇萌說:“最核心的優勢是我們在中國!” 中國有完整的航天產業鏈閉環,而且有幾十年的深厚積累,而 2020 年疫情對于中國航天幾乎沒有影響。
NEO-01 太空采礦機器人發射在即
今年 4 月,起源太空即將發射 NEO-01 太空采礦機器人,6 月即將發射 “仰望一號” 光學 / 紫外望遠鏡,據介紹這也是中國第一臺空間光學 / 紫外望遠鏡。
此次 NEO-01 太空采礦機器人上天的任務之一,是在太空中初步驗證未來小行星采礦的技術,以及完成清理太空垃圾的能力展示。
在地面上,蘇萌和團隊做了大量的實驗,在盡可能提高成功率的同時,他們也在盡可能地降低任務成本,據他透露整個任務的成本,不到國際同類公司的十分之一。
除了執行這個世界級太空任務的同時,該采礦機器人還攜帶了一臺手機作為輔助大腦上天,屆時手機可實現部分在軌控制和計算的功能。
上天過程中,還得把手機保護好,比如溫度的控制、熱的控制、電的控制,這樣才能推進衛星進一步智能化。
期間,最重要的一步是設計出能承載特定功能的系統集成載荷的航天器,NEO-01 太空采礦機器人包括三個相機、一個手機、推進系統和主任務載荷。此外,在做子系統時,也要找到最好的參數指標,去實現相應的功能。
NEO-01 太空采礦機器人上天后,出于有趣,蘇萌和團隊在 NEO-01 上面裝了一個 150° 大視場相機,預期每天都可傳回很多圖片。
未來拍攝的太空照片可以傳回該公司地面小天體數據中心,拍攝的信息會轉化成相關數據,從而構建出對天觀測的數據庫,此外他們也在研制專門算法去提取相應的信息。
談及 NEO-01 太空采礦機器人的發射意義,蘇萌說,要想在非常遠的地方開采小行星,第一步就是實現在比較近的地方(近地軌道)開采一個小東西(模擬小目標)。這是國際上行業發展的共識,但是即便如此也是困難重重。
而只有在中國這樣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有了完善的航天產業鏈、國家相關技術的長期積累、迅速有效的疫情防控,才使得一切成為可能,這就是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時代機遇。
不久之后,盧森堡將會召開全球太空資源的會議(疫情原因在線上召開),屆時蘇萌也將應邀發言介紹公司的發展。他認為,太空采礦不是一個黑科技行業,而是一個全新的巨大商業場景,因此需要各方面的頂尖人才參與。
一直以來,紫外波段的太空輻射無法穿過大氣層,所以必須通過太空望遠鏡觀測。據蘇萌介紹,預計在 6 月發射的仰望一號空間光學 / 紫外望遠鏡,其主要優點是大視場,不僅能發現新的小行星,對天上突然發生的變化也很敏感,因此能看到很多發光運動物體。
中國發射的觀測地球的衛星有很多,但是觀測宇宙的并不多。因此仰望一號空間光學 / 紫外望遠鏡,用在科研和教學中,也可幫助培養更多科研學術人才,目前該公司也正在著手和高校建立聯合人才培養實踐基地。
他希望這些人才梯隊的建設,可以為中國未來的大型太空天文基礎設施的建設,如直徑 2 米的中國空間站大型光學望遠鏡(CSST)貢獻力量。
在此之前,蘇萌和團隊已具備運營龍蝦眼 X 射線望遠鏡和八一 03 星望遠鏡的經驗,仰望一號作為全球在軌運行的視場最大的天文望遠鏡,也將為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貢獻民營航天力量。
蘇萌說,到 2025 年他和團隊將發射數十顆太空望遠鏡和更多的航天器, “參與國際競爭,在太空中展示中國企業能力”是他的目標之一。
原文標題:哈佛博士回國入局小行星采礦,即將發射小行星采礦機器人 | 專訪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557瀏覽量
207687
原文標題:哈佛博士回國入局小行星采礦,即將發射小行星采礦機器人 | 專訪
文章出處:【微信號:deeptechchina,微信公眾號:deeptechchina】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