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助力中國工業制造業實現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 不僅是技術的賦能離開產業資本的支撐是無法實現的,其本質在于產業互聯網是To B的業務是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這個必須采取產技融集合的模式才能真正的能夠幫助到產業,能夠提升效率,提升水平,才能創造出新業態、新模式。在此背景下,“懂行”的產業資本正成為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助推器。
當前,數字經濟代表了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和企業競爭的關鍵領域。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重要特征的持續推進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基礎上是有條件、有能力、有基礎推進數字化轉型。但制造行業是一個流程長、門類繁多、制度和管理門檻極高、應用場景復雜的行業,很多企業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困惑,即:僅僅依靠技術去賦能產業,不僅難以創造出足夠的經濟價值,且最終的效果也偏離了初心。
所以數字化轉型需要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產業共同推進相互促進,通過智能制造的內循環與工業互聯網的外循環,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下的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制度的變革,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近日,《科創板日報》記者對中國兩化融合技術委員會委員陳江寧進行了專訪,陳江寧表示,首先過去幾十年的技術融合特別是消費互聯網帶來的模式的變革,其次在主管寶武集團和西門子在中德政府工業4.0框架下的智能制造研發合作項目使得我們深刻的意識到,要助力中國工業制造業實現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 不僅是技術的賦能離開產業資本的支撐是無法實現的,其本質在于產業互聯網是To B的業務是企業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這個必須采取產技融集合的模式才能真正的能夠幫助到產業,能夠提升效率,提升水平,才能創造出新業態、新模式。在此背景下,“懂行”的產業資本正成為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助推器。
《科創板日報》:請您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和對產業基金的理解?
陳江寧:我本身的工作經歷一直是在做工業物聯網、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的業務、市場、孵化和商業落地。之前在西門子主管數字化的業務、系統集成商的業務等。挺特別的是我本人也喜歡教書和寫相關的文章,同時參與國家相關的標準和戰略的規劃。但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做企業數字化轉型僅靠技術端去賦能產業,其效果與初心達不成一致。事實上目前市場面也有很多投資機構投向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產業的企業,但是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難以推進下去,我認為其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僅僅是資金的投入,技術的導入并沒有為企業帶來資源優化和協同;另一方面,部分產業資本(產業基金)的投資人不理解產業是什么,從財務直接轉入產業基金的運營,投前兩眼一抹黑全憑盡調,投后要么不管要么瞎管。
還要大量的Start Up 公司要么守著技術不知道如何落地,要么懂得客戶沒有技術解決方案,要么無法獲得場景也無法打通企業商務流程,其原因是ToB業務是團隊作戰(如美國大片里打劫是行家里手的團伙行動),需要的不僅是資金而是資源的支撐。而產業人的理解更為重要,而我所在的基金大部分投資人都是有產業方面的經驗,會對產業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此外,我們看到傳統產業基金,例如LBO的并購,其很難提升公司的市值,主要依賴財務重組、管理重組的模式,典型的是跟換管理團隊,抓好采購和銷售就救活企業。如何應用技術因素、市場端因素去賦能產業端,我們認識到通過產業基金特別是數字化轉型方向面向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的產業基金是可能實現這一目標,并逐漸探索出有別于傳統產業基金的新模式。
我們成立基金的初心是希望真正能夠幫助到產業,能夠提升效率,提升水平。從這個層面是產業基金應該是提供一個生態賦能平臺,提供資源協同。
《科創板日報》:請您談一談在數字化轉型架構下孵化企業和投資的基本邏輯?
陳江寧:基于數據的場景創造能力和數據洞察能力從本質上講也是資源配置的一種賦能和交付形式,在傳統制造領域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為重塑傳統行業競爭格局起到不可忽視的策略性作用,誰能夠最先、最有效、最大程度的把數據轉變成對市場、客戶的有效認知,并且使其有所作為,為客戶適時提供最優質,最貼心的創新產品與服務實現數字資源匹配和數據資產的運營,誰就將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就是我們孵化企業和投資的基本邏輯。
《科創板日報》:創新型產業基金的投資模式是怎樣的?
陳江寧:做為主要創始成員在4個半月內孵化出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可以做到:4個半月內實現近1000萬營收(包括政府支持);公司最初實施的四個先導項目均與工業互聯網以及智能制造相關;主導一個IEEE標準、拿了兩個國家的示范項目以及一個專利,初步具備上市公司的樣子。這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去看到未來類似的產業數字化與數字化產業的交融是怎樣的:有工廠的場景端、有一批對產業非常熟悉的人來操作這樣一個融合過程(生態對接平臺)實現技術商業模式轉化和數字資產的市場化運營,還能找到相應的技術去進行有效的落地。其次,對于公司而言,其所有的技術不可能完全自主開發,部分技術需要從外部引進,那么當技術要有效的應用于場景端時,肯定需要建立一個商業有效落地的模式,這里包括技術解決方案、商務解決方案。很多技術公司無法落地的原因在于,其只懂“技術”而不是“應用”,特別是不了解將技術商業落地,尤其是面對TO B業務時需要了解行業、理解企業繁瑣的流程需要的是全能冠軍。我們認識到要把懂技術的人的技術有效的在商業中應用、落地,是需要建立一個生態平臺,這個平臺熟悉行業、理解行業的需求,能把需求變成方案,把技術引入進去、形成可復制有價值的落地內容(需求評估,Demand assessment )。
通過平臺的搭建,實現商業落地,一方面技術提供方很愿意將股份對外開放,因為平臺可以幫助公司技術落地,幫助盈利,對于資本方來說其議價就會很低。其次事實上實現投資的實踐模式下的盡調。我覺得未來產業基金會通過場景創造的方式,通過生態對接的方式,讓這些技術提供方變成有效的落地方。這時候會產生一種新的模式,極有可能很多的技術提供方會沉淀在底層,他們不愿意成為應用提供商或集成服務商,更愿意聚焦技術本身。通過依托生態平臺公司或商業化的公司去運作并實現技術轉化過程,而專業化產業資本則對純技術提供方,技術轉化方等進行連接。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模式的可能性。
《科創板日報》:目前在數字化轉型方向投資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陳江寧:寶武集團的化工寶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化工寶是寶武集團運營的一個工業電商平臺,因為寶武的煤化工業務全球最大,所以自然工業電商平臺也是全球最大,其下游面對著約1.1萬家客戶。化工寶每年有400億的GMV流量,這對于一個細分領域的工業電商平臺是非常大的流量,那么如何將前述流量變現或者說在平臺的客戶如何有效的賦能?
其次,中國寶武提出,三年行動中,原則上一級子公司完成改制上市,但是化工寶本質上還是一個工業品交易平臺,如何對其進行數字化的轉型獲得市場認可的價值?我們發現,化工的產業鏈中,化工廠、化工產業園區,化工供應鏈是價值鏈和數據鏈的不可或缺的三個維度,而且化工廠、化工園區、化工供應鏈在環保和安全的角度都是被強管控。倒過來看,如果能提供化工園區的解決方案,同時提供化工廠的解決方案,結合原有的化工供應鏈的解決方案并從交易拓展到交付,這個平臺是否就轉型了?通過提供SAAS服務和解決方案,是可以變現的。
化工寶是已經運營十多年的化工品平臺,這個平臺符合化工行業邏輯和運營邏輯,該平臺如果投射出去,提供的是平臺運營的經驗和服務,也就是把其工業電商平臺的運營經驗,有效的賦能給這個行業。從這里我們看到化工寶轉型成功的可能性。更為重要的是其上游公司寶武炭材做為全世界最大的碳材料供應商本身在數字換轉型過程中不僅僅因為要上市,更為重要的是數字化轉型為其帶來“一總部多中心”運營管理模式的變革的同時,從場景的角度孵化化工寶的數字化轉型這個本身充分體現的產業數字化與數字化產業實現投資和轉型的有機結合。
《科創板日報》:科創板的開設對智能制造企業的影響有哪些?
陳江寧:第一、很多企業是生產制造型企業,一旦IPO或進入資本市場會變成運營型企業,而生產和運營是兩個維度的事情,很多企業高層對這兩個概念并不明晰。第二、個人感覺很多企業對科創板的政策體系并不理解,需要找律所、會計事務所、保薦機構等中介機構去跟公司講解,而中介機構只按照上市標準跟企業講解,但是否真正的幫助企業理解上市和走好上市的道路?第三上市后的市值管理和在資本市場監管下的規范運作如何操作?我認為如果企業上市的目的只是為了財富變現,這是沒有長遠意義和企業家精神的。其實企業上市是為了在資本市場獲得了一定規模的融資,然后使企業更有效的發展(其實上市融資的成本在某個角度是最高的)。其次,企業上市后被監管的過程中,會變得更規范,有利于企業的長治久安。
《科創板日報》:您如何看待中國正在推進的 “碳中和”、“碳達峰”工作?
陳江寧:中國能源結70%是煤炭,通過過去二三十年對火電廠的改造、市政供熱的提升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建設,實際上中國已經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備了非常好的基礎和政策鋪墊。其次,碳達峰、碳中和是面對整個產業鏈的過程,當前有很多上市公司只是產業鏈中的一個點,部分公司因為這個點所以股價漲了很多,但是其究竟對這個產業的幫助有多大,對碳達峰、碳中和這件事情有多大幫助,這是一個未知問題。第三、碳達峰、碳中和是改變企業經營成本的有利抓手,不僅是企業技術革新和管理變革而且也是企業面對碳匯和碳交易的反向對沖過程。
未來可以想象碳幣這個概念?因此對于碳中和、碳達峰這件事情,做為傳統制造業現在要做的是偏基礎工作。從技術端講,首先要把企業的碳家底摸清楚,每個產業、每個企業是如何碳排放的,才能有效的從技術端進行改進。例如我們在寶武炭材結合化工寶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易碳科技的LCA碳計算SAAS服務共同推進這個進程;其次從交易端如何有效的建立國家的市場,實現碳交易來平衡和推動企業技術升級改造和創新。我建議這件事情上,科創板可以予以關注,即可以跟隨國家的政策,去研究這個產業究竟是怎樣的,關注重點應該放在哪里,未來是否會出現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碳足跡和碳策略的SAAS平臺和服務類型、碳交易服務類型和碳捕捉技術的公司的出現以及與傳統制造業流程和技術創新相關的產業如何引導上市,其次需要關心國外的變化特別是歐盟出臺的碳關稅、碳認證等問題。
《科創板日報》:最后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數字化產業的市場趨勢和發展?
陳江寧:第一、總的來說:硬的真的軟了,軟的更靈活了。第二、從數字化產品的角度:自動化產品更加貼近邊緣、國產能力在提高,智能化產品:IT&OT進一步融合、基于場景導向的工業互聯網化,數字化解決方案:服務化、數據化。第三、人才:外資的人才退出創業,原來的IT人才與行業應用專家開始結合,市場要求復合性人才即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OT(operation technology)/MT(management technology)融合,管理人才IT化。第四、資本也在轉變,懂產業的人開始不斷進入基金,而原來的財務人員會負責后臺和風控管理。第五、細分行業的頭部會出現,由母公司孵化的模式,也有從工業電商運營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模式。總之這是最好的時代,未來的不確定是靠創新實現確定性。
原文標題:專訪中國兩化融合技術委員會委員陳江寧:用創新模式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工業4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74瀏覽量
61885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73瀏覽量
76390
原文標題:專訪中國兩化融合技術委員會委員陳江寧:用創新模式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
文章出處:【微信號:industry4_0club,微信公眾號:工業4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