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像旋轉原理
圖像旋轉是指圖像按照某個位置轉動一定角度的過程,旋轉中圖像仍保持這原始尺寸。圖像旋轉后圖像的水平對稱軸、垂直對稱軸及中心坐標原點都可能會發生變換,因此需要對圖像旋轉中的坐標進行相應轉換。
如圖,原圖像經過順時針旋轉角度為 θ 后,源圖像的坐標為 P0 ( Xo, Yo ) 的點移動到了 P1(X1, Y1)。
經過推導,可以得到上述的 P0 和P1 的坐標變換關系式。
方案一、【正向預設】從原圖映射到目標圖像在此方案中,實現代碼的方式是正向的思路,將原圖中的像素點的坐標進行坐標的旋轉,然后直接幅值到輸出的圖像中,此方案旨在找到輸入坐標與輸出坐標之間的代數對應關系。
在該方法中,首先將原始坐標以及目標坐標放入了極坐標中,并且通過在極坐標中的關系,找到了同時滿足X0,Y0,X1,Y1四個參量的方程組,以此來解出對應的坐標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得到了輸入與輸出之間的矩陣運算關系如下:
Matlab代碼實現如下:
clear allclc
% 讀入圖片im = imread(‘1.jpg’);figure;imshow(im);
% 求出旋轉矩陣a = 40 / 180 * pi;R = [cos(a), -sin(a); sin(a), cos(a)];
% 求出圖片大小 ch為通道數 h為高度 w為寬度sz = size(im);h = sz(1);w = sz(2);ch = sz(3);c = [h; w] / 2;
% 初始化結果圖像im2 = uint8(zeros(h, w, 3));
for k = 1:ch for i = 1:h for j = 1:w p = [i; j]; % round為四舍五入 pp = round(R*(p-c)+c); if (pp(1) 》= 1 && pp(1) 《= h && pp(2) 》= 1 && pp(2) 《= w) im2(pp(1), pp(2), k) = im(i, j, k); end end endend
% 顯示圖像figure;imshow(im2);
但在實際的測試中發現,這種方法所旋轉得到的圖像有著較為嚴重的失真現象,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原圖
旋轉后的圖像
很明顯可以看到,在旋轉之后這兩張圖片出現了較大的差別,首先是原圖像被裁減了,其次是目標圖像中有較多的瑕點(雜點)。究其原因在于,從原圖旋轉后得到的目標圖像的像素位置在原圖中找不到。另外就是邊緣被裁剪的問題,由于在這個方案中約束了顯示區域,因此在旋轉的過程中,部分像素點就會由于超出邊界而被裁剪。針對以上的兩個問題,進行了如下改進。
方案二、【逆向預設】從目標圖像映射到原圖
由于在之前的方案中出現了雜點以及圖像邊緣裁剪的問題,因此在本方案中,我們采用了逆向思維,用目標圖像的坐標去與原圖的坐標進行坐標匹配,若在原圖像中能找到匹配的圖像,就顯示該點旋轉后的點坐標,若在原圖中找不到該點,則不顯示該點,通過這樣就解決了雜點的問題。 其中,pp為旋轉在后的坐標對應矩陣,在if語句中限定了原圖的區域,用此區域則可以到原圖中的坐標點,以此來排除不在區域中的坐標點,這樣就可以解決雜點的問題。
在這種方案下,坐標的對應關系如下:
MATLAB仿真代碼如下:
clear allclc
% 讀入圖片im = imread(‘1.jpg’);figure;imshow(im);
% 求出旋轉矩陣a = 20 / 180 * pi;R = [cos(a), sin(a); -sin(a), cos(a)];
% 求出圖片大小 ch為通道數 h為高度 w為寬度
sz = size(im);h = sz(1);w = sz(2);ch = sz(3);c = [w;h] /2;
% 初始化結果圖像im2 = uint8(zeros(h, w, 3));for k = 1:ch %遍歷輸出圖像所有位置的像素 for i = 1:h for j = 1:w p = [j; i]; % p :輸出圖像的像素坐標 % round為四舍五入 pp = round(R*(p-c)+c); %pp :對應到輸入圖像的像素坐標 %逆向進行像素的查找 if (pp(1) 》= 1 && pp(1) 《= w && pp(2) 》= 1 && pp(2) 《= h) im2(i, j, k) = im(pp(2), pp(1), k); end end endend
% 顯示圖像figure;imshow(im2);
這樣,該旋轉后的圖像就有了較好的還原度,達到了相應的題目要求,具體的方案的效果如下圖所示:
原圖
旋轉后的圖像
如圖所示,相對方案一而言,圖像的效果就好了很多,但圖像邊緣仍然存在邊緣被切割的現象。 方案三:考慮到未對旋轉后的圖像進行顯示區域的劃分,因此此類旋轉只是對單一像素點的旋轉,然后在原圖像的顯示區域上進行坐標點的重新組合,得到顯示的圖像。在解決的方法的思路上,采用目標顯示區域的重新劃分來解決該問題。
具體思路是,采用原圖像的長寬作為基準,再用坐標轉換的關系,將長和寬轉換到旋轉后的坐標系中,得到目標圖像在旋轉后坐標系中的顯示區域,代碼具體如下:
% 讀入圖片im = imread(‘1.jpg’);
figure;imshow(im);
% 求出旋轉矩陣a = 30 / 180 * pi;R = [cos(a), -sin(a); sin(a), cos(a)];R = R‘; % 求出旋轉矩陣的逆矩陣進行逆向查找
% 計算原圖大小sz = size(im);h = sz(1);w = sz(2);ch = sz(3);c1 = [h; w] / 2;
% 計算顯示完整圖像需要的畫布大小hh = floor(w*sin(a)+h*cos(a))+1;ww = floor(w*cos(a)+h*sin(a))+1;c2 = [hh; ww] / 2;
% 初始化目標畫布im2 = uint8(ones(hh, ww, 3)*128);for k = 1:ch for i = 1:hh for j = 1:ww p = [i; j]; pp = (R*(p-c2)+c1); mn = floor(pp); ab = pp - mn; a = ab(1); b = ab(2); m = mn(1); n = mn(2); % 線性插值方法 if (pp(1) 》= 2 && pp(1) 《= h-1 && pp(2) 》= 2 && pp(2) 《= w-1) im2(i, j, k) = (1-a)*(1-b)*im(m, n, k) + a*(1-b)*im(m+1, n, k)。.. + (1-a)*b*im(m, n, k) + a*b*im(m, n, k); end end endend
% 顯示圖像figure;imshow(im2);
這樣,就解決了圖像邊緣被裁剪的問題,是整個圖像得以完整的顯示,實際的效果如下:
原圖
旋轉后的圖像
從圖示的效果可以看出,邊緣區域被裁剪的問題被解決了,但問題是圖片加陰影的區域面積比原圖大很多。 綜合以上三種方案,結合實際需求,由于我們的顯示是在一塊固定大小的屏幕上進行顯示,整個圖像的顯示范圍有限,采用CORDIC算法進行坐標變換產生的延時太大。最終基于處理速度和資源占用的均衡考慮,最終選擇方案二作為我們圖像旋轉的設計方案。
三、旋轉坐標計算
在該設計中,要求圖像擁有0到360的任意角度的旋轉,坐標變換需要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 利用matlab生成正余弦表,并將其擴大256倍,打印到文件中。利用得到的正余弦表數值,將其寫入verilog代碼中,生成正余弦查找表。通過輸入角度值來索引其正余弦數值。Matlab生成正余弦列表的代碼如下:
該正弦,余弦通過MATLAB計算得到,并預先儲存到FPGA的片上儲存空間中,在進行坐標變換時,讀取對應角度的正弦,余弦值,進行坐標變換。由于計算得到的正弦和余弦值為浮點數,而FPGA擅長于進行整數運算。故要進行浮點數到整數的轉換,具體的實現方法是,將計算得到的浮點正弦,余弦值乘上 256 后再取整,計算得到的結果于原結果相比被擴大了256倍,而在數字電路中,除法操作可以用移位來進行。結果右移8位即等效于除于256 。 坐標變換的核心代碼如下:
將坐標變換計算模塊封裝為一個子模塊,輸入輸出圖像的坐標和旋轉角度后,即可計算出對應的輸入圖像對應的像素的坐標。然后讀取該坐標的像素值,寫入到旋轉重建的圖像對應的坐標位置即可。
四、效果展示(Results show)
0、原圖 (正常顯示)
1、順時針旋轉22度
2、順時針旋轉90度
3、順時針旋轉270度
4、順時針旋轉341度
五、說明
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 FPGA2019 ,即可獲得該項目的工程源代碼,詳細的文檔說明,MATLAB仿真代碼。
編輯:lyn
-
FPGA
+關注
關注
1630文章
21759瀏覽量
604378 -
MATLAB仿真
+關注
關注
4文章
176瀏覽量
19945 -
圖像旋轉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2207
原文標題:基于FPGA的圖像旋轉系統設計
文章出處:【微信號:HXSLH1010101010,微信公眾號:FPGA技術江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