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前段時間,我連續寫了十來篇CPU底層系列技術故事文章,有不少讀者私信我讓我寫一下CPU的寄存器。
寄存器這個太多太復雜,不適合寫故事,拖了很久,總算是寫完了,這篇文章就來詳細聊聊x86/x64架構的CPU中那些紛繁復雜的寄存器們。
長文預警,時速較快,請系好安全帶~起飛~
自1946年馮·諾伊曼領導下誕生的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至今,計算機技術已經發展了七十多載。
從當初專用于數學計算的龐然大物,到后來大型機服務器時代,從個人微機技術蓬勃發展,到互聯網浪潮席卷全球,再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日新月異的當下,計算機變的形態各異,無處不在。
這七十多年中,出現了數不清的編程語言,通過這些編程語言,又開發了無數的應用程序。
可無論什么樣的應用程序,什么樣的編程語言,最終的程序邏輯都是要交付給CPU去執行實現的(當然這里有些不嚴謹,除了CPU,還有協處理器、GPU等等)。所以了解和學習CPU的原理都是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夯實大有裨益。
在七十多年的漫長歷程中,也涌現了不少架構的CPU。
MIPS
PowerPC
x86/x64
IA64
······
這篇文章就以市場應用最為廣泛的x86-x64架構為目標,通過學習了解它內部的100個寄存器功能作用,來串聯闡述CPU底層工作原理。
通過這篇文章,你將了解到:
CPU指令執行原理
內存尋址技術
軟件調試技術原理
中斷與異常處理
系統調用
CPU多任務技術
什么是寄存器?
寄存器是CPU內部用來存放數據的一些小型存儲區域,用來暫時存放參與運算的數據和運算結果以及一些CPU運行需要的信息。
x86架構CPU走的是復雜指令集(CISC) 路線,提供了豐富的指令來實現強大的功能,與此同時也提供了大量寄存器來輔助功能實現。這篇文章將覆蓋下面這些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
標志寄存器
指令寄存器
段寄存器
控制寄存器
調試寄存器
描述符寄存器
任務寄存器
MSR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
首當其沖的是通用寄存器,這些的寄存器是程序執行代碼最最常用,也最最基礎的寄存器,程序執行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操作這些寄存器來實現指令功能。
所謂通用,即這些寄存器CPU沒有特殊的用途,交給應用程序“隨意”使用。注意,這個隨意,我打了引號,對于有些寄存器,CPU有一些潛規則,用的時候要注意。
eax: 通常用來執行加法,函數調用的返回值一般也放在這里面
ebx: 數據存取
ecx: 通常用來作為計數器,比如for循環
edx: 讀寫I/O端口時,edx用來存放端口號
esp: 棧頂指針,指向棧的頂部
ebp: 棧底指針,指向棧的底部,通常用ebp+偏移量的形式來定位函數存放在棧中的局部變量
esi: 字符串操作時,用于存放數據源的地址
edi: 字符串操作時,用于存放目的地址的,和esi兩個經常搭配一起使用,執行字符串的復制等操作
在x64架構中,上面的通用寄存器都擴展成為64位版本,名字也進行了升級。當然,為了兼容32位模式程序,使用上面的名字仍然是可以訪問的,相當于訪問64位寄存器的低32位。
raxrbxrcxrdxrsprbprsirdi
除了擴展原來存在的通用寄存器,x64架構還引入了8個新的通用寄存器:
r8-r15
在原來32位時代,函數調用時,那個時候通用寄存器少,參數絕大多數時候是通過線程的棧來進行傳遞(當然也有使用寄存器傳遞的,比如著名的C++ this指針使用ecx寄存器傳遞,不過能用的寄存器畢竟不多)。
進入x64時代,寄存器資源富裕了,參數傳遞絕大多數都是用寄存器來傳了。寄存器傳參的好處是速度快,減少了對內存的讀寫次數。
當然,具體使用棧還是用寄存器傳參數,這個不是編程語言決定的,而是編譯器在編譯生成CPU指令時決定的,如果編譯器非要在x64架構CPU上使用線程棧來傳參那也不是不行,這個對高級語言是無感知的。
標志寄存器
標志寄存器,里面有眾多標記位,記錄了CPU執行指令過程中的一系列狀態,這些標志大都由CPU自動設置和修改:
CF 進位標志
PF 奇偶標志
ZF 零標志
SF 符號標志
OF 補碼溢出標志
TF 跟蹤標志
IF 中斷標志
······
在x64架構下,原來的eflags寄存器升級為64位的rflags,不過其高32位并沒有新增什么功能,保留為將來使用。
指令寄存器
eip: 指令寄存器可以說是CPU中最最重要的寄存器了,它指向了下一條要執行的指令所存放的地址,CPU的工作其實就是不斷取出它指向的指令,然后執行這條指令,同時指令寄存器繼續指向下面一條指令,如此不斷重復,這就是CPU工作的基本日常。
而在漏洞攻擊中,黑客想盡辦法費盡心機都想要修改指令寄存器的地址,從而能夠執行惡意代碼。
同樣的,在x64架構下,32位的eip升級為64位的rip寄存器。
段寄存器
段寄存器與CPU的內存尋址技術緊密相關。
早在16位的8086CPU時代,內存資源寶貴,CPU使用分段式內存尋址技術:
16位的寄存器能尋址的范圍是64KB,通過引入段的概念,將內存空間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分段,通過段基址+段內偏移段方式來尋址。
這樣一來,段的基地址保存在哪里呢?8086CPU專門設置了幾個段寄存器用來保存段的基地址,這就是段寄存器段的由來。
段寄存器也是16位的。
段寄存器有下面6個,前面4個是早期16位模式就引入了,到了32位時代,又新增了fs和gs兩個段寄存器。
cs: 代碼段
ds: 數據段
ss: 棧段
es: 擴展段
fs: 數據段
gs: 數據段
段寄存器里面存儲的內容與CPU當前工作的內存尋址模式緊密相關。
當CPU處于16位實地址模式下時,段寄存器存儲段的基地址,尋址時,將段寄存器內容左移4位(乘以16)得到段基地址+段內偏移得到最終的地址。
當CPU工作于保護模式下,段寄存器存儲的內容不再是段基址了,此時的段寄存器中存放的是段選擇子,用來指示當前這個段寄存器“指向”的是哪個分段。
注意我這里的指向打了引號,段寄存器中存儲的并不是內存段的直接地址,而是段選擇子,它的結構如下:
16個bit長度的段寄存器內容劃分了三個字段:
PRL: 特權請求級,就是我們常說的ring0-ring3四個特權級。
TI: 0表示用的是全局描述符表GDT,1表示使用的是局部描述符表LDT。
Index: 這是一個表格中表項的索引值,這個表格叫內存描述符表,它的每一個表項都描述了一個內存分段。
這里提到了兩個表,全局描述符表GDT和局部描述符表LDT,關于這兩個表的介紹,下面介紹描述符寄存器時再詳述,這里只需要知道,這是CPU支持分段式內存管理需要的表格,放在內存中,表格中的每一項都是一個描述符,記錄了一個內存分段的信息。
保護模式下的段寄存器和段描述符到最后的內存分段,通過下圖的方式聯系在一起:
通用寄存器、段寄存器、標志寄存器、指令寄存器,這四組寄存器共同構成了一個基本的指令執行環境,一個線程的上下文也基本上就是這些寄存器,在執行線程切換的時候,就是修改它們的內容。
控制寄存器
控制寄存器是CPU中一組相當重要的寄存器,我們知道eflags寄存器記錄了當前運行線程的一系列關鍵信息。
那CPU運行過程中自身的一些關鍵信息保存在哪里呢?答案是控制寄存器!
32位CPU總共有cr0-cr4共5個控制寄存器,64位增加了cr8。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存儲了CPU工作時的重要信息:
cr0: 存儲了CPU控制標記和工作狀態
cr1: 保留未使用
cr2: 頁錯誤出現時保存導致出錯的地址
cr3: 存儲了當前進程的虛擬地址空間的重要信息——頁目錄地址
cr4: 也存儲了CPU工作相關以及當前人任務的一些信息
cr8: 64位新增擴展使用
其中,CR0尤其重要,它包含了太多重要的CPU信息,值得單獨關注一下:
一些重要的標記位含義如下:
PG: 是否啟用內存分頁
AM: 是否啟用內存對齊自動檢查
WP: 是否開啟內存寫保護,若開啟,對只讀頁面嘗試寫入時將觸發異常,這一機制常常被用來實現寫時復制功能
PE: 是否開啟保護模式
除了CR0,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寄存器是CR3,它保存了當前進程所使用的虛擬地址空間的頁目錄地址,可以說是整個虛擬地址翻譯中的頂級指揮棒,在進程空間切換的時候,CR3也將同步切換。
調試寄存器
在x86/x64CPU內部,還有一組用于支持軟件調試的寄存器。
調試,對于我們程序員是家常便飯,必備技能。但你想過你的程序能夠被調試背后的原理嗎?
程序能夠被調試,關鍵在于能夠被中斷執行和恢復執行,被中斷的地方就是我們設置的斷點。那程序是如何能在遇到斷點的時候停下來呢?
對于一些解釋執行(PHP、Python、JavaScript)或虛擬機執行(Java)的高級語言,這很容易辦到,因為它們的執行都在解釋器/虛擬機的掌控之中。
而對于像C、C++這樣的“底層”編程語言,程序代碼是直接編譯成CPU的機器指令來執行的,這就需要CPU來提供對于調試的支持了。
對于通常的斷點,也就是程序執行到某個位置下就停下來,這種斷點實現的方式,在x86/x64上,是利用了一條軟中斷指令:int 3來進行實現的。
注意,這里的int不是指高級語言里面的整數,而是表示interrupt中斷的意思,是一條匯編指令,int 3則表示中斷向量號為3的中斷。
在我們使用調試器下斷點時,調試器將會把對應位置的原來的指令替換為一個int 3指令,機器碼為0xCC。這個動作對我們是透明的,我們在調試器中看到的依然是原來的指令,但實際上內存中已經不是原來的指令了。
順便提一句,兩個0xCC是漢字【燙】的編碼,在一些編譯器里,會給線程的棧中填充大量的0xCC,如果程序出錯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燙燙燙出現,就是這個原因。
言歸正傳,CPU在執行這條int 3指令時,將自動觸發中斷處理流程(雖然這實際上不是一個真正的中斷),CPU將取出IDTR寄存器指向的中斷描述符表IDT的第3項,執行里面的中斷處理函數。
而這個中斷描述符表,早在操作系統啟動之初,就已經提前安排好了,所以執行這條指令后,操作系統的中斷處理函數將介入,來處理這一事件。
后面的過程就多了,簡單來說,操作系統會把觸發這一事件的進程凍結起來,隨后將這一事件發送到調試器,調試器拿到之后就知道目標進程觸發斷點了。這個時候,咱們程序員就能通過調試器的UI交互界面或者命令行調試接口來調試目標進程,查看堆棧、查看內存、變量都隨你。
如果我們要繼續運行,調試器將會把之前修改的int 3指令給恢復回去,然后告知操作系統:我處理完了,把目標進程解凍吧!
上面簡單描述了一下普通斷點的實現原理。現在思考一個場景:我們發現一個bug,某個全局整數型變量的值老是莫名其妙被修改,但你發現有很多線程,很多函數都有可能會去修改這個變量,你想找出到底誰干的,怎么辦?
這個時候上面的普通斷點就沒辦法了,你需要一種新的斷點:硬件斷點。
這時候就該本小節的主人公調試寄存器登場表演了。
在x86架構CPU內部,提供了8個調試寄存器DR0~DR7。
DR0~DR3:這是四個用于存儲地址的寄存器
DR4~DR5:這兩個有點特殊,受前面提到的CR4寄存器中的標志位DE位控制,如果CR4的DE位是1,則DR4、DR5是不可訪問的,訪問將觸發異常。如果CR4的DE位是0,則DR4和DR5將會變成DR6和DR7的別名,相當于做了一個軟鏈接。這樣做是為了將DR4、DR5保留,以便將來擴展調試功能時使用。
DR6:這個寄存器中存儲了硬件斷點觸發后的一些狀態信息
DR7:調試控制寄存器,這里面記錄了對DR0-DR3這四個寄存器中存儲地址的中斷方式(是對地址的讀,還是寫,還是執行)、數據長度(1/2/4個字節)以及作用范圍等信息
通過調試器的接口設置硬件斷點后,CPU在執行代碼的過程中,如果滿足條件,將自動中斷下來。
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想要找出是誰偷偷修改了全局整形變量,只需要通過調試器設置一個硬件寫入斷點即可。
描述符寄存器
所謂描述符,其實就是一個數據結構,用來記錄一些信息,‘描述’一個東西。把很多個描述符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表,就成了描述符表。再使用一個寄存器來指向這個表,這個寄存器就是描述符寄存器。
在x86/x64系列CPU中,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描述符寄存器,它們分別存儲了三個地址,指向了三個非常重要的描述符表。
gdtr: 全局描述符表寄存器,前面提到,CPU現在使用的是段+分頁結合的內存管理方式,那系統總共有那些分段呢?這就存儲在一個叫全局描述符表(GDT)的表格中,并用gdtr寄存器指向這個表。這個表中的每一項都描述了一個內存段的信息。
ldtr: 局部描述符表寄存器,這個寄存器和上面的gdtr一樣,同樣指向的是一個段描述符表(LDT)。不同的是,GDT是全局唯一,LDT是局部使用的,可以創建多個,隨著任務段切換而切換(下文介紹任務寄存器會提到)。
GDT和LDT中的表項,就是段描述符,描述了一個內存分段的信息,其結構如下:
一個表項占據8個字節(32位CPU),里面存儲了一個內存分段的諸多信息:基地址、大小、權限、類型等信息。
除了這兩個段描述符寄存器,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描述符寄存器:
idtr: 中斷描述符表寄存器,指向了中斷描述符表IDT,這個表的每一項都是一個中斷處理描述符,當CPU執行過程中發生了硬中斷、異常、軟中斷時,將自動從這個表中定位對應的表項,里面記錄了發生中斷、異常時該去哪里執行處理函數。
IDT中的表項稱為Gate,中文意思為門,因為這是應用程序進入內核的主要入口。雖然表的名字叫中斷描述符表,但表中存儲的不全是中斷描述符,IDT中的表項存在三種類型,對應三種類型的門:
任務門
陷阱門
中斷門
三種描述符中都存儲了處理這個中斷/異常/任務時該去哪里處理的地址。三種門用途不一,其中中斷門是真正意義上的中斷,而像前面提到的調試指令int 3以及老式的系統調用指令int 2e/int 80都屬于陷阱門。任務門則用的較少,要了解任務門,先了解下任務寄存器。
任務寄存器現代操作系統,都是支持多任務并發運行的,x86架構CPU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在硬件層面上提供了專門的機制用來支持多任務的切換,這體現在兩個方面:
CPU內部設置了一個專用的寄存器——任務寄存器TR,它指向當前運行的任務。
定義了描述任務的數據結構TSS,里面存儲了一個任務的上下文(一系列寄存器的值),下圖是一個32位CPU的TSS結構圖:
x86CPU的構想是每一個任務對應一個TSS,然后由TR寄存器指向當前的任務,執行任務切換時,修改TR寄存器的指向即可,這是硬件層面的多任務切換機制。
這個構想其實還是很不錯的,然而現實卻打了臉,包括Linux和Windows在內的主流操作系統都沒有使用這個機制來進行線程切換,而是自己使用軟件來實現多線程切換。
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TR寄存器都是指向固定的,即便線程切換了,TR寄存器仍然不會變化。
注意,我這里說的的是絕大多數情況,而沒有說死。雖然操作系統不依靠TSS來實現多任務切換,但這并不意味著CPU提供的TSS操作系統一點也沒有使用。還是存在一些特殊情況,如一些異常處理會使用到TSS來執行處理。
下面這張圖,展示了控制寄存器、描述符寄存器、任務寄存器構成的全貌:
模型特定寄存器
從80486之后的x86架構CPU,內部增加了一組新的寄存器,統稱為MSR寄存器,中文直譯是模型特定寄存器,意思是這些寄存器不像上面列出的寄存器是固定的,這些寄存器可能隨著不同的版本有所變化。這些寄存器主要用來支持一些新的功能。
隨著x86CPU不斷更新換代,MSR寄存器變的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有一部分MSR寄存器隨著版本迭代,慢慢固化下來,成為了變化中那部分不變的,這部分MSR寄存器,Intel將其稱為Architected MSR,這部分MSR寄存器,在命名上,統一加上了IA32的前綴。
這里選取三個代表性的MSR簡單介紹一下:
IA32_SYSENTER_CS
IA32_SYSENTER_ESP
IA32_SYSENTER_EIP
這三個MSR寄存器是用來實現快速系統調用。
在早期的x86架構CPU上,系統調用依賴于軟中斷實現,類似于前面調試用到的int 3指令,在Windows上,系統調用用到的是int 2e,在Linux上,用的是int 80。
軟中斷畢竟還是比較慢的,因為執行軟中斷就需要內存查表,通過IDTR定位到IDT,再取出函數進行執行。
系統調用是一個頻繁觸發的動作,如此這般勢必對性能有所影響。在進入奔騰時代后,就加上了上面的三個MSR寄存器,分別存儲了執行系統調用后,內核系統調用入口函數所需要的段寄存器、堆棧棧頂、函數地址,不再需要內存查表。快速系統調用還提供了專門的CPU指令sysenter/sysexit用來發起系統調用和退出系統調用。
在64位上,這一對指令升級為syscall/sysret。
總結以上就是全部要介紹的寄存器了,需要說明一下的是,這并不是x86CPU全部所有的寄存器,除了這些,還存在XMM、MMX、FPU浮點數運算等其他寄存器。
這篇文章以x86/x64架構CPU為目標,通過對CPU內部寄存器的闡述,串講了CPU執行代碼機制、內存尋址技術、中斷與異常處理、多任務管理、系統調用、調試原理等多種計算機底層知識。
編輯:lyn
-
寄存器
+關注
關注
31文章
5343瀏覽量
120379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863瀏覽量
211784
原文標題:一口氣看完45個寄存器,CPU核心技術大揭秘
文章出處:【微信號:zhuyandz,微信公眾號:FPGA之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