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企業為何難以孵化,科技成果如何快速轉化成產品服務于公眾?
近日,在上海技術交易所舉辦的高標準技術市場建設生態大會暨技術交易服務生態網絡啟動會上,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在演講中表示,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從錢到紙,再從紙到錢的過程,科學家和產業界的結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戰勝這個挑戰,需要政府軟平臺的搭建。
許田:非常榮幸能夠在這里和各位尊敬的來賓、領導同臺討論,也祝賀上??萍冀灰姿驗檫@確實是在中國大地上用特別方法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舉措。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從錢到紙,再從紙到錢。這樣一個周期是什么意思呢?給科研經費,科學家來做研究,研究出成果,寫成論文,文章發表后,錢變成了紙。
但是怎么樣把科技成果再轉變為核心技術、產品,推向市場,再把紙變成錢。這實際上是一個全世界的難題,也是近代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周期。只有這個周期轉起來,才能夠真正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近代人類社會,一波又一波的科技革命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前進。1771年,英國用水利開始紡織,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到1825年發明蒸汽機、鐵路運輸,到1886年汽車引擎的發明,到汽車工業、石油工業,再到1939年的計算機,一波一波的科技革命浪潮在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今天我們看到的,像微軟、臉書、蘋果、谷歌、阿里巴巴,都是現在計算機網絡科技革命的產物。誰駕馭了科技革命的浪潮,誰就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個人的作用就能夠發揮最大,國家能夠引領地球上的文明。如果你沒有駕馭這個科技革命的浪潮,那么你的作用就比較小。
接下來的科技革命是什么呢?1972年,以分子克隆為標志的生物科技正在興起,正在開始進入快速產出期。人類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以前一代人就在一個科技革命浪潮里面,現在一波科技革命浪潮還沒有完成,新的一波又來。以深度學習為標志的人工智能,過了三十年的緩慢孵化器,已經進入產出期。
新科技開始的時候,是緩慢的孵化,主要是科技的投入。到快速產出的時候,社會的資本才結合起來,快速的推動,影響社會,影響產業。到六十年左右的時候,技術趨向于成熟、產業開始壟斷,這時候就沒有太多的產出了,對經濟發展的推動趨向平穩。一波一波的科技革命浪潮,到目前為止都遵循這樣的規律。
在這個大規律下我們來看看中國的現況。改革開放40年,我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讓五億多人從貧困線上解脫出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奇跡,了不起。
但是,企業的形式有三種。一種有核心技術創新,從0到1。什么是核心技術?谷歌的搜索算法、蘋果的電腦、智能手機、華為的5G通信,這是從0到1。另一個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從1到100。
比如亞馬遜,最早的網商。阿里學習了亞馬遜的網商,結合中國市場是商業創新。第三個是生產的創新,小米、華為,生產手機,這是通過降低成本來占領市場,這也還是從1到100。我們真正缺的是什么?是從0到1,創新出自己的核心技術來。
這里的難點在哪里?核心技術創新我們有沒有經驗?
有的,兩彈一星、登月計劃是非常成功的。我們在非常薄弱的科技基礎下,能夠走到前面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組織起來的力量。國家利益先導、政府管理、聯合攻關,各路精英組織起來,結合國家目標、成功經驗,最后非常成功。但是它的弱點是什么呢?它是不計成本的。對大多數要推向市場的產品,這樣的方式不成功。
為什么不成功?如果這個東西推向市場,一定是要市場引導的,要看市場是不是認可。如果不是國家利益組織起來的話,怎么來聯合攻關?一定是要利益結合起來。如果利益不結合起來,那聯合攻關攻不成,只靠理想是不成的,利益怎么分配?
還有一個問題,500多萬留學生到外面去學習,基本上都是學了從錢到紙,在基礎科研單位里面學習做科研,很少真正在創新科技企業里面工作。而且在創新的科技企業里面也主要是在基層,而不是設計和管理層,所以我們缺乏經驗和人才。
怎么樣從錢變紙,實際上有兩個組成部分??茖W家的優勢是什么?前沿靈活。特點是什么?自由探索。科學家做到哪里是哪里,發表一篇文章就是一篇文章,不是目標導向的,是靈活探索的。
另外,科學家是個人英雄主義,永遠是鼓勵科學家獨特創新,基本不鼓勵團隊合作。科學家不熟悉市場配套轉化,從市場、資金到管理、知識產權,連自己這個項目是否有可能轉化都不能準確判斷。每個教授出來都講我這個最厲害最有用,實際上有可能這個東西一百年以后才有用。這是科學家的特點所決定。
產業界最大的困難在哪里?
是發現和認定可以轉化的科技成果。首先,信息不暢通你怎么知道有什么科技成果?有了科技成果,能不能轉化,到底是一百年后才能轉化還是五年后能轉化?
產業界的好處,一是目標明確。一定是針對市場需求,目標導向把這個東西做出來。二是產業界一定是聯合攻關的,不像科學家是個人英雄主義的。產業界遇到的困難是科學家很難管理。因為科學家總是覺得自己最厲害,別人怎么管?
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不單單是全世界的矛盾,中國因為尊重學者的傳統,使這個矛盾尤其突出。怎么樣才能這兩個部分結合起來,解決從錢到紙的問題?
我在美國耶魯大學教了25年的書,2018年全職回到西湖大學。我的實驗室做生物科技技術和基礎科技研究。除此之外我跟我的合伙人在耶魯大學邊上建了一個孵化器,羅斯博格研究所,這里面我們孵化了十家公司。2017年,我決定要回來跟施一公老師辦西湖大學,所以轉回來在上海建立了領智孵化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做的事情,也許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在羅斯博格孵化器里面做了最早期的成果,2003年非典爆發,我們找了各路科學家頭腦風暴,計算機科學家跟我們講,你們可以把計算機在網絡上連起來,設計非典的藥物,這是云計算最早實踐案例之一。
我們當時沒有申請專利,也沒有成立公司,為什么?
因為當時情況非常緊急。這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危機,我們的理念是要“解決問題,影響社會,幫助我們所愛的人”,這是我們一貫的原則。如果你能解決問題,達到影響社會的程度,那么它的商業回報一定是有的。
在羅斯博格孵化器里面我們孵化了多家公司,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個特點是我們都是首創,從來不做me too或者me better,所有的都是首創,全世界第一個核心技術。第二個特點,我們百分之一百成功。除了四家獨角獸企業,其他的也都是成功的。
一個例子是,羅斯博格孵化器孵化了世界第一臺基因測序儀和世界第一臺芯片測序儀,后來分別賣給了羅氏公司和賽默飛公司。目前全世界60%以上的臨床測序用我們的儀器。以前測序已經可以測,但是它的成本太高。測序儀的研發使成本下降了千萬倍。如果以前是10萬美金買一輛寶馬,現在一美分就可以買,所以可以廣泛使用。
新建的另一家公司是做掌上智能超聲波儀。以前的機器非常大,操作非常不方便。另外病人到醫院,醫生拿了聽診器聽,然后告訴你心臟有沒有不正常。我覺得這個太難了,因為需要經驗,需要培訓。我們研發的第一個手提超聲波儀,可以直接在手機上看,用人工智能判斷,這是全世界第一個被批準的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產品。
我們也非常欣慰,美國有十萬個醫生訂,全世界幾十個國家已經批準,再過一些時間你到醫院,會看到醫生脖子上掛的都不是聽診器,而是我們的掌上智能超聲波儀,這是改變醫療現狀。這也會進入中國,可以幫助鄉村醫生,也可以家用。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推動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一條主線,就是智能手機,或者叫“我的信息我作主”。親朋好友的聯系都在這里,查信息買東西都在這里,改變我們整個生活的現狀,而且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接下來是什么呢?
我認為是“我的健康我做主”。如果你的健康情況能夠自己控制,那豈不是每個人都想要。所以我們手提超聲波儀家用,家用測序儀,各種都是沿著這個方向。市場無比大,作用也是無比大,創新也是無比大,對老百姓生活改善也是無比大。
再講個案例?,F在所用的西藥里面,50%以上是從以前天然產品里面來的,比如說青蒿素。從屠呦呦團隊知道青蒿可以治療瘧疾,到找到青蒿素分子,然后再化學半合成、全合成青蒿素分子,才能真正變成藥。
這個歷程走了三十年時間,太長。因為一個天然植物里面有幾千上萬個分子,你怎么知道哪一個有效?找到有效分子之后再來合成也是很難,幾十上百個藥物化學家折騰三到五年,折騰出來就行了,折騰不出來放棄,太難,成本無比貴,怎么辦?
我們結合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和代謝組學結合起來,把小分子找出來。找出來之后,不是讓藥物化學家團隊來合成,因為這個植物里面本身就能合成這個東西,只要把植物里面合成小分子的酶基因找出來,然后放到酵母中發酵生產就行了。人工智能加遺傳學,結合起來,整個路都走通了。
第二部分結合起來就是一句話,當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結合起來后,這將是全球最猛烈的一波科技革命。這波科技革命我們要參與其中,更上一層樓,最后來引領這一波科技革命。
最后總結一下我們學到的經驗。我們實際上是組織起來的深度孵化,這個組織起來的深度孵化是什么呢?我們不是靠國家意志,也不是靠組織力量,是靠市場利益結合起來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組織利益共享的聯合攻關團隊。
比如你要做一個手提超聲波儀,要有生物醫藥的專家,要有懂電子的,還要懂市場產品設計,還要懂美化,各方面結合起來利益共享。而且靠發明技術的科學家來組織團隊往往難以做到利益共享。沒有利益共享怎么會有動力?所以組織團隊是我們來組。
前面最關鍵的就是項目的判斷,核心的是需要做過轉化的科學家和成功高科技投資過的企業家一起來進行判斷。判斷之后,來組織全方位的攻關團隊。商業計劃是我們做的,組織全方位攻關團隊也是我們做的,然后我們來提孵化器,提供場地設備。還有軟平臺,要知識產權的保護,要商業模式的構建,商業談判的人才,法務以及整個軟平臺,這是另外一幫人來做的。
我們成功率為什么這么高,是因為科學家只要關注解決核心技術問題就行了,其他一切東西由專業人士幫助他們做,從融資、商業計劃到最后商業談判、退出機制等等。要不然科學家要從頭到尾學一學,你要想要學多長時間?
我自己是很偶然的機會,這有一個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成本太高,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學出來。80%的高科技企業失敗的原因不在技術,在技術外面的東西,最迫切的是需要一個軟平臺。
我非常欣慰上??萍冀灰姿某闪ⅲ驗檫@種信息的交流實際上美國是沒有的,完全是靠投資者、企業家和科技人員自己來碰撞。這是中國政府最厲害的地方,看到不足,立足于中國的現狀來創造出機制,提供這個平臺來推動科技信息交流的網絡和機制。
西湖大學是一所比較特別的大學,短短幾年,全球有一萬三千多博士和博士后申請來西湖大學工作。我們招收了157位一流的教授,其中14位講席教授。我們也期待這些科學家能做出來原創的成果,為中國的發展,為未來中華民族引領世界文明做出貢獻,謝謝大家。
編輯:jq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352瀏覽量
238791 -
計算機網絡
+關注
關注
3文章
339瀏覽量
22186 -
阿里巴巴
+關注
關注
7文章
1617瀏覽量
47265
原文標題:80%的高科技企業失敗的原因不在技術,在技術以外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