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個工作周,華為如期在深圳舉辦了2021年度的開發者大會,剛剛兼任華為云CEO的余承東再次強調,華為云的戰略是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開發者大會結束后,華為鴻蒙OS創新孵化實驗室也向部分媒體進行了開放,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向包括觀察者網在內的媒體談到,“鴻蒙OS將打造下一代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根’”。
一邊是能夠培育萬物的“黑土地”,另一邊是為了枝繁葉茂進行扎“根”。華為在云業務與鴻蒙OS層面采取了一個同樣的策略——“向下走,向上看”。
用更通俗的說法是,肥沃的東北平原可以產出玉米、高粱等作物,但它們需要厚實的黑土地來進行承載;參天的胡楊百余年來屹立在西北戈壁灘,可它的根系最深能延伸至地下十余米。我們已經習慣于欣賞地表之上的繁盛,但華為卻在此次大會期間進一步對外釋放出信號:華為打基礎,伙伴做生態。
云上黑土地
早在2010年,華為就曾啟動“云帆計劃”,發布了端到端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在隨后的數年中,華為云業務以供應商的身份通過一系列硬件為運營商、企業客戶以及其他云公司提供各種類型的基礎設施。
但從2017年開始,傳統行業興起了數字化上云的浪潮,做端、管、云全面協同生態的華為也開始在云業務上提速;同年3月,華為正式成立云BU并開始涉足公有云市場。
任正非先生在當年的華為內部郵件中曾談到公司未來的使命與愿景:“我們實質是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在這塊‘黑土地’上……是讓各個伙伴的內容、應用、云在上面生長,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戶。”
“黑土地”概念的提出,實際上為華為云的未來標定了前進方向,即幫助客戶踏上通往智能化、數字化的平臺之路。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華為在2014年之后一共設立過兩個以BU為名的團隊,分別是云業務和智能汽車業務。智能汽車BU在剛剛結束的上海車展上,已經憑借自動駕駛技術和一體化的“Huawei inside”方案秀翻全場;而云業務也在經過一系列人員架構的調整后,進入了提速期。
在此次開發者大會期間,華為一口氣發布了與云業務開發相關的六項產品及解決方案,同時還為扶持云生態建設的“沃土計劃2.0”投入2.2億美元。
技術層面,此次華為云發布的盤古大模型是業界首個千億級生成與理解中文NLP(自然語言處理分支[AI分支])大模型,也是業界最大的CV(計算機視覺)大模型。
在權威的中文語言理解評測基準CLUE榜單中,盤古大模型在總排行榜及分類、閱讀理解單項均排名第一,刷新三項榜單世界歷史紀錄。此外,盤古大模型提供模型預訓練、微調、部署和迭代的功能,形成了AI開發完整閉環,極大提升AI開發效率。
目前,盤古大模型已經在醫學影像、金融、工業質檢等100余項實際任務中得到了驗證,不僅大幅提升了業務測試精度,還能平均節約90%以上的研發成本,使AI的生產效率提升了十倍。
華為云BU總裁張平安在接受觀察者網等媒體采訪時表示,硬件基礎設施是華為的固有專長,從聯接到計算再到存儲,華為云天然比行業的其他玩家具備優勢。
華為云可以完成全閉環的打通,把過去多年來在消費者領域、運營商領域、政企客戶領域、數字能源領域甚至華為內部IT流程等積累的場景形成不同的解決方案,直接幫助客戶進行云化升級。
比如在移動領域,華為的賬號、支付、音頻、視頻等零散的場景與華為云進行行為協同,這樣開發者面向B端或C端進行開發時,服務場景的很多能力就可以共用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此次還與教育部合作,共同建設“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并且與72所高校取得了合作,目前已累計開設1000多門課程,培養了1500多名教師,華為計劃將在5年內培養300萬名高校開發者。
華為云業務的全面提速,一方面源于對未來市場的預期,余承東預計2025年,全球企業云技術使用率將達100%,全面云化已不可阻擋,云是ICT產業的未來,也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座;另一方面也是一場基于現狀的自救,在剛剛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財報中,華為實現銷售收入152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6.5%。
芯片受限的影響正在顯現,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分析師大會上提到,華為決定在五年的周期內把整個公司的軟件工程能力再提升一個臺階,進一步利用軟件能力的提升來減少對芯片的需求和依賴。將服務器、存儲等硬件層面的業務從華為云BU“瘦身”,也在事實上是華為強化軟件投資的一個舉措。
任正非在2020年末的講話中明確提到:“華為云要由賣產品變為賣服務,因此必須構建賣云服務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戶提供云服務的運營、運維能力。”把平臺與生態進行結合,這將是華為云“黑土地”促進萬物生長的根本邏輯。
不僅有互聯互通 鴻蒙還要“扎根”
與云業務強調“黑土地”戰略類似,華為在宣講鴻蒙的萬物互聯場景之時,背后也在為產業互聯網“扎根”。
智能家電發展了許多年,但對于很多消費者及廠商而言,設想中的智能成為了噱頭,互不相通的生態壁壘也讓萬物互聯愿景難以實現。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提到,中國家電廠商按照智能家電賣給消費者的電器,真正的聯網率只有15%,這意味售出100臺智能家電,其中有85臺是被消費者當作傳統的電器在用。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聯網復雜”,楊海松表示:“用戶首先需要將家電設置為連接狀態與手機配對,然后通過手機向家電傳輸Wi-Fi賬號密碼,這期間還伴隨著繁瑣的下載APP以及注冊賬號步驟,最終才能讓家電接入網絡;如果用戶家中有10個品牌,就需要下載10個品牌的APP,假如Wi-Fi密碼進行了變更,則所有的設備都需要重新聯網……”
這是一段足以讓大多數用戶血壓升高的操作,而對于家電廠商來說,設備斷網也意味著放出的風箏“脫了線”,用戶運營、產品調研等增值服務便無法推進。
小編在美的的智能場景實驗室內體驗到,“鴻蒙化”家電的一大優勢就是手機無需下載任何額外的APP,通過讓手機與家電的NFC標簽進行觸碰,設備便可自動接入家庭網絡實現急速配網,各類家電不僅可以通過手機進行各種操作,各類家電之間的聯通也得以實現。
鴻蒙生態下,配網步驟被簡化成“碰一碰”,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學習成本,另一方面設備聯網率的提高也為廠商的后續服務提供了參考價值。
據華為方面介紹,九陽的破壁機在接入鴻蒙生態后,產品的聯網率提升了4倍;美的旗下適配了鴻蒙生態的家電,聯網率與以往相比也提升了1倍;同時,華為還為各類型合作伙伴開放了鴻蒙生態,用戶數據等核心商業信息都由合作伙伴自行管理。
楊海松向觀察者網介紹稱,鴻蒙能夠實現上述體驗,主要源于鴻蒙本身就是基于萬物互聯場景進行開發的系統,軟件架構能將操作系統分成獨立的上千個模塊,從而為各種不同的設備提供開發支持。“硬件設備的系統與語言類似,只有語言相通才能完美解決設備間的互聯問題,不然物聯網的市場需求就很難被激發”。
楊海松進一步提到,鴻蒙系統并不是一個“重新造輪子”的工程,“如果只是單純的安卓、IOS的復刻,那消費者為何要使用呢?鴻蒙本身是面向IoT進行開發的,所以這是跟安卓最大的差異化;假如安卓能做的鴻蒙能做到差不多,安卓做不了的鴻蒙也做不了,那我們認為鴻蒙就不能算成功;所以要實現超車,就必須要跨賽道。”
除了萬物互聯,華為在構建鴻蒙系統時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
智能手機行業已稱得上中國的明星產業,但發展至今,市場份額13%的蘋果拿走了整個行業66%的利潤;三星則以20%的份額拿走了17%利潤,剩余的17%利潤則由全球其他的所有廠商進行分配。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事實上處在整個產業鏈的末端。
自2018年開始,全球市場的手機出貨量就開始下滑,而用戶的每日手機使用時長也基本穩定在5個小時,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已經見頂。另一方面,基于5G加持之下的產業互聯網正在升級期,而華為想要做的,就是基于鴻蒙系統,構建下一代產業互聯網 “根”。
讓一套系統滿足所有設備,讓所有設備只說一種語言,只是鴻蒙最為表象的部分;更深的問題在于產業互聯網興起后,相關設備數字化、數據權、商業和技術定義權的話語能否掌握在中國自己的手里。
目前,鴻蒙已經開始聯合高校開始進行開發者的培養,面向大眾開發者,鴻蒙也已經和機構一起展開了相關的技術認證和培訓。同時,華為還向各類開發者提供了包含數據庫、編譯器在內的各種開發工具、開發框架等,開始全面打造國產軟件的“根”能力。
華為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有300多家合作伙伴加入鴻蒙生態,預計2021年還會有40多個主流品牌、1億臺生態設備成為鴻蒙系統體驗的新入口。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王成錄也在近日呼吁更多合作伙伴和應用開發者加入鴻蒙生態建設。產業互聯網時代,華為腳步“向下”,目光“向上”。
“我相信,只要扎好‘根’,和產業伙伴一起,共贏移動產業下一個十年”,王成錄表示。
編輯:jq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99瀏覽量
252334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262瀏覽量
269619 -
ICT
+關注
關注
3文章
413瀏覽量
36611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806瀏覽量
61953 -
鴻蒙
+關注
關注
57文章
2378瀏覽量
42938
原文標題:“鴻蒙向下,華為云向上”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