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隨著一股席卷科技圈的環保風潮,越來越多手機品牌相繼取消隨機附送充電器。這可把很多人搞得一頭霧水:不給充電器,這手機你讓我怎么用?雖說有些廠商也推出了“加量不加價”或者“以舊換新”的套路,但總歸不如直接給來得爽快,消費者吐槽也就在所難免了。
不過就算廠商不給,你手上多半也已經有一堆能用的充電器了。就比如用 iPhone 的各位,誰家里還沒幾個“五福一安”呢?可是能用歸能用,架不住它充電慢啊。想提速也有辦法,你可以拿同品牌筆記本的原裝充電器來試試,比如這個:
肯定有人要問了,這可是個 61W 的充電器啊,還不把手機給充炸了?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因為 61W 只是最高輸出功率,從充電器的標注上就能看到,它還支持9V/3A 和 5.2V/2.4A 等多個輸出檔位。
充電的時候,手機和充電器會先“對個暗號”,確認彼此能接受的最大功率,談妥了才開始充電。而它們“對暗號”用的“語言”,就是快充協議。
實測顯示,給低電量的 iPhone 12 Pro Max 充電時,MacBook Pro 原裝充電器的輸出功率穩定在 23W 左右,剛好達到 iPhone 12 系列支持 PD 協議的功率上限,并不會火力全開,自然也就談不上危險了。
不過用這么大的充電器來充手機,實在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意思,出門帶著也不方便。按行業普遍認可的標準來算,它的功率密度只有 0.39,確實不算高。那有沒有提高功率密度的辦法呢?還真有,秘訣就三個字:氮化鎵。
我們找來了京東銷量排名靠前的幾款 65W 氮化鎵充電器,可以看到它們的功率密度都遠高于 MacBook Pro 的原裝充電器。這讓我們很感興趣,它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正好最近 Anker(安克)推出了全新的氮化鎵超能充系列,我們就拿 65W 這款來給大家講講其中的門道。
早期充電器的原理并不復雜:插座里 220V 的交流電,首先通過變壓器把電壓降下來,再經過整流濾波,就得到了手機能用的低壓直流電。
充電器的塊頭之所以大,主要就是因為變壓器太占地方。而要給變壓器瘦身,就必須提高它的工作頻率。但早期充電器里變壓器的工作頻率受限于 50Hz 的交流電,沒法改,于是人們就想出了新的辦法:先把高壓交流電整流濾波成高壓直流電,加一個半導體開關,通過控制電路通斷,把直流電的頻率大幅提高,再送進變壓器,降成低壓直流電。變壓器的工作頻率上去了,體積也就減下來了。
而作為一種新型半導體材料,用氮化鎵制成的半導體開關,頻率是傳統硅材料開關的 10 倍,變壓器的體積就可以進一步縮小。所以你會發現,輸出功率相同的充電器,用了氮化鎵材料的,尺寸往往都會更小。
可是講到這兒,我們的疑惑還是沒有完全解開:都是 65W、都用了氮化鎵,為什么各家產品的體積和功率密度還是有高下之分呢?跟 Anker 的技術人員交流之后,答案逐漸清晰了起來:
首先,Anker 65W 超能充采用了老牌電源方案供應商 PI (Power Integrations) 的新款反激式開關 IC,但他們并沒有止步于“拿來主義”,而是在此基礎上設計了第二代氮化鎵方案,包括提高主芯片頻率、升級拓撲結構、控制變壓器體積、改善散熱,以及采用三板堆疊技術提高內部空間利用率等等。
經過這一系列優化之后,第二代氮化鎵方案的開關頻率達到了上一代的近 2 倍,因此不僅充電器體積可以變得更小,能量利用效率也隨之提高。
其次,Anker 65W 超能充還采用了 ACF 架構。這是一種軟開關拓撲電路,由于實現了零電壓開通,可以進一步減少半導體開關的損耗。而且 ACF 架構還可以將每次開關損耗的能量回收再利用,從而進一步提高系統的轉換效率,同時降低發熱。
最后,Anker 65W 超能充的折疊插腳也讓它的收納體積變得更小。要知道相比直插式設計,折疊插腳在 PCB 組裝的時候會占據更多空間,所以 Anker 在這款充電器的內部堆疊上應該還是下了不少工夫的。
道理講清楚了,咱們也得來看看實際表現究竟如何。通過儀器檢測可以看出,Anker 65W 超能充雖然不支持華為和 OPPO 系的私有快充協議,但對 QC、PD 等通用快充協議的支持非常全面。
在半小時快充測試中,我們拿前面提到的幾款競品作為參考對象。測試機型是 iPhone 12 Pro Max,室溫環境下從 10% 電量開始熄屏充電,每隔 5 分鐘記錄一次數據。可以看到 6 款產品的表現總體比較接近,Anker、倍思、努比亞的最終電量都在 65% 以上;小米前半程爆發力不足,但后起直追,最終充入電量與綠聯一樣,都是 64%;聯想則是明顯后勁不足,最終電量 59%,遺憾墊底。
雖然 Anker 的充電速度以 1% 的差距落后于倍思,但半小時后充電器表面溫度維持在 42.5℃,比倍思低了將近 6%。從這個角度來看,Anker 的能量轉換效率還是挺高的。
我們再通過功率曲線來重點關注一下三款單 C 口充電器的表現。可以看到通電之后,Anker 是三者之中最快握手成功并達到峰值輸出功率的,前 8 分鐘都穩定在 23W 左右,幾乎拉出一條直線;
而 8 分鐘之后,Anker 和小米的波動趨勢總體接近,但小米的輸出功率幾乎全程低于 Anker,因此最終表現略遜一籌,并且溫度控制也稍差一些;
至于聯想嘛......只能說重在參與吧。
而在多設備支持方面,我們也測試了幾款主流安卓旗艦。其中小米 11 Ultra、魅族 18 Pro 和三星 S21 Ultra 都支持 PD3.0 協議,Anker 65W 超能充可以為這三款機型輸出 27W 左右的峰值功率,表現甚至好過三星原裝的 25W 充電器,不過跟小米 67W、魅族 40W 的自家快充比起來還是稍顯遜色。至于主推私有快充協議的華為、一加和 OPPO,由于只支持 9V/2A 這一個 PD 檔位,Anker 的輸出功率是 17W 左右。
平板和筆記本電腦對通用協議的支持則更好一些,比如 MacBook Pro 和華為 Matebook X,Anker 65W 超能充的表現都能達到原裝充電器同等水平,體積卻小很多;而給 iPad Pro 充電時,峰值功率甚至比原裝 20W 充電器還高 75%。
應該說,65W 氮化鎵充電器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剛好合適”的選擇:塊頭不大,功率夠足,手機、平板和輕薄本都能用得上。而 Anker 的這款 65W 氮化鎵超能充,則是憑借技術升級的紅利,在體積、溫控、輸出功率和兼容性等維度之間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平衡點。我們覺得它更適合那些每天固定通勤的上班族:隨身攜帶不嫌重,折疊插腳也不容易刮花包里其他東西;到了辦公室,插在排插上也占不了多大地方,而且一個就能解決多種設備的充電需求;偶爾出去辦事,隨便找個有插座的咖啡館休息半小時,就能給告急的電量快速回血。
不過比起充電器本身,我們更想表達的是,提升用戶的充電體驗是一個需要多方發揮合力的過程。取消隨機附送的充電器,確實可以減少一部分電子垃圾;研發私有的快充方案,也是鞏固自身技術壁壘的合理手段。但與此同時,各大品牌是否愿意用更開放的姿態,去擁抱日趨成熟的通用快充協議?配件廠商又能否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做出能效更高的產品?畢竟只有基于統一的標準,設備和配件之間的兼容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你我抽屜里那些吃灰的充電器,才能派上更大的用場。這樣的環保,才是真正的環保。
原文標題:以小博大的氮化鎵,到底有什么本事?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ZEALE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充電器
+關注
關注
100文章
4145瀏覽量
115251 -
氮化鎵
+關注
關注
59文章
1643瀏覽量
116481
原文標題:以小博大的氮化鎵,到底有什么本事?
文章出處:【微信號:zealertech,微信公眾號:ZEALE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