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起因
無意間用 vim 打開了一個 10 G 的文件,改了一行內容,:w 保存了一下,慢的我喲,耗費的時間夠泡幾杯茶了。這引起了我的好奇,vim 打開和保存究竟做了啥?
vim — 編輯器之神
vim 號稱編輯器之神,以極其強大的擴展性和功能聞名。vi/vim 作為標準的編輯器存在于 Linux 的幾乎每一種發行版里。vim 的學習曲線比較陡峭的,前期必須有一個磨煉的過程。
vim 是一個終端編輯器,在可視化的編輯器橫行的今天,為什么 vim 還如此重要?
因為有些場景非它不可,比如線上服務器終端,除 vi/vim 這種終端編輯器,你別無選擇。
vim 的歷史很悠久,Github 有個文檔歸納了 vim 的歷史進程:vim 歷史,Github 開源代碼:代碼倉庫。
筆者今天不講 vim 的用法,這種文章網上隨便搜一大把。筆者將從 vim 的存儲 IO 原理的角度來剖析下 vim 這個神器。
思考幾個小問題,讀者如果感興趣,可以繼續往下讀哦:
vim 編輯文件的原理是啥,用了啥黑科技嗎?
vim 打開一個 10G 的大型文件,為什么這么慢,里面做了啥?
vim 修改一個 10G 的大型文件,:w 保存的時候,感覺更慢了?為什么?
vim 好像會產生多余的文件?~ 文件 ?.swp 文件 ?都是做啥的呢?
劃重點:由于 vim 的功能過于強大,一篇分享根本說不完,本篇文章聚焦 IO,從存儲的角度剖析 vim 原理。
vim 的 io 原理
聲明,系統和 Vim 版本如下:
操作系統版本:Ubuntu 16.04.6 LTSVIM 版本:VIM - Vi IMproved 8.2 (2019 Dec 12, compiled Jul 25 2021 0854)測試文件名:test.txt
vim 就是一個二進制程序而已。讀者朋友也可以 Github 下載,編譯,自己調試哦,效果更佳。
一般使用 vim 編輯文件很簡單,只需要 vim 后面跟文件名即可:
vimtest.txt
這樣就打開了文件,并且可以進行編輯。這個命令敲下去,一般情況下,我們就能很快在終端很看到文件的內容了。
這個過程發生了什么?先明確下,vim test.txt 到底是啥意思?
本質就是運行一個叫做 vim 的程序,argv[1] 參數是 test.txt 嘛。跟你以前寫的 helloworld 程序沒啥不一樣,只不過 vim 這個程序可以終端人機交互。
所以這個過程無非就是一個進程初始化的過程,由 main 開始,到 main_loop(后臺循環監聽)。
1vim 進程初始化
vim 有一個 main.c 的入口文件,main 函數就定義在這里。首先會做一下操作系統相關的初始化( mch 是 machine 的縮寫):
mch_early_init();
然后會,做一下賦值參數,全局變量的初始化:
/* *Variousinitialisationssharedwithtests. */ common_init(¶ms);
舉個例子 test.txt 這樣的參數必定要賦值到全局變量中,因為以后是要經常使用的。
另外類似于命令的 map 表,是靜態定義好了的:
staticstructcmdname { char_u*cmd_name;//nameofthecommand ex_func_Tcmd_func;//functionforthiscommand long_ucmd_argt;//flagsdeclaredabove cmd_addr_Tcmd_addr_type;//flagforaddresstype }cmdnames[]={ EXCMD(CMD_write,"write",ex_write, EX_RANGE|EX_WHOLEFOLD|EX_BANG|EX_FILE1|EX_ARGOPT|EX_DFLALL|EX_TRLBAR|EX_CMDWIN|EX_LOCK_OK, ADDR_LINES), }
劃重點::w,:write,:saveas 這樣的 vim 命令,其實是對應到定義好的 c 回調函數:ex_write 。 ex_write 函數是數據寫入的核心函數。再比如,:quit 對應 ex_quit ,用于退出的回調。
換句話說,vim 里面支持的類似 :w ,的命令,其實在初始化的時候就確定了。人為的交互只是輸入字符串,vim 進程從終端讀到字符串之后,找到對應的回調函數,執行即可。再來,會初始化一些 home 目錄,當前目錄等變量。
init_homedir();//findrealvalueof$HOME //保存交互參數 set_argv_var(paramp->argv,paramp->argc);
配置一下跟終端窗口顯示相關的東西,這部分主要是一些終端庫相關的:
//初始化終端一些配置 termcapinit(params.term);//setterminalnameandgetterminal //初始化光標位置 screen_start();//don'tknowwherecursorisnow //獲取終端的一些信息 ui_get_shellsize();//initsRowsandColumns
再來會加載 .vimrc 這樣的配置文件,讓你的 vim 與眾不同。
//Sourcestartupscripts. source_startup_scripts(¶ms);
還會加載一些 vim 插件 source_in_path ,使用 load_start_packages 加載 package 。
下面這個就是第一個交互了,等待用戶敲下 enter 鍵:
wait_return(TRUE);
我們經常看見的:“Press ENTER or type command to continue“ 就是在這里執行的。確認完,就說明你真的是要打開文件,并顯示到終端了。
怎么打開文件?怎么顯示字符到終端屏幕?
這一切都來自于 create_windows 這個函數。名字也很好理解,就是初始化的時候創建終端窗口來著。
/* *Createtherequestednumberofwindowsandeditbuffersinthem. *Alsodoesrecoveryif"recoverymode"set. */ create_windows(¶ms);
這里其實涉及到兩個方面:
把數據讀出來,讀到內存;
把字符渲染到終端;
怎么把數據從磁盤上讀出來,就是 IO。怎么渲染到終端這個我們不管,這個使用的是 termlib 或者 ncurses 等終端編程庫來實現的,感興趣的可以了解下。
這個函數會調用到我們的第一個核心函數:open_buffer ,這個函數做兩個時間:
create memfile:創建一個 memory + .swp 文件的抽象層,讀寫數據都會過這一層;
read file:讀原始文件,并解碼(用于顯示到屏幕);
函數調用棧:
->readfile ->open_buffer ->create_windows ->vim_main2 ->main
真正干活的是 readfile 這個函數,吐槽一下,readfile 是一個 2533 行的函數。。。。。。
readfile 里面會擇機創建 swp 文件(以前有的話,可以用于恢復數據),調用的是 ml_open_file 這個函數,文件創建好之后,size 占用 4k,里面主要是一些特定的元數據(用來恢復數據用的)。
劃重點:.{文件名}.swp 這個隱藏文件是有格式的,前 4k 為 header,后面的內容也是按照一個個block 組織的。
再往后走,會調用到 read_eintr 這個函數,讀取數據的內容:
long read_eintr(intfd,void*buf,size_tbufsize) { longret; for(;;){ ret=vim_read(fd,buf,bufsize); if(ret>=0||errno!=EINTR) break; } returnret; }
這是一個最底層的函數,是系統調用 read 的一個封裝,讀出來之后。這里回答了一個關鍵問題:vim 的存儲原理是啥?
劃重點:本質上調用 read,write,lseek 這樣樸素的系統調用,而已。
readfile 會把二進制的數據讀出來,然后進行字符轉變編碼(按照配置的模式),編碼不對就是亂碼嘍。每次都是按照一個固定 buffer 讀數據的,比如 8192 。
劃重點:readfile 會讀完文件。這就是為什么當 vim 打開一個超大文件的時候,會非常慢的原因。
這里提一點題外話:memline 這個封裝是文件之上的,vim 修改文件是修改到內存 buffer ,vim 按照策略來 sync memfile 到 swp 文件,一個是防止丟失未保存的數據,第二是為了節省內存。
mf_write 把內存數據寫到文件。在 .test.txt.swp 中的就是這樣的數據結構:
block 0 的 header 主要標識:
vim 的版本;
編輯文件的路徑;
字符編碼方式;
這里實現提一個重要知識點:swp 文件里存儲的是 block,block 的管理是以一個樹形結構進行管理的。block 有 3 種類型:
block0:頭部 4k ,主要是存儲一些文件的元數據,比如路徑,編碼模式,時間戳等等;
pointer block:樹形內部節點;
data block:樹形葉子節點,存儲用戶數據;
2敲下 :w 背后的原理
進程初始化我們講完了,現在來看下 :w 觸發的調用吧。用戶敲下 :w 命令觸發 ex_write 回調(初始化的時候配置好的)。所有的流程皆在 ex_write ,我們來看下這個函數做了什么。
先撇開代碼實現來說,用戶敲下 :w 命令其實只是想保存修改而已。
那么第一個問題?用戶的修改在哪里?
在 memline 的封裝,只要沒執行過 :w 保存,那么用戶的修改就沒修改到原文件上(注意哦,沒保存之前,一定沒修改原文件哦),這時候,用戶的修改可能在內存,也可能在 swp 文件。存儲的數據結構為 block 。所以,:w 其實就是把 memline 里面的數據刷到用戶文件而已。怎么刷?
重點步驟如下(以 test.txt 舉例):
創建一個 backup 文件( test.txt~ ),把原文件拷貝出來;
把原文件 test.txt truancate 截斷為 0,相當于清空原文件數據;
從 memline (內存 + .test.txt.swp)拷貝數據,重新寫入原文件 test.txt;
刪除備份文件 test.txt~;
以上就是 :w 做的所有事情了,下面我們看下代碼。
觸發的回調是 ex_write ,核心的函數是 buf_write ,這個函數 1987 行。
在這函數,會使用 mch_open 創建一個 backup 文件,名字后面帶個 ~ ,比如 test.txt~ ,
bfd=mch_open((char*)backup
拿到 backup 文件的句柄,然后拷貝數據(就是一個循環嘍), 每 8K 操作一次,從 test.txt 拷貝到 test.txt~ ,以做備份。
劃重點:如果是 test.txt 是超大文件,那這里就慢了哦。
backup 循環如下:
//buf_write while((write_info.bw_len=read_eintr(fd,copybuf,WRITEBUFSIZE))>0) { if(buf_write_bytes(&write_info)==FAIL) //如果失敗,則終止 //否則直到文件結束 } }
我們看到,干活的是 buf_write_bytes ,這是 write_eintr 的封裝函數,其實也就是系統調用 write 的函數,負責寫入一個 buffer 的數據到磁盤文件。
longwrite_eintr(intfd,void*buf,size_tbufsize){ longret=0; longwlen; while(ret(long)bufsize)?{ ????????//?封裝的系統調用?write? ????????wlen?=?vim_write(fd,?(char?*)buf?+?ret,?bufsize?-?ret); ????????if?(wlen?0)?{ ????????????if?(errno?!=?EINTR) ????????????break; ????????}?else ????????????ret?+=?wlen; ????} ????return?ret; }
backup 文件拷貝完成之后,就可以準備動原文件了。
思考:為什么要先文件備份呢?
留條后路呀,搞錯了還有的恢復,這個才是真正的備份文件。
修改原文件之前的第一步,ftruncate 原文件到 0,然后,從 memline (內存 + swp)中拷貝數據,寫回原文件。
劃重點:這里又是一次文件拷貝,超大文件的時候,這里可能巨慢哦。
for(lnum=start;lnum<=?end;?++lnum) { ????//?從?memline?中獲取數據,返回一個內存?buffer(?memline?其實就是內存和?swap?文件的一個封裝) ????ptr?=?ml_get_buf(buf,?lnum,?FALSE)?-?1; ????//?將這個內存?buffer?寫到原文件 ????if?(buf_write_bytes(&write_info)?==?FAIL) ????{ ????????end?=?0;????????//?write?error:?break?loop ????????break; ????} ????//?... }
劃重點:vim 并不是調用 pwrite/pread 這樣的調用來修改原文件,而是把整個文件清空之后,copy 的方式來更新文件。漲知識了。
這樣就完成了文件的更新啦,最后只需要刪掉 backup 文件即可。
//Removethebackupunless'backup'optionissetortherewasa //conversionerror. mch_remove(backup);
這個就是我們數據寫入的完整流程啦。是不是沒有你想的那么簡單!
簡單小結下:當修改了 test.txt 文件,調用 :w 寫入保存數據的時候發生了什么?
人機交互,:w 觸發調用 ex_write 回調函數,于 do_write -> buf_write 完成寫入 ;
具體操作是:先備份一個 test.txt~ 文件出來(全拷貝);
接著,原文件 test.txt 截斷為 0,從 memline( 即 內存最新數據 + .test.txt.swap 的封裝)拷貝數據,寫入 test.txt (全拷貝) ;
數據組織結構
之前講的太細節,我們從數據組織的角度來解釋下。vim 針對用戶對文件的修改,在原文件之上,封裝了兩層抽象:memline,memfile 。分別對應文件 memline.c ,memfile.c 。
先說 memline 是啥?
對應到文本文件中的每一行,memline 是基于 memfile 的。
memline 基于 memfile,那 memfile 又是啥?
這個是一個虛擬內存空間的實現,vim 把整個文本文件映射到內存中,通過自己管理的方式。這里的單位為 block,memfile 用二叉樹的方式管理 block 。block 不定長,block 由 page 組成,page 為定長 4k 大小。
這是一個典型虛擬內存的實現方案,編輯器的修改都體現為對 memfile 的修改,修改都是修改到 block 之上,這是一個線性空間,每個 block 對應到文件的要給位置,有 block number 編號,vim 通過策略會把 block 從內存中換出,寫入到 swp 文件,從而節省內存。這就是 swap 文件的名字由來。
block 區分 3 種類型:
block 0 塊:樹的根,文件元數據;
pointer block:樹的分支,指向下一個 block;
data block:樹的葉子節點,存儲用戶數據;
swap 文件組織:
block 0 是特殊塊,結構體占用 1024 個字節內存,寫到文件是按照 1 個page 對齊的,所以是 4096 個字節。如下圖:
block 其他兩種類型:
pointer 類型:這個是中間的分支節點,指向 block 的;
data 類型:這個是葉子節點;
#defineDATA_ID(('d'<8)?+?'a')???//?data?block?id #define?PTR_ID????????(('p'?<8)?+?'t')???//?pointer?block?id
這個 ID 相當于魔數,在 swp 文件中很容易識別出來,比如在下面的文件中第一個 4k 存儲的是 block0,第二個 4k 存儲的是 pointer 類型的 block。
第三,第四個 4k 存儲的是一個 data 類型的 block ,里面存儲了原文件數據。
當用戶修改一行的時候,對應到 memline 的一個 line 的修改,對應到這行 line 在哪個 block 的修改,從而定期的刷到 swap 文件。
vim 特殊的文件 ~ 和 .swp ?
假設原文件名稱:test.txt 。
1test.txt~ 文件
test.txt~ 文件估計很多人都沒見過,因為消失的太快了。這個文件在修改原文件之前生成,修改原文件之后刪除。作用于只存在于 buf_write ,是為了安全備份的。
劃重點:test.txt~ 和 test.txt 本質是一樣的,沒有其他特定格式,是用戶數據。
讀者朋友試試 vim 一個 10 G的文件,然后改一行內容,:w 保存,應該很容易發現這個文件(因為備份和回寫時間巨長 )。
2.test.txt.swp 文件
這個文件估計絕大多數人都見過,.swp 文件生命周期存在于整個進程的生命周期,句柄是一直打開的。很多人認為 .test.txt.swp 是備份文件,其實準確來講并不是備份文件,這是為了實現虛擬內存空間的交換文件,test.txt~ 才是真正的備份文件。swp 是 memfile 的一部分,前面 4k 為 header 元數據,后面的為 一個個 4k 的數據行封裝。和用戶數據并不完全對應。
memfile = 內存 + swp 才是最新的數據。
思考解答
1vim 存儲原理是啥?
沒啥,就是用的 read,write 這樣的系統調用來讀寫數據而已。
2vim 的過程有兩種冗余的文件?
test.txt~ :是真正的備份文件,誕生于修改原文件之前,消失于修改成功之后;.test.txt.swp :swap 文件,由 block 組成,里面可能由用戶未保存的修改,等待:w 這種調用,就會覆蓋到原文件;
3vim 編輯超大文件的時候為什么慢?
一般情況下,你能直觀感受到,慢在兩個地方:
vim 打開的時候;
修改了一行內容,:w 保存的時候;
先說第一個場景:vim 一個 10G 的文件,你的直觀感受是啥?
我的直觀感受是:命令敲下之后,可以去泡杯茶,等茶涼了一點,差不多就能看到界面了。為什么?
在進程初始化的時候,初始化窗口之前,create_windows -> open_buffer 里面調用 readfile 會把整個文件讀一遍(完整的讀一遍),在屏幕上展示編碼過的字符。
劃重點:初始化的時候,readfile 會把整個文件讀一遍。 10 G的文件,你可想而知有多慢。我們可以算一下,按照單盤硬件 100 M/s 的帶寬來算,也要 102 秒的時間。
再說第二個場景:喝了口茶,改了一個單詞,:w 保存一下,媽呀,命令敲下之后,又可以去泡杯茶了?為什么?
先拷貝出一個 10G 的 test.txt~ 備份文件,102 秒就過去了;
test.txt 截斷為 0,再把 memfile( .test.txt.swp )拷貝回 test.txt ,數據量 10 G,102 秒過去了(第一次可能更慢哦);
4vim 編輯大文件的時候,會有空間膨脹?
是的,vim 一個 test.txt 10 G 的文件,會存在某個時刻,需要 >=30 G 的磁盤空間。
原文件 test.txt 10 G
備份文件 test.txt~ 10G
swap 文件 .test.txt.swp >10G
總結
vim 編輯文件并不沒有用黑魔法,還是用的 read,write,樸實無華;
vim 編輯超大文件,打開很慢,因為會讀一遍文件( readfile ),保存的時候很慢,因為會讀寫兩遍文件(backup 一次,memfile 覆蓋寫原文件一次);
memfile 是 vim 抽象的一層虛擬存儲空間(物理上由內存 block 和 swp 文件組成)對應一個文件的最新修改,存儲單元由 block 構成。:w 保存的時候,就是從 memfile 讀,寫到原文件的過程;
memline 是基于 memfile 做的另一層封裝,把用戶的文件抽象成“行”的概念;
.test.txt.swp 文件是一直 open 的,memfile 會定期的交換數據進去,以便容災恢復;
test.txt~ 文件才是真正的備份文件,誕生于 :w 覆蓋原文件之前,消失于成功覆寫原文件之后;
vim 基本都是整個文件的處理,并不是局部處理,大文件的編輯根本不適合 vim ,話說回來,正經人誰會用 vim 編輯 10 G 的文件?vim 就是個文本編輯器呀;
一個 readfile 函數 2533 行,一個 buf_write 函數 1987 行代碼。。。不是我打擊各位的積極性,這。。。反正我不想再看見它了。。。
后記
對于 vim 的好奇讓筆者擼了一遍源碼,學習了下其中的 IO 知識,不想被動輒幾千行一個的函數教育了一番。我再也不想擼它了。。你學 fei 了嗎?
編輯:hfy
-
存儲
+關注
關注
13文章
4337瀏覽量
85991 -
Linux
+關注
關注
87文章
11326瀏覽量
209959
原文標題:Linux 編輯器之神 vim 的 IO 存儲原理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3980db2283cd,微信公眾號:開關電源芯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