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還沒有意識到,我們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數字”的世界里,老祖宗發明了“度、量、衡”(這本質上就是模數變換器 - ADC),就把世間能夠感知到的一切“物”進行了量化,比如身高1米78的小張同學到超市買了3斤6兩蘋果、中午11點30分要趕去北京的高鐵。。。雖然我們面對的自然界的對象是“模擬“(Analog)的,也就是說連續的量,但我們大腦里處理的信息,相互之間交流的信息,都已經轉變成了量化的、不連續的數字量(Digital)。
對連續的量進行量化,大大方便了我們對信息的處理,這包括了我們的邏輯判斷(如果。。。那么。。。否則。。。)、數值計算等。
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高/矮、上/下、對/錯、開/關等其實就是非0即1的二進制,其實高多少、對幾分、開多大必然存在著中間的模糊地帶,但我們生活中仍然對很多事情做二值化的處理。
當然僅有二進制是不夠的,我們將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24個小時,1年365天,1個小時分為60分鐘;古代的一斤分為16兩;各種制式適用于不同事物的量度,而進化下來,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是十進制方式,不同的進制方式(編碼方式)之間可以進行換算。
這其實就是“數字邏輯”的基礎。拋開我們的信息載體“電路”,數字邏輯就是我們每個活著的人大腦中每天盤算的事情,是我們生活的日常。
翻看一下我們正在學的“數字電路”課程,可以說整個課程中,95%的內容講的是“數字邏輯”,這些完全可以脫離開電路,僅有5%的部分講述的是如何用“合適的電信號”來表征我們人類大腦認知的數字信息,并有效地處理這些數字信息。
如果把數字世界看成對變化著的模擬世界進行“理想化”的抽象的話,我們同時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盡可能理想化(穩定、真實)地表征信息、如何處理那些非理想化的因素,表現在電路上就是使用CMOS器件、高/低電平的判斷、傳輸時間的影響、時序電路中的延遲、組合邏輯中的競爭冒險。。。等等,這些都是在實際的電路設計中要考慮到的因素。
而數字邏輯,正如我們每天的日常大腦所做的,對應教材中的:
各種邏輯門 - 因果關系,由一個或多個輸入產生的不同輸出結果,今天我還問了同事們一個問題 - 什么是“門”(Gate),為什么邏輯用“門”來表達?
組合邏輯 - 多個因素在一起產生的多種可能性、以及基于這些可能性做出的選擇,比如學號、快遞地址、從清華南門到北京火車站的道路
時序邏輯 - 我們的世界一個重要的維度就是“時間軸”,日月星辰已經給我們設定了時鐘,于是我們早上6點鐘起床、8點半趕到公司、下午4:20要和同事一起乘坐去往上海的高鐵,很多的行為都是在某個設定的時間點完成,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集體。
狀態機 - 我們個體以及接觸到的任何事物時時刻刻都處在某個狀態,又會由某種“因”的觸發而改變狀態,從而形成了運動著的世界,構成了我們的日常。描述這種關系的方式就是狀態機。
當然,作為社會化的人,我們從小受到教育、接受社會的分工,從小到大的生活都受到“指令”的控制,比如父母培養你養成的習慣、你所處的社會環境設定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在學校老師們給你安排的課程、布置的作業,企業的上級領導分配你的工作。
我們每個人都是被“編程”了的單片機、微處理器系統,日復一日地按照設定的程序來生活著,程序被寫在了我們的“存儲器”里面,執行程序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各種外界的輸入(通過眼、耳、鼻等等這些傳感器),做各種邏輯判斷和計算,進而采取下一步的行動。
人本身就是一個“數字系統”,我們要設計的用電信號來表征的“數字系統”也就是要將我們日常的思維方式用電信號的方式映射出來。
所謂的“人工智能”就是將我們人類的思想、思維方式映射到一個個用電信號驅動的設備中,讓這些設備通過電信號能夠像我們人類一樣去推理、計算、決策等。
一切源于我們自身。
而“數字邏輯”就是構成“數字系統”的基礎。
最后我們來看一張圖,關于計算機系統構成的知識結構圖。你能否將每個層面都找到跟我們自身的對應?一旦理清楚這些對應關系,你也就清楚了“數字電路”的定位以及你學習數字電路的意義和方法。
編輯:jq
-
單片機
+關注
關注
6040文章
44592瀏覽量
636886 -
微處理器
+關注
關注
11文章
2272瀏覽量
82605 -
編程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633瀏覽量
93853 -
計算機系統
+關注
關注
0文章
289瀏覽量
24149
原文標題:淺談“數字電路”的學習(1)- 我們身處的“數字邏輯”世界
文章出處:【微信號:xiaojiaoyafpga,微信公眾號:電子森林】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