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12月20日,蘋果分析師郭明錤最近表示,蘋果的AR/VR設備將有望在2022年第四季度推出,如果消息成真,那么意味著等待已久的蘋果頭戴顯示設備終于要在一年內上市。
如果消息成真,蘋果將有可能在2022年6月份的WWDC上首次展示該款設備,以便給相關開發者足夠的時間,讓其在產品正式發布之后準備相應軟件生態。有業內分析師透露,目前該項目有點類似于此前的Apple Watch,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據目前所透露的信息來看,該款蘋果頭顯設備擁有兩個4K分辨率的微型LED顯示屏,15個光學模塊以及兩個主處理器。功能上,具備Wi-Fi 6E、眼部追蹤、透視AR模式、物體追蹤以及手勢控制。
有相關人士透露該款AR設備的算力將與M1芯片持平,并且搭載的兩個處理器性能與蘋果Mac處理器基本相同,采用ABF載板。
這也意味著這款蘋果的AR/VR設備將能夠獨立運行,不用依賴Mac或者iPhone,還可以支持廣泛應用,而非特定應用。這樣一來,讓VR/AR成為替代手機的下一代消費電子產品將成為可能。
整體重量上,蘋果的首款AR/VR頭盔大約在300-400克左右,對比市場中現有的VR頭盔輕了非常多。同時,郭明錤還投訴,蘋果正在研發第二代AR/VR頭盔,重量相比一代還將更輕。
對于該設備的售價,目前還不清楚,據一些相關報道介紹,這款蘋果頭顯產品的最終價格可能將達到3000美元左右。不過郭明錤對于該款設備的銷量做了預測,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250-350萬臺。
值得提到的一點是,蘋果的首款頭顯設備將是一款可以同時支持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的頭盔,也就是MR頭盔。
如今隨著元宇宙在市場中的火熱,蘋果加快速度要推出AR/VR設備是否意味著也想要參與到元宇宙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這一問題蘋果CEO庫克早有回應,庫克表示,并不會亂用元宇宙等詞匯,而是將這一技術稱為增強現實,顯然庫克認為這兩項技術是有區別的。
在供應商上,大立光或將成為蘋果AR/VR設備相機鏡頭最大的供應商,并且大立光的iPhone VCM在2021年第二季度已經陸續出貨,并將持續在2022年貢獻營收與獲利。此前大立光的最大供應商為華為,占據大立光營收的30%-40%。
對于廣大AR/VR從業者而言,只有等到蘋果真正入場之后,才意味著AR/VR的C端市場被正式開啟,這也是為何蘋果發布相關產品如此受到市場矚目的原因。
如今大多數頭顯設備價格昂貴,普通消費者基本無法承擔,比如HoloLens 2價格達到3500美元,而Magic leap one價格也高達2000美元,導致行業中的玩家發現最終只有企業用戶才會買單,也只有在一些企業場景中才有一些需求。
想要消費者接納這些產品,要么降低產品價格,要么讓消費者愿意為這款產品付出更多的錢。而大多數廠商選擇的是將運算單元分離,降低單體眼鏡的價格。
盡管這樣一來,產品價格下降了,但是如果沒有手機或者電腦作為運算單元供應,意味著消費者只能再去購買一個新的運算單元,價格加起來還是非常昂貴。
但是蘋果不一樣,首先蘋果的品牌溢價在整個智能手機產品當中首屈一指,用戶也愿意高價購買相關蘋果產品,他們對于價格并不敏感。此外,蘋果手機的覆蓋率極高,以一己之力與整個安卓陣營抗衡,并且在利潤占比上遠超安卓。
這兩點加持下,意味著蘋果AR/VR設備的推出,只要技術力過關,獲得消費者認可的概率極大。只有市場起來了,才能吸引到更多的開發者來搭建整個生態。目前來看,只有蘋果能干。
如果消息成真,蘋果將有可能在2022年6月份的WWDC上首次展示該款設備,以便給相關開發者足夠的時間,讓其在產品正式發布之后準備相應軟件生態。有業內分析師透露,目前該項目有點類似于此前的Apple Watch,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據目前所透露的信息來看,該款蘋果頭顯設備擁有兩個4K分辨率的微型LED顯示屏,15個光學模塊以及兩個主處理器。功能上,具備Wi-Fi 6E、眼部追蹤、透視AR模式、物體追蹤以及手勢控制。
有相關人士透露該款AR設備的算力將與M1芯片持平,并且搭載的兩個處理器性能與蘋果Mac處理器基本相同,采用ABF載板。
這也意味著這款蘋果的AR/VR設備將能夠獨立運行,不用依賴Mac或者iPhone,還可以支持廣泛應用,而非特定應用。這樣一來,讓VR/AR成為替代手機的下一代消費電子產品將成為可能。
整體重量上,蘋果的首款AR/VR頭盔大約在300-400克左右,對比市場中現有的VR頭盔輕了非常多。同時,郭明錤還投訴,蘋果正在研發第二代AR/VR頭盔,重量相比一代還將更輕。
對于該設備的售價,目前還不清楚,據一些相關報道介紹,這款蘋果頭顯產品的最終價格可能將達到3000美元左右。不過郭明錤對于該款設備的銷量做了預測,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250-350萬臺。
值得提到的一點是,蘋果的首款頭顯設備將是一款可以同時支持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的頭盔,也就是MR頭盔。
如今隨著元宇宙在市場中的火熱,蘋果加快速度要推出AR/VR設備是否意味著也想要參與到元宇宙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這一問題蘋果CEO庫克早有回應,庫克表示,并不會亂用元宇宙等詞匯,而是將這一技術稱為增強現實,顯然庫克認為這兩項技術是有區別的。
在供應商上,大立光或將成為蘋果AR/VR設備相機鏡頭最大的供應商,并且大立光的iPhone VCM在2021年第二季度已經陸續出貨,并將持續在2022年貢獻營收與獲利。此前大立光的最大供應商為華為,占據大立光營收的30%-40%。
對于廣大AR/VR從業者而言,只有等到蘋果真正入場之后,才意味著AR/VR的C端市場被正式開啟,這也是為何蘋果發布相關產品如此受到市場矚目的原因。
如今大多數頭顯設備價格昂貴,普通消費者基本無法承擔,比如HoloLens 2價格達到3500美元,而Magic leap one價格也高達2000美元,導致行業中的玩家發現最終只有企業用戶才會買單,也只有在一些企業場景中才有一些需求。
想要消費者接納這些產品,要么降低產品價格,要么讓消費者愿意為這款產品付出更多的錢。而大多數廠商選擇的是將運算單元分離,降低單體眼鏡的價格。
盡管這樣一來,產品價格下降了,但是如果沒有手機或者電腦作為運算單元供應,意味著消費者只能再去購買一個新的運算單元,價格加起來還是非常昂貴。
但是蘋果不一樣,首先蘋果的品牌溢價在整個智能手機產品當中首屈一指,用戶也愿意高價購買相關蘋果產品,他們對于價格并不敏感。此外,蘋果手機的覆蓋率極高,以一己之力與整個安卓陣營抗衡,并且在利潤占比上遠超安卓。
這兩點加持下,意味著蘋果AR/VR設備的推出,只要技術力過關,獲得消費者認可的概率極大。只有市場起來了,才能吸引到更多的開發者來搭建整個生態。目前來看,只有蘋果能干。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21瀏覽量
199074 -
Ar
+關注
關注
24文章
5098瀏覽量
169687 -
vr
+關注
關注
34文章
9640瀏覽量
150377 -
元宇宙
+關注
關注
13文章
1397瀏覽量
1147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華為加持,汽車AR-HUD跑出“加速度”!哪些供應商值得關注?
合作簽約,范圍涵蓋智能HUD、車燈模組領域,簽約供應商包括江蘇澤景、合肥疆程等,其中包含星宇股份、水晶光電等上市公司。 同時,蓋世汽車研究院發布了最新調研數據,截止2024年10月,HUD的裝載量達到225.6萬套,滲透率達到1
比亞迪成蘋果智能家居供應商
分析師郭明錤在一份研報中透露,比亞迪電子是蘋果智能家居關鍵供應商,研報中表示,比亞迪電子為蘋果公司組裝配備屏幕HomePod,而且是獨家組裝;加之iPadPro預計在明年二季度開始量產
光峰科技成為某主機廠車載光學解決方案供應商
近日,光峰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某知名主機廠出具的《開發定點通知書》,正式成為該主機廠的車載光學解決方案供應商。根據協議,光峰科技將為其供應
立訊精密獲評2024年度多元化供應商獎
幫助中國少數民族企業建立與大型采購企業之間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的非盈利組織。立訊精密受邀出席本屆年會,并分享公司多元化融合之路。公司作為MSDC認證的多元化供應商創新代表,獲評2024年度多元化
蘋果供應商捷普將在印度設廠
蘋果供應鏈再添新動力,知名供應商捷普科技計劃投資200億印度盧比,于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特里奇市興建制造工廠。此項目預計將為當地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近日,捷
三星或成蘋果新CIS供應商,挑戰索尼獨供地位
近日,蘋果產業鏈資深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平臺發布重要預測,指出三星有望自2026年起成為蘋果新一代iPhone的CIS(影像感測器)供應商,這
舜宇光學將在2025年成為蘋果的新CCM供應商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近期發布的重要預測引發了業界廣泛關注。他指出,舜宇光學科技,作為光學領域的佼佼者,有望在2025年正式成為蘋果公司的新攝像頭模組(CCM)供應商,并在越南實現新款M5系
摩爾線程亮相2024中國元宇宙大會
2024年7月13日-14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2024中國元宇宙大會在杭州隆重舉行。大會期間舉行6場專題論壇,分別聚焦AIGC與數字人、人機交互與混合現實、AR/
蘋果尋求OLEDoS新供應商,韓國廠商態度未明
今年首次發布的混合現實(MR)設備Vision Pro尋找新的核心部件供應商,以確保其出貨量的增加和供應鏈的穩定。
蘋果加碼印度制造,計劃5年內將產量提高5倍
為了擴大印度制造版圖,蘋果計劃未來五年將同種機型印度產量提升至現有數量的五倍,而其供應商富士康已啟動至少10億美元(約72.4億元人民幣)的增資行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