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近日,據“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頁面的結果顯示,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完成了基于自主LoongArch指令系統的龍芯3C5000服務器CPU的研制,國產服務器CPU再向前邁出了一步。
對于CPU的命名,一般A系列為桌面級CPU,而C系列則是服務器CPU。從公開信息來看,龍芯3C5000吳福氣CPU內部集成了16個高性能的龍芯LA464處理器、32MB的共享偏上高速緩存和4個64位DDR4-3200內存控制器,主頻為2.1-2.3GHz,單新品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超過0.5TFLOPS。
單從性能上來看,龍芯這款3C5000已經與市面中的主流CPU相當,已經可以滿足當下云計算與數據中心的性能要求。
國產的CPU
值得一提的是,LoongArch也就是龍芯自主指令系統架構已經實現了完全自主、技術先進、兼容生態三方面的特點,其中擁有近2000條指令,并不包含MIPS指令系統。該架構今年正式被龍芯對外發布。
在今年7月份,龍芯中科發布了3A5000CPU,作為桌面級CPU,其性能已經逼近市場的主流產品,據相關機構評測數據顯示,龍芯3A5000單核SPECCPU 2006 Base定浮點分值在2.5GHz主頻下性能超過了26分,平均每GHz性能超過了10分,已經與市場主流X86產品相當接近。
其中,龍芯處理器除了CPU核心是自研的以外,包括GPU核、內存控制器和PHY、高速IO接口控制器和PHY等上百種IP均自主研發。
國內的CPU生力軍除了龍芯以外,還有如兆芯、飛騰等。如兆芯在2015年便發布了一款ZX-C4600/4610處理器,算是價格門檻較低的國產通用型X86 CPU。主頻為2GHz,采用28nm制造工藝。
根據測試,這款兆芯的芯片性能基本等同于英特爾在2007年發布的奔騰雙核E2160的兩倍,已經可以滿足日常辦公需求,同時由于采用了X86架構,因此可以兼容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統。
飛騰也發布過處理器產品,如經典的FT-1500A/4四核處理器,不過由于采用了Arm V8的架構,因此無法與Windows兼容,基本只能運行國產化Linux系統,距離普通消費者就更遠了。
如今飛騰還發布了FT-1500A/16的16核心處理器以及FT-2000+/64的64核心版本的服務器平臺。
除了以上幾款之外,國產CPU還有如鯤鵬、海光、申威等品牌,如申威的CPU便被曾經全球第一的超算神威·太湖之光所采用。
國產CPU的困境與現狀
上文已經了解到國內的部分國產CPU相關產品,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并非是業內人士,可能基本沒有聽聞過這些國產的CPU。一方面是由于國產CPU市場份額過小,知名度只局限于相關專業人士,另一個原因在于價格原因導致國產CPU推廣更加困難。
首先說價格,可能一般用戶會認為,既然國產CPU性能相比英特爾、AMD還存在差距,甚至可能還不如上一代的奔騰、賽揚,那么售價也必須要比這些產品更便宜才對。
但事實上,正是因為國產處理器受眾較小,大多數用戶并不買單,銷量較低,而研發成本又擺在這里,平攤下來每塊CPU成本并不低。假設研發出一個新系列耗費1億元(成本已經很低),但最終只賣出了10萬套不到(10萬套基本已經是國產CPU銷量天花板),那么每一套的成本就達到1000元,這還沒有算渠道費用以及存儲、運輸等額外的支出。
對比英特爾、AMD動輒數百萬以上的銷量,國產CPU的成本很難降低,這就導致如今的國產CPU價格甚至比這些國外CPU產品更高。
當成本降不下來,性能還不如國外同類產品的情況下,普通消費者基本不會支持,只能依賴于政府采購為主。如果想要普通消費者買單,如今只能走補貼的路線來將價格降下來。
除了成本以外,另一個問題還在于生態。兆芯CPU采用了X86架構,可以兼容Windows,其生態環境稍好一些。但對于龍芯以及飛騰而言,由于采用的分別為自研架構LoongArch以及Arm架構,因此與Windows并不兼容。
這對于用戶而言就不太友好了,沒有相應的軟件生態環境,就意味著沒有國產CPU施展能力的空間。如果想要軟件生態,就只能放棄自研,采購通用架構,制造服務器CPU,來幫助企業迅速回本。不過這樣一來,一旦被國外“卡脖子”企業很難有還手余地。
國產CPU多久能夠替換英特爾?
如今國內掀起了一股國產替代的浪潮,而CPU作為計算機系統運算和控制的核心,如何實現CPU的自主可控,并能夠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實現替換,是國產崛起的關鍵。
當前已經多款國產CPU產品,那么距離替換英特爾還有多遠呢?
如果光從性能上來看,龍芯3A5000性能與2015年的英特爾i5水平相當,這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在過去國內外CPU在性能上的差距就能達到10年以上。因此只看性能的話,大概5-8年左右就能夠替換英特爾。
但CPU除了性能以外,生態也非常重要。簡單地打個比方,在海外,安卓手機大多都會使用GMS框架,只有擁有了GMS才能運行谷歌應用及需要GMS支持的應用,而大多數海外的安卓應用都需要GMS支持才能夠使用。當有手機被禁止使用GMS時,在海外市場就意味著除了打電話以外,基本干不了什么其他的事了,這就是生態。
由于英特爾CPU的強大市場地位,Windows基本是基于X86而開發的,對于其他的CPU而言,會產生兼容性的問題。
而其他CPU稀少的市場份額,很難吸引到開發者愿意去為這一架構開發相應軟件,最后陷入惡性循環,強者恒強,弱者越弱。
好在如今一些CPU開始著力打破這個生態系統,如龍芯也開始走兼容模式,已經能夠運行一些Windows程序,未來隨著能夠運行的程序越來越多,相信也會在市場中慢慢占有一席之地,通過市場來帶動國產CPU技術的迭代與發展。
那么答案很明顯了,如果只看性能的話,可能需要5-8年才能完全替代英特爾,如果沒有那么極客,如今的國產CPU已經可供日常使用。但生態的缺陷讓國產CPU境地較為尷尬,雖然喊出要打造第三套生態系統,但顯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之前,與另兩個生態兼容將是國產CPU的必由之路。

龍芯3C5000服務器CPU(圖源:龍芯中科)
對于CPU的命名,一般A系列為桌面級CPU,而C系列則是服務器CPU。從公開信息來看,龍芯3C5000吳福氣CPU內部集成了16個高性能的龍芯LA464處理器、32MB的共享偏上高速緩存和4個64位DDR4-3200內存控制器,主頻為2.1-2.3GHz,單新品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超過0.5TFLOPS。
單從性能上來看,龍芯這款3C5000已經與市面中的主流CPU相當,已經可以滿足當下云計算與數據中心的性能要求。
國產的CPU
值得一提的是,LoongArch也就是龍芯自主指令系統架構已經實現了完全自主、技術先進、兼容生態三方面的特點,其中擁有近2000條指令,并不包含MIPS指令系統。該架構今年正式被龍芯對外發布。
在今年7月份,龍芯中科發布了3A5000CPU,作為桌面級CPU,其性能已經逼近市場的主流產品,據相關機構評測數據顯示,龍芯3A5000單核SPECCPU 2006 Base定浮點分值在2.5GHz主頻下性能超過了26分,平均每GHz性能超過了10分,已經與市場主流X86產品相當接近。
其中,龍芯處理器除了CPU核心是自研的以外,包括GPU核、內存控制器和PHY、高速IO接口控制器和PHY等上百種IP均自主研發。
國內的CPU生力軍除了龍芯以外,還有如兆芯、飛騰等。如兆芯在2015年便發布了一款ZX-C4600/4610處理器,算是價格門檻較低的國產通用型X86 CPU。主頻為2GHz,采用28nm制造工藝。

兆芯ZX-C4600(圖源:兆芯)
根據測試,這款兆芯的芯片性能基本等同于英特爾在2007年發布的奔騰雙核E2160的兩倍,已經可以滿足日常辦公需求,同時由于采用了X86架構,因此可以兼容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統。
飛騰也發布過處理器產品,如經典的FT-1500A/4四核處理器,不過由于采用了Arm V8的架構,因此無法與Windows兼容,基本只能運行國產化Linux系統,距離普通消費者就更遠了。

圖源:飛騰
如今飛騰還發布了FT-1500A/16的16核心處理器以及FT-2000+/64的64核心版本的服務器平臺。
除了以上幾款之外,國產CPU還有如鯤鵬、海光、申威等品牌,如申威的CPU便被曾經全球第一的超算神威·太湖之光所采用。
國產CPU的困境與現狀
上文已經了解到國內的部分國產CPU相關產品,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并非是業內人士,可能基本沒有聽聞過這些國產的CPU。一方面是由于國產CPU市場份額過小,知名度只局限于相關專業人士,另一個原因在于價格原因導致國產CPU推廣更加困難。
首先說價格,可能一般用戶會認為,既然國產CPU性能相比英特爾、AMD還存在差距,甚至可能還不如上一代的奔騰、賽揚,那么售價也必須要比這些產品更便宜才對。
但事實上,正是因為國產處理器受眾較小,大多數用戶并不買單,銷量較低,而研發成本又擺在這里,平攤下來每塊CPU成本并不低。假設研發出一個新系列耗費1億元(成本已經很低),但最終只賣出了10萬套不到(10萬套基本已經是國產CPU銷量天花板),那么每一套的成本就達到1000元,這還沒有算渠道費用以及存儲、運輸等額外的支出。
對比英特爾、AMD動輒數百萬以上的銷量,國產CPU的成本很難降低,這就導致如今的國產CPU價格甚至比這些國外CPU產品更高。
當成本降不下來,性能還不如國外同類產品的情況下,普通消費者基本不會支持,只能依賴于政府采購為主。如果想要普通消費者買單,如今只能走補貼的路線來將價格降下來。
除了成本以外,另一個問題還在于生態。兆芯CPU采用了X86架構,可以兼容Windows,其生態環境稍好一些。但對于龍芯以及飛騰而言,由于采用的分別為自研架構LoongArch以及Arm架構,因此與Windows并不兼容。
這對于用戶而言就不太友好了,沒有相應的軟件生態環境,就意味著沒有國產CPU施展能力的空間。如果想要軟件生態,就只能放棄自研,采購通用架構,制造服務器CPU,來幫助企業迅速回本。不過這樣一來,一旦被國外“卡脖子”企業很難有還手余地。
國產CPU多久能夠替換英特爾?
如今國內掀起了一股國產替代的浪潮,而CPU作為計算機系統運算和控制的核心,如何實現CPU的自主可控,并能夠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實現替換,是國產崛起的關鍵。
當前已經多款國產CPU產品,那么距離替換英特爾還有多遠呢?
如果光從性能上來看,龍芯3A5000性能與2015年的英特爾i5水平相當,這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在過去國內外CPU在性能上的差距就能達到10年以上。因此只看性能的話,大概5-8年左右就能夠替換英特爾。
但CPU除了性能以外,生態也非常重要。簡單地打個比方,在海外,安卓手機大多都會使用GMS框架,只有擁有了GMS才能運行谷歌應用及需要GMS支持的應用,而大多數海外的安卓應用都需要GMS支持才能夠使用。當有手機被禁止使用GMS時,在海外市場就意味著除了打電話以外,基本干不了什么其他的事了,這就是生態。
由于英特爾CPU的強大市場地位,Windows基本是基于X86而開發的,對于其他的CPU而言,會產生兼容性的問題。
而其他CPU稀少的市場份額,很難吸引到開發者愿意去為這一架構開發相應軟件,最后陷入惡性循環,強者恒強,弱者越弱。
好在如今一些CPU開始著力打破這個生態系統,如龍芯也開始走兼容模式,已經能夠運行一些Windows程序,未來隨著能夠運行的程序越來越多,相信也會在市場中慢慢占有一席之地,通過市場來帶動國產CPU技術的迭代與發展。
那么答案很明顯了,如果只看性能的話,可能需要5-8年才能完全替代英特爾,如果沒有那么極客,如今的國產CPU已經可供日常使用。但生態的缺陷讓國產CPU境地較為尷尬,雖然喊出要打造第三套生態系統,但顯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之前,與另兩個生態兼容將是國產CPU的必由之路。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095瀏覽量
173123 -
cpu
+關注
關注
68文章
10971瀏覽量
214348 -
龍芯
+關注
關注
3文章
362瀏覽量
3153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英特爾數據中心CPU銷量降至14年最低
近年來,英特爾在數據中心CPU市場的表現備受關注。據最新數據顯示,由于來自AMD的競爭加劇,英特爾在2024年的數據中心CPU銷量創下了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英特爾推進智能計算的進一步落地和發展
近日,英特爾研究院副總裁、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IC China 2024)上發表了題為《面向“智算時代”的產品設計與制程技術創新》的演講,分享了對智能計算技術
AMD第三季度CPU出貨量激增,挑戰英特爾市場地位
最新的投資報告顯示,AMD在微芯片領域的競爭中正逐漸嶄露頭角,對老牌巨頭英特爾構成了有力挑戰。數據顯示,在2024年第三季度,AMD的CPU出貨量實現了顯著增長,而英特爾則面臨市場份額下滑的困境。
英偉達計劃2025年推出基于Arm架構的消費級CPU,挑戰英特爾和AMD
,這款CPU將融合英偉達的CPU和GPU設計,專注于高端設備市場,并預計在2026年3月左右進一步擴大推廣范圍。這一舉措標志著英偉達試圖打破英特爾
英特爾向聯想交付首款18A工藝CPU樣品
在2024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向聯想交付了首款采用最先進Intel 18A(1.8nm)工藝節點制造的下一代Panther Lake CPU樣品,這
性能更進一步,一體機主板CB4-X12-V0大有可為
一體機電腦以其輕薄、體積小、美觀的特點進入了人們的辦公場所。它比筆記本擁有更大的屏幕,又解決了傳統臺式電腦線纜多、易纏繞的問題,因此越來越多的辦公用戶選擇使用一體機。為進一步滿足市場對一

英特爾將進一步分離芯片制造和設計業務
面對公司成立50年來最為嚴峻的挑戰,英特爾宣布了一項重大戰略調整,旨在通過進一步分離芯片制造與設計業務,重塑競爭力。這一決策標志著英特爾在應
高通或收購英特爾部分設計業務,拓展產品線戰略浮現
高通被曝正探索收購英特爾設計業務股權的可能性,旨在進一步拓寬其產品線。據兩位內部消息人士透露,高通對英特爾的多個業務部門表達了興趣,尤其是其客戶端PC設計業務,但也在全面審視英特爾的設
龍芯中科胡偉武:3B6600 八核桌面 CPU 性能將達到英特爾中高端酷睿 12~13 代水平
推出的桌面端 CPU 龍芯 3A6000,實測性能相當于英特爾公司 2020 年上市的第十代酷睿四核處理器;龍芯今年研制成功的16 核及 32 核版
發表于 08-13 11:16
英特爾110億美元出售愛爾蘭工廠部分持股
近日,英特爾公司宣布了一項重大交易,同意以高達110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在愛爾蘭一家芯片制造工廠的部分股份出售給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此次交易旨在引入外部資金,以支持英特爾生產網絡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