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落地應用還有哪些瓶頸?我們一起來聊聊為什么自動駕駛落地那么難?
自動駕駛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5年8月,一輛名為“美國奇跡”的無線遙控汽車的亮相,該汽車是由美國陸軍電子工程師Francis P.Houdina設計,通過使用無線電遙控的方式,來操控車輛的方向盤、離合器、制動器等零部件等遠程操控。雖然這輛汽車并不能稱之為自動駕駛汽車,甚至與現在玩的遙控汽車很相似,但這輛汽車的出現,第一次將自動駕駛的概念帶入了現實。
1939年,通用汽車公司在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輛自動駕駛概念車——Futurama,這是一種采用無線電控制的電磁場引導的電動汽車,這需要嵌入道路的磁化金屬尖刺產生的電磁場來引導車輛的駕駛。時間來到1958年,通用汽車將這一概念帶入了現實,通過在汽車前端嵌入拾波線圈的傳感器,檢測流過嵌入道路的電線的電流,通過操縱電流來控制車輛的行駛。這樣的操作方式取消了對車輛的直接控制,但在其背后,依舊有一雙無形的手,操控著電流,間接控制車輛的行駛。
時間來到2022年,距離第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已經過去了近100年的時間,隨著汽車技術的提升,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趨勢愈發明顯,汽車電子集成化趨勢越來越高,眾多高級輔助駕駛系統也在汽車上得到了應用,很多傳統汽車廠、造車新勢力、科技企業也開始入局自動駕駛賽道,但風口如此之盛,自動駕駛汽車好像依然離我們很遙遠,是什么讓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如此之難?
硬件技術不達標
即便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自動駕駛配套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車載攝像機等硬件設備也有頭部廠家涉足,但整體而言,想要達到車規級標準,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很多自動駕駛的行業從業者經常會關注到自動駕駛的前沿資訊,包括自動駕駛測試、自動駕駛落地等信息,但是在這些相關資訊中,自動駕駛的使用場景都會限制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如實驗園區、實驗道路等,且多為低速自動駕駛,和現今駕駛員駕駛的環境是完全不可比擬的。
有人曾說,汽車只是通過四個輪子就跑起來了,再多一個就是轉向,為什么自動駕駛提出來這么長時間,還是沒有聽到過多的商業化落地的消息。誠然,汽車在道路上行走,從主觀上看就是車輪在道路上滾動著,但是在其背后,更重要的是駕駛員對于車輛的控制。道路環境是十分復雜的,鬼探頭、擁堵等現象十分常見,在遇到極端情況時,如何控制車輛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在車輛上安裝的硬件設備去觀察道路情況,需要能夠做到和人類駕駛員一樣的精準,達到車規級要求,恰是最難的。
軟件系統不完善
如前文所述,車輛行駛的過程,最重要的不是車輛的車輪,自動駕駛汽車上,硬件設備的性能是相當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駕駛員對于車輛的控制,這主要是由駕駛員主觀意識所決定的,自動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是不需要駕駛員的參與,整個駕駛過程都是通過寫入車輛的軟件系統進行控制的,這就要求軟件系統足夠智能。
道路環境的復雜,對于軟件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車輛前方有行人時,可以觀察并預判到前方行人的動作,從而及時作出反應;在遇到加塞時,如何處理可以保證車輛上乘客的安全,更如在車輛即將碰撞時,是乘客優先還是路人優先等連駕駛員都無法給出完美意見的情況下,軟件系統又應該做出什么反應。軟件系統和硬件技術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它的設計要求要能與人類的主觀意志相似,只有達到這樣的要求后,才可以應用到自動駕駛車輛上。
設計成本不親民
一個產品的成功商業化,除了產品能服務于大眾,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能夠消費的起,且自動駕駛概念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個小部分人適用的話題,更是一種改變大眾出行需求的一個內容,與奢侈品服務于小部分人不同,自動駕駛的商業化,必須能讓大部分人都可以消費得起。但與此相違背的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硬件、軟件設計成本過高,為了能實現車規級產品的要求,就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這就與商業化落地的想法相反了,只有隨著技術的提升,硬件設備的制造成本足夠低,研發投入成本得到了正反饋,自動駕駛的落地才會到來。
配件設施不完善
自動駕駛想要商業化落地,除了車輛上硬件、軟件系統需要達到要求外,更重要的就是配套設施也需要完善,汽車“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提出了汽車未來發展的趨勢,其中電動化是自動駕駛開啟的第一步。現階段,新能源汽車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里程焦慮了,尤其是在節假日尤為明顯,充電樁不足、充電時間長、冬季行駛里程極速下降等問題會呈現倍數級的放大。
在自動駕駛發展趨勢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支持智能網聯的發展趨勢,這其中涵蓋的配套設施需求就更大了,如道路的重新翻修、路面設施的全套更換等,這將是耗費巨大的且會影響到大家出行安排的一項工作。如果出現事故需要維修時,是否有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維修技師?因此在自動駕駛的發展道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法律法規不閉環
在各大企業都瘋狂布局自動駕駛時,更重要的一項工程,即法律法規的建設尚未完善,一項產業的提升必須有完善的法律提供支持,自動駕駛需求的法律支撐較多,如責任判定問題,在自動駕駛汽車出現交通事故后,由誰來承擔責任;如保險購買問題,自動駕駛汽車將由誰來購買保險;如隱私安全問題,自動駕駛是一個巨大化的智能硬件設備,這其中就涵蓋了較多的隱私搜集要求,這些隱私安全將由誰來保證?類似的法律規范需求十分巨大,法律因走在產業的前端,給產業發展提供好具體的規范,因此在自動駕駛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前規劃好法律法規及相關標準,在自動駕駛行業發展時,提供好的發展道路。
用戶可信度不高
一個觀念的轉變將是十分困難的,自動駕駛汽車與現在駕駛員駕駛的汽車完全不一樣,駕駛責任全部歸屬于車輛本身,將自己的出行需求甚至是生命交由機器,這個觀念的轉變將是十分困難的。機器永遠是冰冷的,它不會像人類一樣有自己的判斷準則,在乘坐自動駕駛車輛時,當遇到極端情況時,自動駕駛車輛只會根據設計的代碼來處理,可能無法做到和人類駕駛員一樣的理性處理。
相對于人類駕駛員駕駛車輛時出現事故,自動駕駛汽車出現事故,其關注度將被無限放大,對于機器,人們接受不了安全程度為90%、98%甚至99.99%,只有做到100%,才能達到人們對于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要求,而這其實是相當難的,或者根本無法達到這個標準。
自動駕駛落地道阻且長,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但隨著技術的進步、體制的完善、觀念的轉變,自動駕駛終將成為現實,關于自動駕駛的落地,大家怎么看?歡迎關注智駕最前沿,進行留言!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915瀏覽量
16677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