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說明 C++ API 的基本用法,假設您從 ONNX 模型開始。sampleOnnxMNIST更詳細地說明了這個用例。
C++ API 可以通過頭文件NvInfer.h
訪問,并且位于nvinfer1
命名空間中。例如,一個簡單的應用程序可能以:
#include “NvInfer.h” using namespace nvinfer1;
TensorRT C++ API 中的接口類以前綴I
開頭,例如ILogger
、IBuilder
等。
CUDA 上下文會在 TensorRT 第一次調用 CUDA 時自動創建,如果在該點之前不存在。通常最好在第一次調用 TensoRT 之前自己創建和配置 CUDA 上下文。 為了說明對象的生命周期,本章中的代碼不使用智能指針;但是,建議將它們與 TensorRT 接口一起使用。
3.1. The Build Phase
要創建構建器,首先需要實例化ILogger接口。此示例捕獲所有警告消息,但忽略信息性消息:
class Logger : public ILogger { void log(Severity severity, const char* msg) noexcept override { // suppress info-level messages if (severity <= Severity::kWARNING) std::cout << msg << std::endl; } } logger;
然后,您可以創建構建器的實例:
IBuilder* builder = createInferBuilder(logger);
3.1.1. Creating a Network Definition
創建構建器后,優化模型的第一步是創建網絡定義:
uint32_t flag = 1U <(NetworkDefinitionCreationFlag::kEXPLICIT_BATCH); INetworkDefinition* network = builder->createNetworkV2(flag);
為了使用 ONNX 解析器導入模型,需要kEXPLICIT_BATCH
標志。有關詳細信息,請參閱顯式與隱式批處理部分。
3.1.2. Importing a Model using the ONNX Parser
現在,需要從 ONNX 表示中填充網絡定義。 ONNX 解析器 API 位于文件NvOnnxParser.h中,解析器位于nvonnxparser
C++ 命名空間中。
#include “NvOnnxParser.h” using namespace nvonnxparser;
您可以創建一個 ONNX 解析器來填充網絡,如下所示:
IParser* parser = createParser(*network, logger);
然后,讀取模型文件并處理任何錯誤。
parser->parseFromFile(modelFile, static_cast(ILogger::Severity::kWARNING)); for (int32_t i = 0; i < parser.getNbErrors(); ++i) { std::cout << parser->getError(i)->desc() << std::endl; }
TensorRT 網絡定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它包含指向模型權重的指針,這些指針由構建器復制到優化的引擎中。由于網絡是通過解析器創建的,解析器擁有權重占用的內存,因此在構建器運行之前不應刪除解析器對象。
3.1.3. Building an Engine
下一步是創建一個構建配置,指定 TensorRT 應該如何優化模型。
IBuilderConfig* config = builder->createBuilderConfig();
這個接口有很多屬性,你可以設置這些屬性來控制 TensorRT 如何優化網絡。一個重要的屬性是最大工作空間大小。層實現通常需要一個臨時工作空間,并且此參數限制了網絡中任何層可以使用的最大大小。如果提供的工作空間不足,TensorRT 可能無法找到層的實現。默認情況下,工作區設置為給定設備的總全局內存大小;必要時限制它,例如,在單個設備上構建多個引擎時。
config->setMemoryPoolLimit(MemoryPoolType::kWORKSPACE, 1U << 20);
一旦指定了配置,就可以構建引擎。
IHostMemory* serializedModel = builder->buildSerializedNetwork(*network, *config);
由于序列化引擎包含權重的必要拷貝,因此不再需要解析器、網絡定義、構建器配置和構建器,可以安全地刪除:
delete parser; delete network; delete config; delete builder;
然后可以將引擎保存到磁盤,并且可以刪除它被序列化到的緩沖區。
delete serializedModel
注意:序列化引擎不能跨平臺或 TensorRT 版本移植。引擎特定于它們構建的確切 GPU 模型(除了平臺和 TensorRT 版本)。
3.2. Deserializing a Plan
假設您之前已經序列化了一個優化模型并希望執行推理,您將需要創建一個運行時接口的實例。與構建器一樣,運行時需要一個記錄器實例:
IRuntime* runtime = createInferRuntime(logger);
假設您已將模型從緩沖區中讀取,然后可以對其進行反序列化以獲得引擎:
ICudaEngine* engine = runtime->deserializeCudaEngine(modelData, modelSize);
3.3. Performing Inference
引擎擁有優化的模型,但要執行推理,我們需要管理中間激活的額外狀態。這是通過ExecutionContext
接口完成的:
IExecutionContext *context = engine->createExecutionContext();
一個引擎可以有多個執行上下文,允許一組權重用于多個重疊的推理任務。 (當前的一個例外是使用動態形狀時,每個優化配置文件只能有一個執行上下文。)
要執行推理,您必須為輸入和輸出傳遞 TensorRT 緩沖區,TensorRT 要求您在指針數組中指定。您可以使用為輸入和輸出張量提供的名稱查詢引擎,以在數組中找到正確的位置:
int32_t inputIndex = engine->getBindingIndex(INPUT_NAME); int32_t outputIndex = engine->getBindingIndex(OUTPUT_NAME);
使用這些索引,設置一個緩沖區數組,指向 GPU 上的輸入和輸出緩沖區:
void* buffers[2]; buffers[inputIndex] = inputBuffer; buffers[outputIndex] = outputBuffer;
然后,您可以調用 TensorRT 的 enqueue 方法以使用CUDA 流異步啟動推理:
context->enqueueV2(buffers, stream, nullptr);
通常在內核之前和之后將cudaMemcpyAsync()
排入隊列以從 GPU 中移動數據(如果數據尚不存在)。enqueueV2()
的最后一個參數是一個可選的 CUDA 事件,當輸入緩沖區被消耗時發出信號,并且可以安全地重用它們的內存。
要確定內核(可能還有memcpy()
)何時完成,請使用標準 CUDA 同步機制,例如事件或等待流。
關于作者
Ken He 是 NVIDIA 企業級開發者社區經理 & 高級講師,擁有多年的 GPU 和人工智能開發經驗。自 2017 年加入 NVIDIA 開發者社區以來,完成過上百場培訓,幫助上萬個開發者了解人工智能和 GPU 編程開發。在計算機視覺,高性能計算領域完成過多個獨立項目。并且,在機器人和無人機領域,有過豐富的研發經驗。對于圖像識別,目標的檢測與跟蹤完成過多種解決方案。曾經參與 GPU 版氣象模式GRAPES,是其主要研發者。
審核編輯:郭婷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525瀏覽量
207576 -
NVIDIA
+關注
關注
14文章
5026瀏覽量
103279 -
gpu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754瀏覽量
12908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