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梁浩斌)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評價,往往處于兩極分化。我們時常能夠看到諸如“長江、長鑫做出閃存、DRAM芯片后,三星海力士再也沒有過停電火災了”的段子,也能經常看到營銷號“國產突破xxnm光刻機”之類的消息,反過來也能在一些評論區中看到不少看衰國內半導體產業的言論。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此前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的報告中,曾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進行了相對客觀的分析解讀。而最近,作為曾經在紫光集團擔任高級副總裁、前日本DRAM廠商爾必達社長坂本幸雄,談及了關于中美日半導體產業的一些話題。擁有日本和中國半導體公司擔任高管的經歷,坂本幸雄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評論,或許更加具有可參考性。
中國半導體與世界頂尖水平差距不斷擴大?
在被問到“如何評價中國半導體產業實力”時,坂本幸雄提到一組數據:中國占全球半導體生產份額的15%,但其中包括英特爾在內的外資企業占到中國半導體產量的60%,而中國本土企業僅占40%。
這個數據可能會令不少人感到驚訝,本土半導體產業最近幾年乘著國產替代風口“起飛”,到頭來竟然占國內產量不到一半,大頭還是外資企業的?不過,相比于外資企業,本土半導體企業多而不精,整體體量不大,這確實就是長期以來的現象。
在過往20多年間,外資企業其實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作出了很大貢獻,包括像TI、AMD、英偉達、NXP、英特爾等企業的華人高管離職后,就有不少回到國內創業。比如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此前曾在TI任職20年,先后在美國、新加坡、日本、中國臺灣等地建造并管理近20座晶圓工廠;國產GPU廠商摩爾線程創始人張建中,是前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中微公司創始人尹志堯曾先后就職于英特爾、泛林半導體、應用材料等公司。
與此同時,外資半導體公司的存在,也為中國本土半導體產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坂本幸雄也坦言,中國的課題應該是研發,目前肩負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卻多為成品率改善等工序管理方面的技術人才,在從零開始創造價值的研發方面缺乏經驗。
“從零開始創造價值的研發”該怎么理解?過去的數十年間,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基礎理論幾乎都誕生于海外,而從產業架構來看我們仍處于追趕階段,技術跟隨是目前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事實上國際大廠在半導體市場的數十年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高的壁壘,包括技術以及市場、生態層面的,如果不選擇“站在巨人肩膀上”,跟隨主流架構或是采用兼容策略,新的芯片公司產品也將難以打入市場。但近年國內也涌現出不少構建自主生態、自主內核架構的MCU廠商,且在市場上獲得成功,這從一定意義上開始積累“從零開始創造價值的研發經驗”。
那么這意味著中國半導體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嗎?坂本幸雄從存儲以及邏輯芯片制造兩個方面來談。DRAM領域,長鑫存儲是國內唯一的DRAM供應商,代表中國DRAM的最高水平,但與三星相比依然落后4代左右。而NAND閃存領域,長江存儲目前已經出貨128層3D TLC NAND,雖然已經啟動了192層試生產,但以當前的體量,還談不上“競爭力”。
而在邏輯芯片制造領域,國內最領先的中芯國際,最高制程也只是14nm,然而這已經是國際上七八年前的技術了。坂本幸雄表示,世界頂尖的臺積電正在開發2nm的產品,現在看來中國半導體與世界頂尖水平差距并沒有縮小。
他還提到一個重點,中芯國際以工序管理的工程師為中心,或許難以推進新技術的開發。主要原因是,中芯國際由于受到制裁,無法引進像EUV光刻機等先進生產設備,在先進制程工藝上難以推進,公司資源只能被用于增加14nm以上的產能。“如果缺乏在3-4年后追上臺積電等龍頭企業的決心,差距會不斷擴大。”
市場是最大優勢,替代和創新的道路需并行
盡管坂本幸雄指出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一些問題所在,在存儲、晶圓制造上的也存在很大差距,但我們未必就此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完全失去信心。事實上,坂本幸雄也提到在經營模式上,中國企業根據環境變化作出應對的速度,是一大優勢。美國企業的經營模式是在確定發展路線的基礎上,根據原有路線穩步落實;中國企業即使有制定發展路線,但也能通過極高效的應對速度,來面對情況變化。
以存儲芯片企業為例,國內能夠在1個月內確定新品的方向,同時只需要5-6個人進行最終決策;而日本存儲企業可能需要通過多次的大型會議,時間跨度甚至可以長達1年。
不過筆者認為,決策速度,只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在野蠻發展階段的必然需求。事實上中國所擁有的市場,是本土半導體產業的最大優勢。首先是在終端應用上,以自動駕駛等對半導體芯片需求極高的應用為例,規模化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條件。
以往自動駕駛發展緩慢,一個重要原因是,這種技術是為用戶產生成本,但難以產生利潤,比如一些小規模的園區觀光應用,由于規模本身很小,投入后很難直接通過這種技術來真正產生利潤。但在國內,近年通過一些碼頭港口、礦山等場景下,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變成盈利性項目。當使用自動駕駛的場景越來越多,產生規模化,反映出來就是企業能夠利用這些設備產生利潤,所以綜合來看,中國擁有產業鏈整合的能力,也有自動駕駛規模化的剛需。
這也是為什么自動駕駛技術在國內的發展,已經達到甚至超越國際領先水準。而應用的規模化,又會帶動上游半導體芯片產業的需求以及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而前面提到“從零開始創造價值的研發”,其實國內半導體企業,也在尋求屬于自己的創新技術路線。比如長江存儲,一開始做了快兩年32層NAND,由于太落后而根本沒有市場,因此決定在64層NAND開始探索與其他存儲巨頭不同的技術路線,最終有了Xtacking架構,有了自主的專利池。
有意思的是,坂本幸雄最后在采訪中還表示,在半導體產業擴大的情況下,日本企業與中國企業合作開發面向未來的半導體設備,會是他們實現增長的選擇之一。落后歐美的日本企業如果和中國企業合作,發揮規模優勢,有可能實現反超歐美企業。
只是我們都知道,如今的產業環境之下,“日中合作反超歐美”只存在于幻想之中。我們要做的是“認清形勢,放棄幻想”,唯有自強、自知,方可自渡。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68瀏覽量
181131 -
中國半導體
+關注
關注
1文章
19瀏覽量
8566 -
日本芯片
+關注
關注
0文章
4瀏覽量
794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