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經濟生活中的長波》中,提出了經濟歷史以50-60年周期波動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康波周期。康波周期認為,科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個新周期的開始必將以技術變革為起點。
幾年以來,伴隨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供應鏈風險加強,以及疫情帶來的打擊,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討論我們是否已經處在一個康波周期的尾聲,全球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同時也有樂觀者提出,一個周期的結尾是另一個周期的開始。尋找能啟動新增長周期的關鍵技術才是消解困境的唯一方式。而啟動新周期的鑰匙,就掌握在那群每日研究AI、云計算、大數據的開發者手中。
從嘗試飛行的萊特兄弟,到拉下交流電閘刀的特斯拉,再到硅谷車庫里研究計算機的少年們,每一次改變世界的技術發明,其實都是從一些細小但勇敢的開發創新開始。只要有足夠的條件,總會有一位或者很多位開發者站出來,用技術的光亮再次照耀世界。
但前提,是需要更多人為他們創造充足的條件。
在新技術還有待磨礪的時候,開發者的工作其實并不好做。很多極具創意與膽識的開發者,都被無盡的重復工作與高企的開發成本拖垮了夢想。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中國的人口紅利將轉化為善于通盤應用數據,未來得數據者得天下。
但真要處理數據,以數據驅動智能化、數字化落地的時候,開發者卻可能面臨海量技術無從下手。茫然無措的他們,又怎么去改變世界呢?
華為云剛剛給出了一些最新答案。6月15日,在“華為伙伴暨開發者大會2022”上,華為云 CEO 張平安帶來了“共創新價值,一切皆服務”主題演講,并發布一系列創新云服務:在經驗即服務方面,發布了最新的行業 aPaaS 和基礎 aPaaS 服務,加速實現行業 SaaS 創新;在基礎設施即服務方面,將發布“全球一張網”的最新部署進展和出海扶持計劃。在技術即服務方面,發布全新的數據治理生產線,以及數字內容、AI 開發、軟件開發生產線的升級服務。
這些創新云服務,可能每種都值得仔細聊聊,但礙于篇幅不免顯得籠統。我們不妨就從各個領域,各個平臺的開發者都會面臨的問題:如何應對數據工作,如何降低數據開發與治理成本說起,聊聊華為云給開發者們的準備的禮物。
打開華為云的行囊,開發者會發現里面赫然躺著一條條“生產線”。
如果一個人,一個團隊的力量有限,那一條甚至幾條生產線的效率與能量或許就足夠去改變些什么。
如果開發很難,就讓它變得簡單。
如果數據、AI、數字人,這些技術與開發者們之間還隔著冰層。那就鑿透它,讓數據飛馳,讓開發有光。
“第三種資源”:當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
讓我們先來說說數據這東西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依舊可以非常確定地說,數據流將是未來企業在水流、電流之后的第三種必須接入資源。就像一家企業不會找一個沒電不通自來水的辦公室一樣,企業也不會放棄在數據流中尋找價值。
近兩年,從央行發布的各種報告到經濟界的各種推演,都顯示出中國市場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而想要應對這種局面,根本解決方式是構建新的生產函數。充分發揮數據價值,在海量的生活數據、產業數據中尋求生產力的持續突破。從“東數西算”工程到十四五遠景規劃中提出數字中國建設,無不展示了數據在未來發展中的價值。
數據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可以成為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而不必依賴其他各種各樣的農業、工業生產基礎。由這種生產要素激活出的經濟形態,就是我們常說的數字經濟。更具象一點來看,數據可以在三重價值中幫助一家企業激活增長爆發力。
1.自我透視:根據自身數據優化重整業務,從而提升產業合理性,降低生產成本。
2.尋找機遇:根據內外部數據結合,找到市場空間與市場闕值,準確創造商業價值。
3.培育智能:數據是AI技術的基礎養料。有效將數據與AI結合,可以提升企業的智能化水平,全方位迭代生產關系。
數據的重要性越來越高,讓數據相關的開發工作與越來越多樣、復雜,開發者的商業機會越發多元。但開發者卻很有可能并未從中找到時代紅利,因為數據開發這項工作,實在是太“痛苦”了……
總是打出枯井:真實的數據開發并不美好
修路和打井是現實生活中的兩個難點,往往費盡千辛萬苦,卻打出了一口枯井,怎么也找不到水源。
對于開發者來說,上云或許就是修路,而數據治理就是挖井。面對繁雜、龐大,且非結構化的數據,開發者需要完復雜且高重復性的數據治理工作,而最終得到的數據價值還很難估量。如果我們注意過企業的IT崗位招聘啟事,會發現數據工程師很可能是薪資待遇偏低,但人數需求很大的崗位。原因就在于數據篩選、數據清理等工作重復度高,勞動時間長,產出價值卻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數據治理的步驟環節又很多,每個環節需要不同的軟件工具。這導致數據開發很難實現自動化,依舊需要依賴人力。
而一旦涉及“數據+AI訓練”的新技術組合,企業又可能面臨另一個難題。深度學習算法的黑盒性強,訓練結果差異大,數據加工步驟眾多。這又導致相關崗位的技術門檻被堆高,往往需要高水平的算法架構師來解決并不復雜的數據問題。最終導致業務價值可能無法抵消人力成本。
現實中細碎、復雜的數據治理工作,導致開發者很可能擁有這樣或那樣的數據,最終卻打出的都是枯井。甚至僅僅是在統一數據標準,剔除無效數據等基礎工作中就浪費大量時間。基礎的數據治理,往往會占據整個項目80%以上的人力與工作時間,最終導致整個項目難以按時交付。
這種“人拉肩抗”式的數據開發與數據治理,最終導致很多開發者團隊望數據而興嘆,又讓很多具有高價值數據資產的行業,無法找到技術合作伙伴,數字化難以推進。
想要改變這種尷尬的現狀,可能必須要從數據開發工作的技術手段著手。用更先進、可靠的自動化技術,替代傳統意義上流程繁瑣、步驟冗長的數據開發。
最佳狀態,是數據開發工作能夠擁有“生產線”那樣流水作業的效率與氣勢。
江河飛馳:把數據開發變成“生產線”
千萬不要低估“生產線”這三個字所蘊含的能量。1913年,福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生產流水線。之后短短10年,生產線模式就傳播到世界各地。二戰期間,美國能夠源源不斷生產物資,滿足盟軍龐大的物資需求,核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擁有當時最完美、數量最多的工業生產線。換個角度看,一種生產行為可以轉化為生產線,也是其真正走向成熟的標志。
數據治理這項讓所有開發者一聽到就頭疼的工作,也終于迎來了走向“生產線”的一天。去年,華為云就已經面向開發者與伙伴發布了三大生產線服務。而今年又推出了全新的生產線服務——數據治理生產線DataArts。它能夠幫助企業更便捷高效地管理和使用數據,釋放數據價值。
DataArts的工作原理正是它的字面含義。它就像生產線一樣,把海量的復雜的無序的數據生產成為清潔透明高質量的數據能源。與以往各個環節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與開發軟件不同,DataArts提供一站式平臺,實現從數據入湖、數據準備、數據質量、到數據應用等全流程的數據治理。這樣一來,數據工程師將不再需要一批批,手工作坊式地進行數據清洗、篩選、入庫,而是可以將數據源源不斷導入,再持續生產出高質量可應用的數據。如果說以前的數據治理,是隔山跨海去挑水,那么DataArts就實現了擰開就有的自來水。
同時,DataArts還融合了智能化的數據治理能力,在多個層面幫助開發者大幅提升效率。比如在數據準備環節,DataArts可以讓開發者不用花時間去重復編寫大量SQL腳本,像操作Excel一樣簡單完成數據的清洗、查重、匯聚等工作,讓原本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開發工作縮短到幾小時。
數據工作的另一個要點是安全,為了保護企業的數據資產價值。DataArts擁有全鏈路數據安全管理,可以很好地保護隱私數據,對數據使用進行合規性審計;同時也能夠幫助企業沉淀數據資產,發揮數據價值,實現業務創新。華為內部已經基于DataArts生產出10W+高質量的數據資產。在華為外部,DataArts服務了1000家以上的政企客戶,每天有千萬級數據任務在云上DataArts運行。
我們可以從一個案例中直觀感受到DataArts的價值。從2019年開始,帆軟聯合華為云的數據治理解決方案已經服務了近200家制造業客戶。在信義玻璃項目中,帆軟通過華為云的數據治理生產線,集成各類IT系統數據以及超過數十萬點位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數據,進行高效的數據處理,建立了企業級數據目錄,進而幫助信義玻璃達到經營數據可視化、可分析、可預測,風險可預警,使經營報表生成時間從過去的一周縮減到一小時。同時通過能耗和工藝數據的可視化,使產線能耗大幅改善,每年節省費用數千萬人民幣。
或許這才是開發者和企業用戶應用的樣子:讓人更加篤定安然,讓數據如江河般飛馳。
數智合流:開發者的旅程應該有光
或許我們可以再深挖一下這個話題。面向數據時代,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歷史機遇,我們期待的開發者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至少,開發者的工作不應是這樣的:
面向AI的新技術和新市場,開發者學不會技術,找不到合適的開發平臺,從訓練到部署全是槽點;
面向日益增多的數據治理與應用需求,開發者需要疲于奔命地工作,還不知道最終清洗出的數據能否符合標準;
面向產業智能化的趨勢,算力變成了開發者難以承受的成本,最終讓夢想付諸東流。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讓開發者聚焦于創新創造,就應該清掃掉他們前進路上的那些成本、技術、人力、平臺等等障礙。讓開發者的旅程充滿光,而不是遍地陰霾。
開發者需求的光,是效率,是低門檻,是工具化標準化,是把最先進的技術與最簡單的開發融為一體。這也是華為云正在做的事:通過將長線程的開發工作變成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再將多條生產線組合在一起,形成數智合流的理想開發狀態。
這是因為,未來的ICT開發與生產邏輯,一定是以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資料,以智能作為驅動數據的手段,最終形成新的生產力。為此,華為云不僅發布了數據治理生產線,同時也在AI技術、低門檻開發等領域繼續升級,打造了多條生產線合圍而成的高效率、低門檻、高技術凈值式開發。
華為云在去年發布AI開發生產線ModelArts的基礎上,今年又升級了AI應用開發框架ModelBox,以此來解決AI應用開發者平均需要大量時間進行芯片和系統適配的難點,實現了AI應用一次開發,全場景部署,將跨平臺開發適配周期縮短80%,將推理性能提升2-10倍。
軟件開發生產線DevCloud也進行了升級。最新發布的華為云桌面IDE CodeArts可以為開發者提供隨時隨地的在線編程體驗,能夠快速連接 220 多個華為云服務和 4500 多個華為云 API,讓開發更便捷;同時 CodeArts 提供了智能代碼搜索和全量代碼補全功能,以及開放的插件標準和插件市場,讓開發更高效,生態更開放。
此外,面向越來越旺盛的數字人需求,數字內容生產線 MetaStudio發布了數字人生成服務,僅需 5 秒鐘就可根據用戶上傳的照片,生成自己專屬的 3D 數字人。
越來越多的開發需求,正在走向生產線模式。開發者們可以從小作坊式的敲敲打打,夜以繼日的疲憊工作中走出來,走向工業化的流水線運轉,走向新技術為我所用的創造時代。
更簡單,更高效,更智能,這就是開發旅程中的光。
“生產線”背后的云之迭代:智能世界,一切皆服務
華為云為開發者準備的一條條生產線背后,是名為“技術即服務”的戰略構想。這些生產線的本質,是華為云在AI、數據、軟件開發等領域積累的前沿技術,通過平臺化、工具化的方式進行外放。先趟過開發者需要過的河,用華為云的技術能力去解決開發者單打獨斗難以解決的問題,最終讓開發者站在華為云鋪好的技術之路上,向未來飛馳。
顯然,這樣的價值對接是在傳統意義上的云計算市場中很難看到的。云計算提供的基礎是按流量付費的存、算資源,進而開始向SaaS代表的云上服務延展。云計算開始從單一的基礎設施功能,向點對點的軟件服務功能轉變。
那么更進一步呢?云計算承載著開發者、企業用戶的業務與數據,當然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多。比如是否能在云平臺上,將已經成熟的開發模式帶給開發者?是不是可以基于公有云輸送對前沿技術的理解與同步應用?是不是可以用云作為出海動力,完成生態化的海外市場拓展?
這些構想,是將云計算的價值模式進行又一次迭代。從SaaS代表的點對點價值交付,變成多樣性的立體化價值交付。在新的云計算市場邏輯中,廠商將通過多種方式向開發者、合作伙伴、用戶輸送價值,竭盡所能滿足各個角色在生態中的需求。而各個角色又在統一的平臺與技術能力下相互創造價值,不斷遞增產業機會,相互激發產業空間。
這種把技術、經驗、基礎設施都化為市場服務一部分的戰略,被華為云稱為——一切皆服務。
一切皆服務的孕育與成型,或許可以視作對云計算市場底層邏輯的一次迭代。云計算服務商與用戶、開發者之間的交流介質不再是簡單的用云量,也不是某種技術的使用頻次,而是以技術、基礎設施為起點,思考開發者、用戶的大量需求。多個角色共同進步,共同面對和解決一系列問題。
這次云之迭代,或許可以解決開發者長期面對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問題。云的角色不再是一位售賣者,而是一個與你一同想問題,創造價值的朋友和伙伴。
一朵屬于未來的云,或許應該是這樣的——
在技術優勢、基礎設施投資、數字化經驗等領域,與開發者和伙伴共享一切價值
在包容度,關注度上讀懂用戶,讓服務滲透一切需求
通過技術創新、生態締造、密集合作,與開發者、合作伙伴、企業用戶一道努力,抓住一切機會。
為了那些光,為了那些飛馳的數據,為了那些奔流的智能。
首先,那朵云要為賦能開發者,盡可能付出一切努力。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48瀏覽量
137637 -
開發者
+關注
關注
1文章
590瀏覽量
17052 -
華為云
+關注
關注
3文章
2673瀏覽量
1751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