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阿里云承辦的數字經濟高級研修班活動中,阿里云數據庫負責人李飛飛表示,云計算為數據庫的架構發展開辟了新技術路徑,以及新的商業化場景,讓以PolarDB為代表的中國云數據庫得以躋身全球第一陣營。
數據庫與芯片、操作系統并列為全球信息技術三大件,也是企業IT系統必不可少的核心技術,互聯網、金融、政務、電信、制造等主要行業都依賴于數據庫技術和產品。
過去40多年,數據庫技術一直在迭代,但中國數據庫長期處于“跟隨”狀態。不過,隨著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日漸成為云數據庫市場上一股重要的創新力量。
“從全球數據庫頂級會議的錄取論文數據來看,中國數據庫技術創新能力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明理書院院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數據庫專委會資深委員杜小勇認為,中國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數據庫應用場景,隨著國家科技自立自強重大戰略的實施,以及對創新的鼓勵,中國數據庫技術發展進入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期。
阿里巴巴率先開拓了中國云數據庫市場的賽道:
自研云數據庫:2013年,阿里巴巴將最后一臺Oracle數據庫從淘寶核心系統中下線,開始用開源數據庫解決“雙11”等極端流量場景,隨后又自研云數據庫,推出PolarDB、AnalyticDB、Lindorm等產品。
獨特的技術優勢:與飛天操作系統的結合,更是阿里云數據庫獨特的技術優勢,PolarDB等云數據庫產品可以在高性能的計算、存儲、網絡及安全等下一代云計算架構上展開創新,從而實現了行業領先。
深耕自研技術:為專研數據庫前沿技術,阿里云特別設立「達摩院數據庫與存儲實驗室」。
過去幾年,阿里云數據庫團隊有50多篇論文被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收錄,獲得了近千項國內外專利。
“云數據庫是一個可以長期發展的新賽道,也為中國數據庫企業提供了換道超車的機會。”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數據庫專委會副主任李國良表示,與傳統數據庫相比,云原生數據庫能更充分利用云計算的潛力。從傳統數據庫到云原生數據庫,最大的技術變革是資源池化與資源解耦,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彈性、高可用、容器化部署、智能化運維等核心能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指出,中國數據庫產業即將經歷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的轉變。從技術層面看,數據庫將持續與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隱私計算、新型硬件等領域融合進步,向著更高效、更安全和更智能的目標發展。
李飛飛表示,“中國云數據庫在很多主流技術創新上已經領先國外。”
PolarDB就是一個典型,從2017年啟動自研,采用存儲計算分離、軟硬一體化設計,成本僅為傳統商業數據庫的十分之一。
經過5年努力,所實現的計算、內存與存儲資源的“三層解耦”架構、多主多寫、基于內存池化的HTAP、Serverless等功能已是全球首創或業內領先的技術:
存儲計算分離:獨立規劃存儲、計算的資源規格和容量,大幅降本增效;
三層解耦:首次實現內存池化,使得彈性能力呈數量級提升,大幅降本增效;
多主多寫架構:多個寫入節點,進一步提升可用性、并發處理、彈性能力 ;
HTAP:可同時處理OLTP和OLAP型混合負載;
Serverless:讓數據庫實例資源隨客戶業務負載動態彈降,成本更低。
PolarDB數據庫自研創新成績單
如今,阿里云在全球服務超400萬企業客戶,自研技術是最大的底氣。
通過自研,阿里云實現了數據庫的自主創新與產業突破,同時能夠緊跟行業需求,將客戶痛點需求快速轉化為產品能力。2020年,PolarDB獲得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PolarDB已廣泛應用于政企市場,服務于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全國60%省級醫保信息平臺、中國郵政、中國太保、友邦保險、申萬宏源證券等金融、政務領域的標桿客戶。
李飛飛表示,PolarDB未來還會不斷基于新一代云計算架構進行創新突破,持續釋放云計算的資源池化潛力,讓客戶享受到更多云原生技術的紅利。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45瀏覽量
137612 -
數據庫
+關注
關注
7文章
3839瀏覽量
64543 -
阿里云
+關注
關注
3文章
969瀏覽量
4314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